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得知徐志摩在国外可能有了心仪对象后,有一个人瞬间变得忧心忡忡了,此人,正是徐志摩好友、其妻二哥张君劢。

作为过来人的张君劢知道在这种情势下,如果妹妹和妹夫依旧是长期分居的状况,两人的婚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于是,他便第一时间找到了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并提出:想送妹妹前往英国与妹夫一起学习。

此时的徐申如虽身在浙江硖石,但他对儿子在国外的所为也已有所耳闻。所以,当张君劢这样提议时,他最终点头同意了。

只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出国没有今时简单,所以从张幼仪被允许出国到最终成行,竟历时近半年之久。

在张幼仪为出国准备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感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此时的林徽因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和徐志摩的懵懂情感,是该做了断的时候了。可徐志摩此刻想的,却是如何与前来和自己团聚的张幼仪了断。

张幼仪初抵达英国时,徐志摩尚经常与林徽因通信,可不久后,在与徐志摩夫妇见过一面之后,情绪波动极大的林徽因决心与徐志摩彻底分手并返回国内,回国前,她还给徐志摩写了一封分手信。

这封分手信连标点总共只1200多字,但这封信却成功分手后的徐志摩对她记挂了一生。而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年仅16岁的林徽因的分手信字字句句都写到了男人的痛痒处。至于林徽因如何用信件戳中徐志摩痛痒处的,接下来请具体感受——

在这封信的开头,林徽因那句“我走了”之后,她在表达“我人虽然走了,但我还会记得你时”是这样写的,她说:“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我回国了,伦敦使我痛苦。”

这段话也是林徽因在用诗意的语言告诉徐志摩:“我离开你,并不是因为我不爱你,而是因为现实的煎熬使我太痛苦了。”

这个具体的煎熬,林徽因并没有明说,但越是没有明说,徐志摩便越发能感受到,这便也是点到即止的妙处。

在任何时候,一个分手女人分手时告诉男人自己会一直记着他、记着他们这段情,这样的告白本身就能直击男人的内心,让他们在分手后也不自主地记着女人和与女人的这段情。

但,让男人分手后记住自己远不是顶级恋爱高手的终极目标,她们要的是,让男人对她们永远对她们抱有幻想。这一点,林徽因显然做到了。

也正因为林徽因做到了,如徐志摩这般的情圣才会在收到分手信后,着急忙慌地赶去德国逼迫张幼仪签署离婚协议。

离婚后,即便林徽因已在国内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确定了恋爱关系,徐志摩也一直不肯撒手,他甚至下决心:只要他们未结婚,他便一直保持单身。

从1922年与张幼仪离婚一直到1925年遇见陆小曼这中间的三年多里,正值壮年的徐志摩一直单身且未有任何绯闻,这自然与他之对林徽因抱有希望有关。

若后来的林徽因未曾与梁思成订婚且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那么,徐志摩或许会一直等下去。徐志摩之必然会等下去,依旧与林徽因那封分手信有关。

在这封分手信里,林徽因有一段引经据典的话,这段话是这样说的:“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我说不清。一切都交给那三个纺线的老婆子吧,听任她们神秘的手将我们生命之线拉扯的怎样,也许,也许……只是,我不期待,不祈求。”

这段话很多未曾看过《希腊神话》的人可能不懂,所以此处简单解释下:三个纺线的老婆子是希腊神话里的命运女神,她们的任务是纺制人间的命运之线,同时按次序剪断生命之线。

所以,林徽因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和你以后能不能继续那段感情,就看老天的意思吧!老天让我们继续,我们就继续,老天不给缘分,我们就只能认命。

但林徽因果真会认命吗?若她真认命,徐志摩或许也就不会那般疯狂了,没错,林徽因在信里说了她不认命,这个不认命就藏在那两个“也许”后面的省略号里。

文人都知道,有时候看一个作者的脑子里真正想什么,不应该看他写了什么,而恰恰应该看他没写什么。而林徽因这个没写出来的“也许”后面的字句很明显就是:也许,我们会冲破所有不管不顾地结合!

