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颇为著名的商人,估计很多人会想到陶朱公范蠡和吕不韦这两位商人巨贾。陶朱公范蠡经商方面颇有天赋,在治国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在越国为吴国攻陷之后,范蠡尽心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兴之大业。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范蠡、文种等一干能臣干吏的辅佐下,越王勾践励精图治,越国复兴成功,一雪会稽之耻,反过来攻灭了吴国。范蠡在功成名就之时及时急流勇退,主动辞掉功名利禄,归隐山林。不仅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之可悲结局,更是留下了一段其与美女西施相随相依的人间佳话。

与范蠡极为相似的是,吕不韦也是位亦官亦商、经商和从政均收获颇丰的商界奇才。当见到秦国安排在赵国的人质子楚时,虽然此时的子楚不受重视、生活困苦,十分落魄。但吕不韦凭借着商人的灵敏嗅觉预感到他的人生转折点来了,于是选择“投资”这位没落王孙,并帮助他谋夺了太子之位。在吕不韦的一手运作下,子楚最终成长为当时最为强大的秦国的国君,而吕不韦因功受封为相国,权倾朝野。

很显然与范蠡迥然不同的是:范蠡辅佐越王只为国之复兴,不求功名利禄,而吕不韦恰恰相反,恰是奔着功名利禄而去的。不仅如此,吕不韦在获得了秦国国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后,还很不知足,还要追求儒家提倡的“三不朽”之最后一境界——立言。为此,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了可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并驾齐驱的《吕氏春秋》,并高调悬于咸阳街市门上,声称:“此书若能改一字,赏千金。”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一、吕不韦悬书咸阳街与商鞅南门立木之做法颇为异曲同工

因秦孝公器重并受其委托,卫国来的商鞅准备在秦国推行“重刑厚赏”之依法治国思想,并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以为位于西部边陲的没落秦国谋求富国强兵之路。但怕老百姓不会相信他的心法,商鞅决定亲自示范。公元前359年,商鞅在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当众宣布道:“有谁能将这根木头由南门扛到北门,赏银十两。”众人只是看热闹却无人执行,于是商鞅将赏银加到了五十两,终于有人扛起了木头,商鞅立刻赏他五十两银子。这件事情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城,很快便国人皆知。

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为何要专门演此一出戏?很显然有两个目的。

1,建立公平公正之秩序,为新法的全面执行打下坚实基础。众所周知,周朝奉行“亲疏有别、上下有等”的等级制度,在此传承近千年的等级制度淘洗下,国家发展的福利几乎均被位列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悉数享受,很少能惠泽底层民众,这也便是商鞅当众宣布奖赏命令却无人相信的原因。由于底层民众占据了国家人口的大多数,如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国家发展福利惠泽范围过小,则无法调动底层民众的积极性,国家发展必然也举步维艰。因此商鞅费尽心机、大张旗鼓导演了这一出戏,便是为了公平公正之秩序的民间喊话,为新法的执行打下基础。

2,宣扬新法。也即当众宣告众人:他制定的新法再也不是仅限于上流社会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地与广大百姓息息相关,并且从此往后,国家每道法律的执行,都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而参与者不分贵贱、不辨亲疏,只要满足条件便能获得厚赏。果然,商鞅在南门立木之后,很快便公布了改革的第一批法令,其中的条文也确实与民众紧密相关,也确实公平公正意味浓厚,如将每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证不能往来,不能住店。官职大小、爵位高低,以杀敌和立功为标准,杀一个敌人记功一等,升一级,贵族也一样。商鞅也正是通过“南门立木”之事,完成了新法在全国百姓之中的广为宣传。

吕不韦在编制完《吕氏春秋》之后,将其悬于咸阳街市门上,高调宣称改一字得千金,很显然也是受了商鞅“南门立木”的启发。即为了宣传他的施政新思想,使其广为民众所接受。而且吕不韦的做法较商鞅更为激进,由以下两方面可以看出:

1,档次不一样。商鞅仅是南门立木,行事地点和所行之事均极其普通,让人看不出有任何政治上的深层次考虑,而吕不韦却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街市门上,档次上较商鞅的南门高出许多。因为,古代一些特殊场所的门阙通常是公布国家法令的地方,《周礼·天官·太宰》就有记载:“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悬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可见,自古便有将法令悬于门阙以供百姓观览知晓的做法,吕不韦此番悬书于咸阳街市之门上,明显在做法上承袭周礼之规范,不得不说其想要百姓接受他施政新思想的心情非常迫切。

