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財政政策加力提效 助力經濟穩健運行

疫情發生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加力提效,肩負“抗疫”和“增長”兩大重任。宏觀上加強逆週期調節,創新機制暢通渠道;微觀上聚焦民衆關切,回應呼聲,補貼救助費用,減免企業稅費,對相關企業財政貼息等。通過宏微觀政策的組合,對沖公共風險,爲經濟發展注入確定性,爲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當前財政政策所發揮的作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財政政策像一根扁擔挑兩頭,一頭要爲疫情防控提供資金保障,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爲其提供救助;另一頭要爲經濟、復工復產提供支持、救助政策。所以,財政政策是把經濟和社會兩頭挑起來了,同時發揮作用,財政政策具有內在的統籌功能。

政策措施涵蓋

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爲應對疫情的衝擊,財政部出臺了大量財政支持疫情防控政策措施,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體現了相關財政在託底經濟方面的擔當,也體現了對社會民生的關切。

在對個人補貼方面,補貼因新冠肺炎產生的醫療費用,對參加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進行臨時性工作補助,對參加疫情防控人員按規定免徵所得稅,並出臺了社保、公積金等相關免收政策。面向企業的政策多達24項,包括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給予財政貼息、稅費優惠,優化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等行業企業出臺稅收優惠,爲支持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復工復業出臺稅收優惠等。此外,對於支持基層政府“三保”,也採取了包括加大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等措施。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疫情防控期間,財政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給予50%的貼息支持,保證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不高於1.6%,有效地保障了醫療物資及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助力疫情防控。同時通過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援企穩崗等政策緩解了受疫情衝擊較大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幫助企業尤其是製造業企業復工復產,4、5月份工業增加值當月增速持續轉正,預計6月份還將正增長,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

劉尚希認爲,整體來看,當前疫情條件下出臺的財政政策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對沖疫情衝擊的政策。疫情產生了多層面的衝擊,就要有針對性的措施,避免疫情衝擊進一步擴散、擴大,程度進一步加深。第二是“買單”政策,這是財政政策區別於其他政策的一個顯著特徵。第三是救助的政策。

政策的目標是生存、保存量,不是促增量。

“這跟以往我們對財政政策的理解是不同的。”劉尚希表示,“在疫情衝擊下,我們需要轉換思維方式,轉變話語體系,避免對政策誤讀誤用,這樣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評估疫情條件下的政策效果,以及進一步完善財政政策。”

積極財政內涵豐富

更加積極有爲

由於疫情的影響及全國“兩會”的推遲,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財政政策空間並不明確。隨着《政府工作報告》對財政空間定調後,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爲的方向確立,專項債、特別國債等步入密集發行期,二季末至下半年,財政將集中發力,成效值得期待。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另外,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1萬億元赤字規模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直達市縣基層。

積極的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已有所顯現。伍超明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專項債放量、特別國債發行和赤字率提高等財政資金合力作用下,今年基建投資將迎來新一輪上漲週期,4月份基建投資增速由負轉正,達到4.8%,5月份進一步提高到10.9%,預計年內剩餘數月增速將加速上升。同時,今年財政支出“調結構”目標明確,向“兩新一重”方向的傾斜,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對記者表示,“三板斧”是積極有爲財政政策的主要渠道。特別國債一方面是積極有爲財政政策落地的資金來源,尤其是在政府加大減稅降費、救助企業和補貼就業力度的情況下,特別國債的資金是基建投資非常有益的補充(特別國債中基建的安排資金比例約爲70%);另一方面,特別國債也爲抗擊疫情的大量政府財政支出做資金支持(安排資金比例約爲30%)。專項債與特別國債一樣,在今年繼續加大減稅降費的背景下,起到了補充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尤其是補充政府性基金的作用。同時,專項債的發行也契合下半年財政政策投向,預計能夠發揮更大作用。

特殊轉移支付機制是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的特殊背景下,宏觀調控方式的制度創新,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也是紓困和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工具。

伍超明認爲,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一是地方政府處在落實“六保”、“六穩”工作的最前線,但疫情衝擊下地方政府階段性減收壓力增加,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能夠有效緩解地方財政減收增支壓力;二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了地方財政支出空間,能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爲、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重要舉措;三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地方政府的資金來源,使地方政府違規徵收“過頭稅”的意願減弱。

財政政策將與貨幣政策配合發力

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一方面,財政政策需要加力提效託底經濟,另一方面,財政也面臨收支矛盾加劇、運行壓力增加的困難。在多箭齊發的同時,財政政策空間和邊際如何,下半年是否會有所調整?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溫來成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實施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都是比較溫和的,留有一定的餘地,可以根據下半年形勢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至於如何調整,一要看國內經濟運行情況,二要看全球疫情防控情況及經濟恢復發展情況。

伍超明認爲,下半年,寬財政將全面發力,撬動社會投資與消費回升,預計基建投資將呈兩位數增長。一是財政赤字與調入資金雙擴容,財政支出資金來源有保障。根據1~5月份財政運行情況和今年財政預算報告,6~12月份財政支出可高出財政收入5.5萬億元,且隨着下半年經濟逐漸回暖,財政收入增速將提升,財政支出空間充足。二是從用途上看,今年公共財政支出主要用於擴大轉移支付和減稅降費,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預計後續國內消費與投資均有望受益改善。

“下半年,財政政策空間仍然是較大的,預計在繼續保持積極有爲的同時,財政政策將與貨幣政策配合發力。”陶金認爲,在繼續發行特別國債、專項債等債券的同時,配合流動性的及時補充,同時,債券發行節奏也將繼續加快,尤其是特別國債將在7月份發行完畢。另外,貨幣政策預計會在下半年早些時候儘早發力,因爲經濟復甦逐漸加快的同時,需要注重近期大學生畢業產生的潛在就業壓力,財政政策可能會更關注如何保就業。晚些時候預計將轉向科技、新基建、城鄉社區建設等前期資金投入較少的領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