作为顶级文人的徐志摩自然懂得省略号里的具体,也正因为懂得,他才在分手后反而燃起了对林徽因的巨大的希望。

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情爱高手往往是:给你希望却不让你得到,而这种带着希望的得不到往往最是容易让人欲罢不能且不自主上瘾。

林徽因便是这样的顶级情爱高手,她丝毫不卖弄风情,却只轻轻一句“也许,也许……”就让徐志摩慢性中毒了。

但这些,远不是这封分手信的最高明处,它的最高明处在于:它明明是一封女人抛弃男人而写下的分手信,且还颇有点不告而别的意思,但读完信的人却分明觉得:那个主动抛弃男人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让林徽因成功做到这点的是她在分手信开头写下的那句话,她写到:“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我不能等您回来后再做这个决定。那样,也许这个决定永远也无法做出了。”

这句话等于是在说:“因为在感情里的痛苦太甚了,也因为害怕伤害,我才迫不得已地落荒而逃了”。世间,有谁能对一个因情爱落荒而逃的女子生出怨恨而非爱怜呢!

说完这句后,林徽因笔锋一转写到:“就这样,我们就离开了这留着我的眼泪多于微笑的雾都。”不难想象,读到这句时,徐志摩的心该有多痛。实际上,读到此处,徐志摩心里已经完全忘了自己是被抛弃的那方了,他心里满满的全是对林徽因的心疼和愧疚。

分手信的每一个字句里,都似饱蘸少女纯情却又满是矜持,林徽因用这封信做到了传说中的:“既在你面前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又戴上了世上最美的面具”。

在徐志摩这儿,林徽因是他的爱而不得,这种“不得”在她这封信里被体现到了极点。拿到信后的徐志摩像疯了一样地无法自控,所以,即便此时他的妻子正怀着身孕他也果断铁着心肠抛弃了她。

被徐志摩抛弃后,身在异国他乡的张幼仪只得写信向远在德国的二哥张君劢寻求帮助。张幼仪知道,在这种时候,也只有最初帮助她来英国的哥哥能帮她。

张幼仪前往德国投奔二哥后不久便生下了幼子徐德生,听闻儿子降生的消息后,徐志摩欣喜若狂,因为这对他而言便意味着:他们终于可以签署离婚协议了。只要签署了离婚协议,他便可以循着林徽因的脚步追到国内了。

于是,1922年,刚刚产后不久的张幼仪便拿到了徐志摩递来的离婚协议书。含泪签字后,徐志摩和他请来的证人朋友握手庆祝,那一刻,欣喜的徐志摩脑子里甚至隐约浮现了微笑着向她招手的林徽因。

可让徐志摩未曾想到的是,就在他登报离婚的当口,林徽因便已经与梁思成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此时的他们尚处于热恋期。

火急火燎赶到国内的徐志摩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怔住了,那一刻,他才意识到:她并不似信里写的那般深情。可即便意识到了这一切,徐志摩也依旧不肯接受事实。

“我现在是单身,拥有追求任何女子的权利!”徐志摩这样给自己加油打气。可在林徽因这儿,他早已是他的过去式,她写下那封紫信,不过是她离开时对他投去的“留恋的一瞥”而已。

可林徽因这“留恋的一瞥”却分明给了徐志摩莫大的希望,为了这希望,他甚至公然在老师梁启超劝退他时怼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人生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事情的最终结局是:徐志摩退出了!徐志摩之退出,是在小情侣那句“恋人需要独处”后作出的决定。但这等退出并不意味着永久退出,而仅仅只是徐志摩的暂时性撤退,他说:“等他们过了热恋期,再说。”

1924年,印度诗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华,徐志摩终于等来了他认为是机会的机会。在这次大事件中,作为主办人的徐志摩分外卖力,他之所以如此,自然也因为这是他回国后,第一次正式与林徽因近距离接触。

