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脉的南麓。这个古称“怀庆府”的豫西北小城,曾因明代山西迁民的大量涌入而被多次记入史册。然而,在近代和现代,这个小城的名气越来越大,它之所以能被世人所瞩目,是因为这里出了个世界文化名人朱载堉。朱载堉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天文学、计量学、数学、音乐学、律学、舞谱学等方面的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朱载堉纪念馆坐落在沁阳市内一条僻静的街道上。纪念馆是一个精致典雅的四合院,由东南西北四套屋子组成。进入院门,首先映入参观者眼帘的是朱载堉的半身塑像,他浓眉长髯,目光深遂,给人一种既温和慈祥又严肃认真的印象。他的身后,横放着一个金光闪闪的长约七八米的大唢呐,这是在纪念朱载堉的民间文艺活动中使用的特制乐器,同时也反映了朱载堉在音乐、器乐方面的成就。

第一展室主要介绍了朱载堉的生平事迹。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生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他的父亲是恭王朱厚烷,本来他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王位,但他不慕荣华,让位他人,甘愿与百姓一起过清贫淡泊的生活。万历年间,朱载堉被皇上封为郑玉,藩属于怀庆府 (即现今的沁阳县)。他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传说朱载堉年轻时,出门不坐轿,爱骑一头黑毛驴。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朱载堉去世后,葬于九峰山之原 (今河南省沁阳市张坡村),他的毛驴卧在他的墓前不吃不喝,直到饿死也不肯离开。有个山西人从这里经过,便把死驴拉上车,想回去卖驴肉。他没走多远就碰上了当地的老百姓。老百姓认出这是郑王的驴,求他把驴留下。赶车人贪利忘义,非要10两银子换死驴。老百姓很气愤,大家你一点我一点,硬是凑足了银子钱。然后,大家把驴埋在了朱载堉的坟墓旁,以此来表示大家对郑王的尊敬之情。第二展室主要介绍了朱载堉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展室的一边有朱载堉不耻下问,向民间乐师学习的彩塑。他身为郑王,却乐意与布衣百姓为伍。他把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揉和在一起,搜集整理、研究出鼓经鼓歌和唢呐、笙的曲调等。凡遇到当地百姓家中有婚丧嫁娶的大事,他都要率领班子前去助兴。这在把吹奏乐器当作下九流的封建时代,朱载堉能够做到这点,确实难能可贵。

第三展室综合了他在天文、数学、律学等各方面的成就。他的论著数量之大,论点之新,都令人慨叹不已。他发明了十二平均律数理论,初次制造了唢呐这种按照十二平均律数理论发音的乐器。他在音乐声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当今世界音乐艺术的奠基人。凡来到朱载堉家乡的中外音乐家和科学家,流连在朱载堉纪念馆和朱载堉墓前,无不对这位文化巨人产生深深的敬意。第四展室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学术界研究朱载堉的成果和纪念活动。朱载堉不仅是一位科学家、音乐家,他还是一位妙手回春的医学家。传说有一年的阳春三月,朱载堉正在郊外春游,看到一队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他看棺材的缝隙中不断向下滴出血水,不禁上前打听详情,原来,这是一位因难产而死的产妇。朱载堉让人们把棺材放在地上,打开棺盖一看,发现棺材里的妇女脸色黑红。他赶忙掏出一枚银针,在妇女肚脐上二寸远的地方扎了一针。不久,那妇女脸色由黑变红,接着哼了一声,苏醒过来,过了不久,妇女肚子里的孩子呱呱落地。妇女的家人叩头致谢,感激万分。从此,朱载起死回生的医术名扬乡里,谁家有病有灾,都要找他医治。

据沁阳人介绍,当地的响器班子都把朱载堉当做自己的行业祖师。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朱载堉生日那天,沁阳山王庄乡张坡村都有一年一度的金鼓会。所谓的金鼓会,就是研究社鼓和响器打法的组织。据说这个组织是由朱载堉创立的,他曾整理编排出十九路鼓歌叫《金鼓经》,为响器班谱的曲子叫《工尺谱》。九月二十三日这天,三乡五里的金鼓会和响器班子都要赶到张坡村的九峰寺,以演奏金鼓的方式来纪念他们的会首班师朱载堉。当地群众把这种纪念活动称为“金鼓朝圣”。沁阳的金鼓朝圣活动规模很大,往往一个村社就有一二百人。一般都排成两队,领队的高举黄色旗帜,上书“贤王让爵隐九峰九峰地杰人灵,圣人匠心作金鼓金鼓兴国泽民。”竖标后为横标,上写“××图××社金鼓会”。后面依次排列有三角形的红、绿、黄色龙凤旗,每队有多有少,少的三面,多的六面、九面。接着是四面脆鼓、四面轻音、四面红锣。鼓锣面有大有小,每面一人敲打。再后边是金鼓,有四面、六面、九面不等。鼓面小的二尺,大的三尺,每面都是四个人轮流抬、轮流打。每架金鼓左右前后配大小铜镲、大小马锣各四副。金鼓后面的响器班子。唢呐、单双管和笙是主要乐器。来朝圣的人都围着他们走。金鼓由钹指挥,响器由唢呐指挥。前后轮番吹打,有条不紊。

旅行途中,住民宿要注意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