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號近期改版,點贊功能又恢復了,從微信文章的底部設計出發,淺談內容社區的互動設計,包括知乎、微博和抖音。

一、微信文章底部互動設計的變化

微信圖文消息在最早就有“點贊”功能,後來被“好看”替代,又被“在看”替代,現在和“在看”功能共存。

點贊和評論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內容互動設計,從微博時代開始就被網友們所熟悉。相對於評論,輕輕一個點贊,我們就能表達我們對內容的認可,降低了我們和作者互動的門檻。

公衆號圖文消息裏點讚的用處有2個:

  1. 對作者而言,點讚的數量是讀者給公衆號作者的一個反饋,通過點贊數量可以瞭解用戶對單篇文章的喜愛程度,這可以極大程度的幫助作者瞭解讀者,改善作品質量。
  2. 對平臺而言,點贊這一個動作,可以從行爲上再次加強粉絲對作者的認同感,提高粉絲的粘性,進而留住作者和粉絲,這兩者都是平臺的用戶,對平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大了說,點贊幫助作者改善內容,優秀的內容打造內容生態,內容生態又帶來廣告收益,熟悉的變現之路。當然這不可能只是“點贊”能帶來的,還要很多配套功能。

圖文消息裏的評論的好處跟上面類似,只是門檻高一些,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留言只有被作者選爲精選,才能被其他讀者看到,而且只有作者本人可以回覆評論。

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爲了使被選中的粉絲得到鼓舞,拉近和作者的關係,也方便作者打造一個良好的互動氛圍,不至於被一些惡意的人破壞。

關於公衆號評論的設計,網站上已有相關文章,分析得很好,這裏不再展開。

1. 從“點贊”到“好看”

“點贊”的好處多多,後面爲什麼撤了呢?

微信平臺一貫的宗旨是”讓更多有價值的內容被看見“。可是我們都知道,微信公衆號是基於訂閱模式,只有關注它的人才能收到它的消息。平臺“不屑於”插手做中心化的推廣,讓公衆號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自然發酵。

在點贊時代傳播的方式就是用戶自發轉給朋友,轉到朋友圈,這個操作的閾值是很高的,就是說達到這樣一個水準要求很高,比點贊高多了。

除此之外,在某些營銷圖文的分享誘導下,轉發文章到朋友圈,朋友圈某種程度上被“玷污”了,本來是一個看好友最近生活狀態的社交地,卻變成了一個被廣告裹挾的營銷地,而且你還不好屏蔽,因爲這位朋友也不是專門做微商的。

那問題來了:一邊是好質量的內容沒有辦法更快地進行傳播,另一邊朋友圈信息越來越冗雜無效。

這個時候微信做出改動,基於社交關係把熱愛分享文章和喜歡看文章的朋友轉移到另一個陣地,即便是營銷也沒有關係。因爲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樣朋友圈也能更乾淨。

於是”看一看“功能誕生了。

2. 從“好看”到“在看”

”看一看“功能誕生之初,文章底部的按鈕叫做”好看“,其實就是點讚的圖標在圖文內容的翻譯版。可是網友接受程度不高,願意點“好看”的人很少,爲什麼呢?

點贊和好看有點像我們誇一道菜的時候,所用的“還不錯”和“真好喫”,點贊和“還不錯”是我們平常隨便就能誇出口的,這道菜對我胃口,有一絲亮點,都“還不錯”,可是隻有這道菜色香味具全,我才能誇出“真好喫”,願意以我的信譽擔保去做分享。

微信團隊顯然發現了這一個問題,沒過多久就改成了”在看“。不同於“好看”,“在看”是一種中性化的表述,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就好像朋友問:“你在喫什麼?”,你回答“我在喫螺絲粉一樣”。

向朋友介紹你在看什麼和把好看的東西推薦給朋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把“好看”變作“在看”降低了讀者分享的心理負擔,有效的提高了分享率。

我只能說語言的藝術博大精深,一個字的改動可能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與此同時,微信也開始嘗試中心化的內容推薦,就是上圖中所框的精選,在這裏可以看到你未關注過的公衆號的文章。

3. 在看和點贊並存

“看一看”功能滿足了內容推廣的需要,既有基於社交關係分享的文章,又有平臺精選推薦的文章,是不是已經OK了。但是前兩天文章底部又增加了點贊功能和分享功能,爲什麼呢?

