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也是一個相當具有爭議的朝代。

諸如清朝1644年入關,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爲大一統政權,可謂是魚躍龍門。但是長久以來,有些人認爲清朝的入關是趁虛而入竊取的天下,不是靠的實力,是撿漏的。有人認爲清朝並非如此,而是靠着自身實力入關奪取得天下。

那麼清朝到底是趁虛而入,竊取天下,還是靠自身的實力,靠着自己實力奪取的天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來說說爲什麼說爲什麼有人認爲清朝是趁虛而入,竊取天下的呢?

這個說法的依據在於明朝是亡於李自成,因爲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以身殉國,意味着明朝全國性政權的結束,所以認爲清朝是趁虛而入。

而明朝的全國性政權結束以後,南方殘餘勢力擁立的明朝宗室藩王建立的南明,被打着替明朝報君父之仇的清朝所滅,所以以此認爲清朝是“竊取天下”。

那麼以上說法對不對呢?

客觀而全面來說,宋安之認爲清朝得天下的確有着趁虛而入的因素,但並非全靠的是“趁虛而入”,自身實力足夠強大,纔可以做到趁虛而入。還有說清朝竊取天下,其實不對的,清朝可並沒有竊取天下。

因爲李自成消滅明朝,的確給了清朝趁虛而入的機會。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認爲,清朝在李自成消滅明朝之前,就已經多次繞道入關,甚至崇禎二年,清太宗皇太極都率領大軍打到了北京城下,所以說即使沒有李自成,清朝消滅明朝也就是時間問題。

其實大家忽略一個問題,爲什麼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軍北京,一路勢如破竹,崇禎帝號召天下兵馬勤王,結果只來了唐通八千人,而且李自成到了北京,三大營馬上投降了,北京輕而易舉被攻破。

而崇禎二年,皇太極率領大軍都兵臨北京城下了,結果卻是明朝內部同仇敵愾,北京守軍沒有投降,援軍也是源源不斷。

爲什麼差別會如此之大呢?

因爲李自成崛起於明朝內部,官紳階級對他認同度高,自然是一路勢如破竹。而皇太極屬於是關外政權,有點屬於外來者的意思,在官紳階級看來,並非是同一類人,所以自然是抵抗力度大。

所以說清朝入關的確有趁虛而入的因素,其一在於本來明朝再是如何不堪,但也是當時主心骨,再加上清朝屬於關外政權這個重要因素,就算清朝真的再次兵臨北京城下,明朝內部肯定是一致對外,但李自成消滅明朝,等於消滅這個主心骨,使天下四分五裂,當然方便了清朝入關。

其二在於清朝藉此找到了入關的最佳理由,就是打着替明朝報君父之仇的旗號,這樣一來,使當時世人的牴觸感大減,這也是剛剛入關以後,可以站穩腳跟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說清朝入關,的確有着趁虛而入的原因,但也不能說清朝完全是靠着趁虛而入得了天下。畢竟清朝入關以後,有着三大對手,一是當時如日中天的李自成之大順政權,當時世人都認爲大順政權是下一個大一統政權;二是明朝殘餘勢力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可以說是當時四大勢力中最具正統的存在;三是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清朝其實在當時並不佔據有多少優勢,甚至統治階級內部不少人認爲大肆掠奪一番就可以退回關外。但是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堅持下,是先滅李自成之大順和張獻忠之大西,再消滅南明弘光、隆武、紹武三個政權,等到順治帝福臨親政以後,只剩下永曆政權苟延殘喘,等於是奠定了清朝大一統中國的格局。

在這個大一統過程之中,清朝的綜合實力可以說很不錯的,八旗軍隊雖然入關以後戰鬥力有所衰退,但是戰鬥力依然不可小覷。

在政治上清朝也是善於拉攏前明的官紳階級,大肆封官。對於前明降將也是很會籠絡人心,諸如封吳三桂等實力派爲王,即使在南明內部鬥爭失敗的孫可望只剩下幾十騎,投降清朝以後,也是馬上被封爲義王,此人在後續清朝對戰永曆政權過程中,也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由此可見清朝的籠絡人心的手段相當高明。

因此客觀來說,清朝入關的確有趁虛而入的因素,但是人家自身實力也足夠硬,入關以後打天下可是靠得自身實力,如果實力不強大的話,也做不到趁虛而入的。

至於竊取天下,其實也有些言重了。

歷朝歷代得天下之正,也就是漢與明,但即使如此,漢明也有一些小缺陷。而其他朝代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像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是北周的權臣和外戚,他也是得位不光彩。還有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大將,結果世宗英年早逝以後,他以武將身份謀朝篡位,得位也不光彩。

清朝打着替明朝報仇旗號入關,結果消滅了南明政權,雖然的確不地道,但是對比歷朝歷代,其實這也屬於正常操作,可以批評,但是說其“竊取天下”,就有些言重了,就有些不符合實際了。

所以說清朝得天下的確有趁虛而入的因素,但是自身實力也足夠硬,不只是戰鬥力強悍,綜合實力也強,不然也做不到趁虛而入的。至於說清朝竊取天下,就是不對的了,不符合實際了,人家雖然道德上來說不地道,但是打天下,的確靠的是實力,而非“竊取”。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