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足夠的能力享譽“詩神”的稱號。這不僅在於他俯仰人生的清麗詞調,他率性而爲的豪魅詩篇,還在於他總能在不經意間吐露出力透紙背的神句,直擊讀者柔軟的靈魂。偶爾得閒時,樂而不淫一句“又得浮生一日涼”;看破生活時,輕描淡寫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人生失意時,極盡憂傷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蘇軾獨具特色的一首神作,全詩僅有12字,讀不懂的人只能看到表面,而讀懂的人卻能釋義出一首28個字的奇詩。據說遼國使者來宋後,對自己的詩歌水平誇誇其談,蘇軾便將此詩拿予他看,以致後者悻然而歸。

《晚眺》

亭景畫,老拖筇(qióng)。

首雲暮,江蘸峯。

如上圖所示,當時蘇軾的原詩採取的就是這種寫法,不過讀來卻彆扭拗口,不成字句。此外,我們可以發現,這12個字“長得”都不太正常,有的歪歪扭扭,有的粗細大小不一,這其中是否藏着玄機呢?沒錯,蘇軾的“神”就蘊含在這一幅畫中。

“亭”與“景”有着明顯的對比,一個長一個短,那麼它的隱含意思就是“長亭短景”;畫的繁體字是“畫”,而蘇軾卻寫成了圖中的那副怪樣子,這一處比較難理解,小解認爲蘇軾是取畫中缺少的“士”,意爲“無士畫”,延伸出來便是“無人畫”。且,“畫”字的變形,即是無人所致。

“老”字是全詩之中字體最大最粗的,所以是“老大”;“拖”字橫着寫,意爲“橫拖”。筇,一種古竹,相傳是爲實心,骨節很高,所以很適合做柺杖。“筇”的草字頭很細,下半部分很粗,所以是“瘦竹筇”。竹子寓意氣節,而瘦竹則是指即便消瘦憔悴,也不能丟失氣節。

“首”字反寫,“雲”字分寫,便是“回首斷雲;“暮”字的“日”傾瀉,是爲“斜日暮”。“江”水曲折回宛,“蘸”字倒立顛倒,是爲“曲江倒蘸”;“峯”字的“山”也是傾瀉,但上一句已經用過了,所以此處爲側,故而是爲“側山峯”。

那麼整首詩連貫起來就是: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峯。

現在來看,這是一首出神入化的寫景詩,寥寥幾字便能讓人眼前生出那幅孤獨淒涼的畫面:一位垂垂朽矣的老者,將筇竹柺杖橫放在旁,身披殘陽夕照,放眼思慕遠眺,盡情享受着這一幅斷雲日暮、曲江映峯的河山大好的盛景。

如果說遼使的事情屬實,那麼蘇軾這首詩所蘊含的感情就更加濃厚,他將對大宋的熱愛滲透進字裏行間,既達成了讓遼使讀不懂的目的,又表現了自己的忠誠。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極盡精妙,人物塑造方式奇特,是一首讓人讀了終生都難以忘懷的詩。

實際上,這種體裁的詩歌叫做神智體,是脫胎於文字遊戲的一種雜體詩,所以也叫“謎象詩”。以詞語意境作畫寫字,以文字變形啓人神智,使讀者自己悟出隱含的文字,它是漢字“以形見義”最爲直觀的一種文學體。而開創神智體詩的人就是蘇軾。上面一幅畫又是一首神智體詩,這次你是否能讀出來?

“詩神”的神之所在即是如此,他總能給我們詩意的驚喜,總能創造出無盡的能量,正如他所言:“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景色取之不盡,東坡亦用之不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