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过山西临汾西杜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等几个兄弟于嘉靖九年(1503年)计划在北京开家小店铺时,考虑到顾客的实际需求,并不卖茶,其余六种都有,另外还售酒。

赵姓兄弟也都是有一番志向,希望能在繁华的北京城扎稳跟脚,于是就给店铺起名为“六心居”,意为兄弟齐心。

严嵩没做官闲居在北京时,因“六心居”所处地段好,并且所酿之酒让人回味无穷,严嵩便喜欢到这里喝上几杯,与店里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做掌柜的也就发现了严嵩写得一手好字,于是心中有了想法。

“牌匾”对于店铺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通常开店制匾,都要请个秀才或是比秀才更好的人来题字,再将牌匾悬挂在大门之上,那就是店里的招牌,因此便请严嵩再题字。

严嵩并没有拒绝,不过他在写“六心居”,认为六心怎么可能合作,于是就添了一笔,为“六必居”,其含义为“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在生产操作工艺上则是: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为“六必”。更好的告诉顾客“六必居”的酒确实不错,但其实“六必居”的酒并不出名,反而是它的酱菜历来享受好评。

赵姓兄弟在看了严嵩所书的“六必”后,一是觉得严嵩写的字那是一个妙,二是觉得“六必”的含义也是绝佳,说明他家的东西不是粗制滥造的,是用心所做,定会得到顾客的认可。

众所周知,严嵩是明代六大奸臣之一,为官期间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晚年时期严嵩遭遇抄家,被抄出的家产有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还有田地上百万亩,房屋六千多间等。

然而严嵩的书法却也是得到了肯定,北京顺天府乡试乃天下乡试第一,因而皇帝很是重视,但大殿“致公堂”的匾额却是严嵩书写的,到了清乾隆时期,乾隆帝认为这么神圣的地方,怎么出现大奸臣题写的匾额,就打算换了。

不过乾隆帝的御书以及其他文人所书写的“致公堂”,都比不上严嵩的,最终这匾额还是高高挂在大殿之上。

而之前严嵩所书的“六必居”被挂出后,“六必居”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百年不衰。“六必居”发展至今也已是500年的老字号,最出名的就是它的酱菜,“六必居”的酱菜是北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家。

在抗战年间,老蒋设宴时,就曾点名过“六必居”的酱菜,而“六必居”能够经营至今,长久不衰,不超支不欠债,也与其经营方式有关,“六必居”有规定:店内不用三爷(即少爷、姑爷和舅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