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山位於天津薊縣,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它就在清朝皇陵清東陵的西門口外。但它卻比清東陵還要早建造三年。因爲,這上面的一座王爺墳要比清東陵最早的順治的孝陵還要早三年。這座王爺墳裏葬着一個出生幾個月就夭折的王爺,死時連名字也沒來得起。這位小王爺就是順治帝最寵幸的董鄂妃唯一的兒子。小王爺薨逝後,董鄂妃憂鬱成疾,兩年後,也隨兒子而去。順治看到自己最疼愛的兒子薨逝,而自己最寵幸的女人也先離他而去,僅僅過了一年,他們一家在另一個世界團聚了。順治帝與董鄂妃(孝獻皇后)葬在了清東陵的孝陵中,而他們唯一的兒子就葬在不遠處黃花山上的太子陵。似乎順治帝與董鄂妃死後也要守着這位出生連名字都沒有就離開的皇子。

清東陵

榮親王墳——太子陵

太子陵自然是當地對這座王爺墳的俗稱。這裏就葬着順治帝與董鄂妃的那個出生幾個月就夭折的皇子。這位小皇子出生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僅僅活了106天,就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二十四日去世了。可以想象,皇子突然夭折,當年的順治帝與董鄂妃是多麼的悲痛。毫無疑問,順治帝最寵愛董鄂妃,自然也最疼愛這個皇子。皇子夭折,董鄂妃心裏有多痛,順治帝心裏就有多悲傷。爲了能儘快撫平董鄂妃心中的痛,順治帝也只有對這位小皇子的身後事極度用心。僅僅存活只有一百多天的小皇子,順治居然追封其爲和碩榮親王,一切按照親王等級進行葬禮,並且命令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爲小皇子選擇合適的安葬之地。

董鄂妃

傳教士湯若望在清朝不是一般的外國傳教士。在順治元年,掌欽天監事,並擔任太常寺少卿,在順治七年,居然成爲清朝欽天監的一把手欽天監監正。在中國歷史上,讓一個外國人擔任中國傳統天文、曆法部門的一把手,這是第一次。欽天監不僅掌握天文曆法,還爲皇室卜算大事的吉日時辰,更擔任爲皇室成員選擇圓寢墓地的任務。而湯若望的最大作用是對後來順治選擇玄燁(康熙)繼承大統起了關鍵作用。當年的順治得了天花,很多皇室成員對此認識不足,只知道這是最可怕的疾病,卻不知道得了天花痊癒後會有終身免疫。而只有湯若望知道這件事。當順治帝臨終前,徵詢湯若望將來誰能繼承大統時。湯若望建議一定要找一位得過天花的皇子來繼承皇位。而當時的皇三子玄燁(康熙)得過天花,卻沒有危及性命,僅在臉部留下幾個細小的麻點。這使他對當時這種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終身免疫力。

順治影像

很難說,這是康熙繼承大統的決定因素,但這絕對是康熙繼承皇位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年八旗兵最害怕的就是天花這種疾病,因爲他們一直不明白在入關前,他們很少有人得這種奇怪的病,爲何入關後會頻繁得這種病,並且得了之後很難治癒,往往很快就丟掉了性命。就連戰功赫赫的多爾袞的弟弟多鐸也因天花倉促去世。同樣,順治帝也沒有逃脫天花的折磨。所以,當時很多人認爲如果一個人沒有得過天花,那證明此人還未成人(生命時時有危險)。

湯若望

順治帝能在選擇皇太子的問題上詢問湯若望,可見湯若望很得順治信任。對於,順治帝與董鄂妃的那個出生僅一百多天的小皇子,湯若望在自己的筆記中也有所記載。他曾寫道“董鄂氏(董鄂妃)產生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爲皇太子的。”根據湯若望的記載,順治原本是要立這位小皇子爲將來的繼承人。因爲順治帝太寵幸董鄂妃了,在諸皇子中順治帝對這位小皇子也是最疼愛。這位小皇帝是順治帝的第四個兒子,康熙皇帝的弟弟。