2,奖赏天壤之别。商鞅赏银仅是数十两,最多也不过五十两,而吕不韦一口气喊价到了千金。赏金之物金银有别,数量又相差近百倍,不得不说吕不韦果然是富可敌国、财大气粗。不过细想一下,这千金其实也不好获得,因为人家之所以敢如此“口出狂言”给此厚赏,此书必然也是其仔细删改之物。用心如此良苦、功夫如此之细,删改一字谈何容易?若要删改必然也要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因此要想获得此千金,首先必须得做好功课、学富五车,其次得仔细阅读、反复推敲。如果肯下如此细致功夫,书中思想也必然深入其脑了,这何尝不是吕不韦“一字千金”面纱下的真实目的。

二、吕不韦悬书咸阳街市:“此书改一字,赏千金,”后来怎么样了?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吕不韦放出如此厚赏,那最终有没有人删改了这《吕氏春秋》中的一字,拿下了这令人怦然心动的千金呢?

答案是没有。

至于理由,汉代思想家王充给出了他的看法:“《淮南》、《吕氏》之无累害,所由出者,家富官贵也。夫贵,故得悬于市;富,故有千金副。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他认为吕不韦将自己的著作和千金悬于咸阳门市,这本身就是一种富贵的象征,即便有不同意见者,但一般人哪敢这么做?因此围观者之所以不敢改一字,并非《吕氏春秋》完美无缺,而是慑于吕不韦的威严权势。由此可见,吕不韦本想通过千金之赏来激发民众观其著作、读其思想的欲望,却不曾想适得其反。这沉甸甸的千金不仅没能出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之热闹局面,反倒使得民众更加疏远了吕不韦,这也直接导致了吕不韦精心编制的治国思想在秦国付诸东流。

另一方面,《吕氏春秋》毕竟是治国思想,深含道理,绝非国家政令那般简明易懂,吕不韦将其悬于闹市,百姓读懂者毕竟是少数,虽然吕不韦也遍请了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但毕竟是在秦国公布法令的地方,自然面向的主要对象还是秦国民众。既然如此,以吕不韦之精明,何以行此十分不明智的举动呢?

前有所述,吕不韦有不同于范蠡之处在于:范蠡淡泊名利、远离政治,而吕不韦却以追求政治上的胜利为最终目标,政治毕竟是少数当权者参与的活动,与寻常百姓关系不大。以吕不韦之精明,吕不韦将饱含了治国施政思想的《吕氏春秋》悬于咸阳街市显然不是为了像商鞅一样普及新法,毕竟他没有获得商鞅的有利环境——秦孝公已全面接受了他的治国思想,等待实施即可。因此吕不韦之所以如此讲究排场、急切高调地宣示他的这一套治国思想,显然有向当时的执政者——秦王“施压”的可能。即“先斩后奏”先给民众洗脑,“生米煮成熟饭”,造成法已实施、合情合理之既成事实,随后反过来迫使秦王完全按照他的一套治国思想来施政行事。

当然吕不韦的这一番心血最终付诸于东流,不仅秦国百姓慑于吕不韦的财大气粗和显赫权势不仅不敢改其一字,甚至用心阅读者也寥寥无几,而且吕不韦这种行为不自觉中逾越了君臣之礼,并且挑衅意味十足,这让秦国君主秦王政心生不满,为最终吕不韦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结语

吕不韦作为经商和从政均天赋异禀的商人巨贾,对政治和名利有着执着的追求。在获取了秦国国相之显赫地位后,还组织门客编著了区别于先秦法家理论的治国新思想——《吕氏春秋》。为了宣扬他这一治国理论并且“迫使”当时秦国最高执政者秦王完全接受,吕不韦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街市门上,高调宣称:有能改一字者,赏千金。不过吕不韦如此豪掷千金,况且本身又是相国之高位,却让民众慑于其富可敌国之财富以及显赫权势,因此最终不仅没有吸引众人争相阅读,达到全面宣扬其治国新思想的目的,反而不知不觉中逾越了君臣之礼,并且对秦王的挑衅意味浓厚。最终吕不韦结局悲惨不得不说也是这次高调行事的必然结局,可悲可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