泰戈尔访华期间,林徽因几乎和徐志摩一样都是全程参与。如此一来,两人自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见此情景,一心想撮合两人的泰戈尔自然也满是欢喜。他甚至还专程为两人写了一首诗,在诗中泰戈尔写到: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期间的徐志摩与林徽因还共同出演了泰戈尔的戏剧《齐德拉》,在台上,徐志摩一直在借戏表达自己对林徽因的深情,对这一切,林徽因自然也看得分明。

可遗憾的是,即便有这样天赐的良机,徐志摩和林徽因也没能真正走到一起。

1924年5月20日,文化界人士送泰戈尔山西行时,林徽因也前来与之道别。这一次,徐志摩在车窗里望着她那熟悉而陌生的脸孔时,不自主地想起了她在分手信的那句:“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的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

想起这句话的徐志摩隐隐觉得,似乎一切还有可能,于是,他当即在车里提笔写下了一封未能交给林徽因的信,在信里他写到:“离别!怎么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这封没被送出的信后来被徐志摩研究专家梁锡华找到了,寻得这封珍贵的信笺后,他感叹:林徽因早已冷却只把他当成长过程中的熟悉朋友而非恋人了,可他却一直未能接受事实。

可即便未能接受事实,写完信后的徐志摩也只得遵从现实。那天,捏着信的他在想到下月她便要与梁思成双双赴美留学后,已是心如刀绞。

可以说,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分手后虽然在泰戈尔访华时拥有过“后来”,却这“后来”最终也无疾而终了。

当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赴美留学一个月后的1924年7月,心灰意冷的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访问日本。

之后不久,回国创办新月社的徐志摩结识了好友妻子陆小曼,在交往中日久生情的两人最后冲破一切阻碍走到了一起,他们于1926年10月间完婚。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两年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结束了6年的爱情长跑结成了姻缘。

但,徐志摩与林徽因的交往却并未因为两人都已各自成家而终止,相反,此后的两人经常有各种往来。

林徽因患肺结核期间,徐志摩心急如焚,他一面介绍名医,一面千叮咛万嘱咐她要去安静处调养。林徽因在山上静养的日子里,不放心的他竟抽空上山租了个宾馆陪着,最长的一次,他竟陪了她整整半个月。

也是在这段时日里,徐志摩开始教林徽因写诗,在他的启发下,她竟在后来成了一名真正的诗人,并写下了《人间四月天》等著名诗歌。

1931年,11月19日,是林徽因在北平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的日子,这个日子对于林徽因而言无比重要,而它对于徐志摩而言,也很重要。

于是,11月17日,徐志摩与抽鸦片上瘾的陆小曼吵架后离家,第二天他按照原计划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免费航班前往北平。

极其让人想不通的是,在飞机中途停靠时,徐志摩曾写信给陆小曼说:“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可写完后,他还是在大雾天登上了免费班机。

11月18日,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因大雾失事,徐志摩当场死亡!

徐志摩在死前为何突然改变主意?他之改变主意是否是为了能准时赶上林徽因的演讲?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得而知了,但谁也不能否定:徐志摩的死确与林徽因有关。

1934年5月,林徽因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被刊发在《学文》创刊号上。这首诗一经刊发便引发了重大反响,虽然这首诗一直被梁思成说成是写给两岁儿子梁从诫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实是写徐志摩。

1947年,徐志摩辞世十多年后,自知时日无多的林徽因在病中约见了徐志摩前妻张幼仪和儿子徐积锴。

只是,那次见面,林徽因竟什么话也没说,她只看看张幼仪又看看长相酷似徐志摩的徐积锴,至始至终,她并未说过任何。因为她什么也没说只盯着看,所以后来张幼仪有些纳闷地说:“或许,她是看我长得丑不会说话。”

因为这沉默,林徽因之会见张幼仪母子,也同“林徽因与徐志摩究竟有无实质恋爱关系”一样,成了扑朔迷离的存在。

1951年4月1日,那个人间四月天里,林徽因因病辞世,享年55岁。伴随着林徽因的去世,他和她那段迷雾般的情感也终于画上了句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