前文有提到,在讀者互動的設計上,門檻由低到高排列是:點贊、分享(在看)、評論。既然操作門檻上會有不一,那反映在讀者對單篇文章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有多少人覺得還可以,有多少人覺得很好呢?這兩個數據都是有價值的,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公衆號文章又重新恢復了“點贊”功能。

讓我略微迷惑的是爲什麼把“分享”單獨放出來呢?它和“在看”不是一個功能嗎?我猜測是因爲“在看”的傳播範圍有限,僅限用戶打開“看一看”功能時可見,而分享可以抵達朋友圈,這個範圍擴大了不少。

但是這樣以來營銷號不是又會誘導讀者轉發文章,進而侵佔朋友圈了嗎?不知各位朋友有何高見,還請不吝賜教。

二、其他內容社區的互動設計

接下來,我們從不同內容社區的性質和理念出發來看他們是怎麼進行互動設計的。

1. 微信朋友圈

朋友圈可以看作是一個小型的內容社區,我們每個人都是作者,而讀者就是我們的微信好友,性質上它屬於一個私域流量。衆所周知,朋友圈設計之初是爲了提高我們的社交效率,換言之就是要減少無效數據。

朋友圈的贊和評論都是收起來的,你點個贊還要操作兩步,爲什麼會要提高讀者的操作難度?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操作非常簡便,和微博一樣,下面就放了一個讚的按鈕,會發生什麼?可以預料到的是點贊數會增多,而且越來越不珍貴。就像限量款的東西我們會好好擺在櫥窗端詳,爛大街的貨我們可能就隨手丟向角落了。我們不再期盼發一條動態,得到別人的點贊,而是期盼得到對方的評論了,只有評論了纔是真的好朋友。

可是評論的難度比點贊可高多了,我還得想內容,想語氣,要不要配個表情,可能性越多,最後評論的難度越大。而維持點讚的珍貴性就變得很有意義,讓它變得不那麼方便,但是也不那麼難,這個很關鍵。我們不需要特地發個消息聊天,我也能知道朋友的動態,然後我通過這個珍貴的點贊問候了一聲朋友,這真是非常棒的設計。

再說到分享,朋友圈相當於自己的私域流量,如果有分享功能,朋友圈的內容會變多,非但不能提高社交效率,還會降低。

2. 抖音

抖音是一個提供有趣有料的短視頻內容社區,不同於微信作爲工具的定位,它帶有很強的娛樂性質。另外抖音的理念是“記錄美好生活”,從這兩點出發我們來看它的設計。

每個視頻的作者頭像下方都會有個“+”,紅底的圖標有很濃的關注引導,反觀微信公衆號則沒有引導,只有點擊頁面頂部藍色字體纔會跳轉到關注頁面。

這就是因爲抖音的娛樂屬性,關注的作者越多,粉絲對平臺的粘性越高,當然要突出強調啦。同理,分享和評論也是一樣。評論採用的是允許回覆評論的功能,雖然有可能出現對作者不太友好的言論,但是相互之間的評論是可以帶動熱度,製造話題的,有利於它的傳播。

本人也是抖音愛好者,在使用抖音過程中,我發現我們點讚的視頻平臺會幫我們記錄下來,但是多了之後並未記全,而且我也很難從中去找我想再看的視頻。我建議抖音將點讚的視頻分化出來“點贊”和“收藏”兩個功能,因爲好的內容我看過了不一定會需要再次看,這既減少了抖音服務器的壓力,也減少了我收藏的內容,方便我找到想要再次觀看的視頻。

3. 知乎

知乎是一個高質量的內容問答社區,如果保證高質量,那一定要是要有後臺的運營人員審查內容,就和本網站一樣,需要監管。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回答的下方除了點贊以外還有反對,當有人覺得答主的回答有明顯的錯誤或者三觀不就可以反對,“反對”功能除了維護它作爲一個開放性的社區,提倡自由表達以外,還可以提醒作者注意言論,幫助知乎運營人員監控平臺,防止出現某些政治不正確,思想腐敗的言論。

這個反對可以幫助平臺監管人員有效的管理內容,提高內容的質量,是不是很妙。

我個人覺得點贊和喜歡功能有點冗餘,不知道是出於一個怎麼樣的目的?如果各位朋友有想法,還請賜教。

4. 微博

微博是一個短內容分享的開放社區,理念是“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發現新鮮事,這個就對傳播要求很高,如何快速傳播,這當然少不了用戶們之間的分享。

所以我們在刷微博的時候能看到內容下方左側第一個就是分享,點開選項排在首位的就是快轉。快轉在不編寫文案的情況下,直接將內容轉發出去給自己的粉絲看見。這樣就達到了快速傳播效果,不得不說,好多娛樂圈的大瓜都是在微博率先發酵。

如果將微信好友看做我們的粉絲,那麼朋友圈和在微博刷關注圈是一樣的,但是一個不做分享,一個熱衷於分享,一個成功提高了效率,一個成了八卦神壇。那種說微信會取代了微博的言論,我是不信的,因爲他們太不一樣了。

三、總結

縱觀所有內容社區的互動設計,我覺得門檻由低到高的依次是點贊/反對、喜歡/收藏、轉發/分享、評論、讚賞。

看似很簡單的幾個按鈕操作,其實裏面大有深意,基於不同的訴求,設計出來的內容互動操作也是各不相同。

如果我們需要設計內容社區的互動操作,首先需要從最終的目的出發,不能上來就抄點贊、評論、分享,然後看我們關注的指標是什麼,比如關注點贊數、收藏數還是分享數。一定要想清楚我們的目的,關注的指標不一樣,我們頁面上放哪些操作,操作圖標的顏色,大小自然根據權重相應調整。

作者:榮三歌 ;公衆號:奇怪的猩猩

本文由 @榮三歌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