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90后还是人们眼中懵懂青涩的小小少年,转眼间他们已经走上社会,肩负起了新的时代使命。王江是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2级校友,是一名90后的乡镇公职人员,是一位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更是一位深受群众称赞的包村扶贫干部。

大学毕业后,王江通过招考成为了一名乡镇公职人员,在高塘镇人民政府党建综合办公室工作,也因此成了一名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排头兵。几年来,他扎根基层岗位,奔走田间地头,一次又一次用实干诠释了90后的责任与担当,让自己的包联村高塘镇东阳村的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对自己的工作,他谦逊地说:“我很普通,做的就是本职工作,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其实,每一颗星星都在闪耀光芒。扎根基层,也可以奉献青春、实现理想!用心用情用力 103户345人的“定心丸”

作为一名年轻的干部,王江能够沉下身子,脚踏实地,扎实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他遍访了包联村103户34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一个外乡人迅速成了村里娃,也成了村里的 “活地图”、民情的“侦查员”和群众的“店小二”。三年来,其包联村贫困户减少了95.2%,贫困人口减少了98.6%,贫困发生率从26.3%降至0.35%。

几年来,王江放弃周末及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摸清贫困群众生活情况,宣传扶贫政策,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在他协调帮助下,落实了7户移民搬迁、15户危房改造、9户45万元贴息贷款、62人贫困学生补助、9户村民改厕、15人贫困残疾两项补贴、8户低保金,还帮助了百余名贫困群众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同时,还核查了103户贫困群众的住房、饮水,确保“两不愁 三保障”落到实处。

包联贫困户雷孝科的妻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日常看护及医药费支出较大。家中还有两个娃,男娃读初中,女娃读幼儿园,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王江在了解到该情况后,多次来到雷孝科家,与雷孝科和他的家人拉家常,一边鼓励他们要相信政府,对生活要充满信心,一边及时与区医保局、镇卫生院联系,为其讲解慢性病办理政策、流程及所需的材料。这样一来,除医保报销外,可再次报销60%的医药费用,每年可省下2000元左右。王江还帮助其读初中的儿子,疏导心理、缓解恐惧、树立信心,让他懂得“唯有读书,才是脱贫之道”。在王江的帮助下,雷孝科家先后享有教育学杂费补助、40㎡危房改造、扶贫产业分红、到户产业直补等国家利好政策,于2019年底顺利脱贫。

今年以来,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受阻,但他深知务工收入是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毅然担起群众的“联络员”“信息员”,协调镇劳务所,开发了4个公益岗位;还与陕西易共汇人力资源公司、华州区蓝图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协作,培训家嫂月嫂25人,提高群众就业技能,并及时推送招工用工信息,拓展贫困群众就业路子,解决了包联村剩余贫困劳动力。

扶志扶智齐发力 为贫困学生点亮“心灯”

白天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宣传政策,晚上分析研判,理清思路,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这就是王江的日常工作写照。在走访中,他发现学习环境恶劣是寒门学子不能专心学习的客观原因,学习意识淡薄是贫困学生未能较好学习的主观原因。为此,他协调村上闲置房屋、办公室,设立学习场所,帮助困难家庭子女解决学习环境问题,闲暇时也会帮他们辅导功课。在走访中王江还发现,在校大中专学生对于公务员、事业编、教育卫生系统等招考政策几乎一无所知,对此,他逐户逐人宣传招考政策及流程,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贫困户侯学文和老伴已到花甲之年,且患有慢性病,丧失劳动能力,儿子、儿媳以务农养殖为主,收入低且不稳定。其孙女就读于渭南市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王江和她聊天时发现其就业意识模糊,不知如何为工作做准备。于是,他及时讲解了近些年关中地区卫生系统的招考情况,特别是乡镇基层卫生院要着重考虑,并现场查找了往年招考公告,以便能更好的掌握考情。同时,对笔试内容进行梳理,通过网盘分享“医疗卫生类(E类)”备考视频课程。

只要有理想 哪里都能生长出翅膀

王江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对待工作乐于进取,敢于吃苦。他喜欢运动,不管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坚持跑步,他觉得每向前一步,都是在和另一个自己谈判,是继续还是放弃?是坚持还是让步?他说,这样能让心灵和大脑变得平静,能敞开心扉去倾听最真实的内心,帮助自己更有效率的处理好繁杂的基层工作。

学生时代的王江先后担任班干部、社团干部等,还创立并组建了西安科技大学创业与就业指导协会,担任协会会长,组织了西安科技大学模拟招聘会以及数场创业与就业知识讲座,收获了在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大学中养成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让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的工作,而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人民的一颗赤子之心则赋予了这份工作更多的意义。心安即是归处,何必繁花锦簇,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做了一名包村扶贫干部的王江就是这句话的最好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