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夏季來臨,不少人開始“秀”當地的溫度有多高,如雞蛋在太陽底下被烤熟了。而高溫天氣也容易讓人產生乏困等,因此待在空調房中,吹着電風扇,喫着冰飲、西瓜等,就是夏季中最爲美妙、讓人最感舒適的事情。

那在古代,沒有空調、電風扇的古人又是如何度過酷暑的?自然不會是乾坐着,等着夏天過去,薄羅輕紗就是爲夏天準備的,並不是像古裝電視劇中那般,到了夏天,每個人都還穿的嚴嚴實實的。

此外還出現了竹衣,稱“隔汗衣”,而且古時的冰飲可不比現代少,早在周朝時期就出現了冰鑑,該物是夏天用來盛冰的,相當於是冰箱與空凋的結合體,既能用來保存食物,又會散發冷氣,使得室內涼爽。

既然有了冰鑑,也就有了冰鎮米酒,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特別喜歡喝,唐朝時期就出現了“冰商”,宋朝時期冷飲店遍佈大大小小的巷子,冰飲各式各樣,像澆上蜜、放上豆沙的刨冰,在碎冰之上撒上煉乳的“冰淇淋”等,不僅講究好看,而且口味佳,還不添加任何防腐劑、色彩,是正兒八經的健康食品。

古時避暑也少不了冰鎮瓜果,有些富裕人家還會專門去避暑山莊避暑。

但在乾隆八年(1743年),不管是冰塊、冰飲、竹衣、避暑山莊等都不好使了,這一年出現了“最熱夏天”,到底熱到什麼程度?據《浮山縣誌》記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據《青城縣誌》記載:“大旱千里,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六月間,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熱死。”

這場“熱災”範圍廣,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皆出現有人因高溫而死的現象。據現代氣象專家專家研究換算之後,得出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氣溫值均40攝氏度,7月25日當天出現有最高溫度44.4攝氏度。

這是一個非常不吉利的數字,而根據相關史料及地方統計,從7月14日至25日,京城及其附近地區因高溫而去世的人數達到了11400人,完全是現代人所無法想象。

不過乾隆皇帝待在宮中並不用擔心被熱死,因爲“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這是乾隆帝所寫的一首小詩,表示自己在宮中有冰盤等可以喫,有涼蓆可以睡,不受熱災之擾,但一想到那些因熱災而感到痛苦的百姓,我的心情卻也是煩躁。

之後乾隆帝還下了“罪己詔”,爲百姓祈福,希望早日度過這場災禍,然而即使在7月26日下場小雨,但隨之而來的卻又是旱災,一直持續到了乾隆九年,華北迎來了大雨,一切又開始恢復過來。

現代研究人員經過調查研究,認爲地球上的氣候變化與太陽活動是存在因果關係的,太陽黑子數目較多時,地球上的夏季就會更加酷熱,在1987年7月,希臘的高溫一度達到了45攝氏度,從而導致了900餘人喪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