老外:“我無法理解這是種什麼精神,這位被稱爲“雜交水稻之父”的90歲老人居然在田裏勞作!”。

“你說誰都可以,但不能說袁老一句不是,因爲你真的喫過他種的大米”。

雖然這是句玩笑話,但足以見得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之父”之名早已深入人心。

近期,一段袁隆平院士在海水稻田裏的視頻刷爆國外網絡。

袁老今年已經90歲高齡,卻佝僂着身子仍堅持每天去田地裏看看,在鹽鹼地的稻田裏和自己的科研團隊一起工作。

很多外國網友表示難以置信,這樣一位珍貴的“國寶”級科學家竟然還堅持在一線工作。

紛紛表達了袁隆平院士和對中國的Respect(尊敬)。

“我無法理解這是一種什麼精神!”

有外國網友建議,希望袁老能把培育的種子分享給世界上其它面臨飢餓的地區。

還有人質疑,這是宣傳片,結果遭到其他外國網友狂懟。

如果這是一個“宣傳”,那麼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已經在稻田裏風雨無阻,持之以恆的足足宣傳了幾十年。

我想,如果老外聽過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的話,就不會對袁老的奉獻精神感到驚訝。

因爲這些都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東西。

老一輩經歷過困難的時代,捱過餓,喫過苦,他清楚地知道,“喫飽飯”對中國人多麼的重要。

曾有記者問他“害不害怕還有饑荒的場景出現?”。

這位已過“耄耋之年”的老人眉頭緊皺,深吸一口氣,彷彿回想起曾經的那些歲月。

然後擲地有聲地嘆道:“不可能了”。

“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裏!”

將糧倉建在不毛之地,讓滄海變爲良田,袁老曾經的願望正在慢慢實現。

在去北京接受授勳之前,袁隆平起了個大早先去稻田裏看看。

無論在何處,他滿心掛念的,還是自己的那片稻田、

袁老改變了很多人對於農業看法,在以前,大學農業上不了檯面。

很多人迂腐的認爲學農業就是種地。

但袁隆平告訴它們,農業科學,土地與糧食是我們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民以食爲天,有幸與袁隆平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見證一代“農聖”的過往。

當然,在我國的其他作物領域也有無數的默默耕耘的“袁隆平”。

比如小麥雜交育種奠基人李振聲院士,高粱育種專家牛天堂,玉米,油菜,等等等等。

袁老爺子不僅僅站在臺前,也是無數中國老一輩科研人員的縮影,當然,這無損他地偉大!

對這些科學家來說,它們對國家對人民有一種獨特的奉獻精神和感情。

這在西方“個人本位”的思想看來,的確是難以理解的。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最令人欣慰的是,這些老一輩科學家都後繼有人。

袁隆平對於學生的第一條要求很簡單,就是“要下田地”。

因爲袁老知道,實踐出真知,書本和電腦裏面種不出水稻。

“願意吾輩致青春,守護盛世之中華”

雖然老一輩科學家還在崗位上發揮自己的餘熱,但終將慢慢老去。年輕人才是未來。

只要年青一代始終敬重袁老這樣的人,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與傳統,我們的未來一定一片光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