順治帝卻在這位小皇子(和碩榮親王)的圓寢壙志上第一句就寫到“和碩親王朕第一子也。”明明是第四子,而順治偏偏寫成第一子。可見,當年順治帝對這位小皇子的鐘愛與懷念,並有心立爲皇太子。然而,天不假命,小皇子連正式名字還沒有,就匆匆去世了,沒有皇帝的命,沒有享福的命。可以想象,如果這位小皇子一直活着,作爲哥哥的玄燁(康熙)可能無緣帝位。然而,皇帝不是誰人都能坐的,似乎是註定的。小皇子過早夭折,玄燁(康熙)得了天花,大難不死產生免疫,二哥福全眼睛有毛病,這一系列的因素促成皇位終究是康熙的。

和碩榮親王壙志

小皇子(和碩榮親王)薨逝後,順治帝把其葬在黃花山。兩年後,董鄂妃去世,三年後順治帝駕崩,夫妻葬在了孝陵,所以說黃花山上的小皇子墳要比父皇順治的孝陵還早。這座小皇子墳,被後人俗稱爲太子陵。位於黃花山圓寢的最東邊,圍牆有五十二丈六尺,宮門三間,門外有守護班房,在門內有東西廂房。正中有享殿三間,享殿後面月臺之上有琉璃門一座,裏面有三合土的小墳頭一座。在圍牆內種植着松柏,黃柏大約有一尺五六寸粗細。順治十五年,太子陵建完後,這裏派有一百多名兵丁守護着。道光年間,守兵縮減爲四十九名。即使在清末民初,這裏還有十家看墳戶在這裏,這些看墳戶以姚姓爲主。他們在此看墳不僅有土地耕種,還能從清政府領取餉銀與餉米。可以想象,當年這些爲皇家成員看墳的人家要比那些普通的農民富裕得多。上個世紀30年代,太子陵被盜,70年代,太子陵被拆除。這座太子陵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宿命。

滿漢文對照

裕親王墳——大王陵

太子陵位於黃花山圓寢的最東邊,在它的西邊是一座被俗稱“大王陵”的墳。大王陵也就是裕親王墳。這位裕親王就是康熙的二哥福全,自然也是太子陵小皇子的二哥。福全生於順治十年(1653年),比康熙大一歲,比小皇子大四歲。在他年幼之時,順治曾問這位二皇子的志向。未曾想,福全脫口而出“願爲賢王”。康熙六年(1667年),14歲的康熙親政,封授二哥福全爲裕親王,與議政。此時,福全也才15歲,實現了當年願爲賢王的志向。

裕親王影視劇形象

也就在這一年,康熙讓15歲的哥哥福全搬出了紫禁城,稱之爲分府(好似普通百姓家分門立戶)。這是清朝皇子分府的開端。分府後,其府邸、服用、設官、俸祿給養都由內務府負責,按照爵位等級給予。因爲,他們得到的爵位一般都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所以習慣上也稱之爲“撥王制度”。此制度也就開始於這一次康熙讓15歲的哥哥福全自立門戶。也就在這一年,康熙規定:凡分封皇子,各按爵位,奏請領侍衛內大臣、內務府總管,會同該旗一起辦理。應給旗下滿洲、蒙古、漢軍佐領、內務府三旗佐領、田地、人丁等等。沒想到,福全成爲清朝“撥王制度”實施的第一個王爺。由於,福全是15歲分府的,所以以後清朝規定皇子到了15歲就要分府。

親王補子

福全始終謹記年幼時願爲賢王的志向,並全力以赴輔佐自己的弟弟康熙。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太和殿親授大將軍印,命福全爲撫遠大將軍,出古北口反擊囂張的噶爾丹。福全不辱使命,在赤峯與敵軍大戰,並獲得大勝,受到康熙的嘉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掛帥親征,哥哥福全從徵,這一次徹底擊敗了噶爾丹。第二年,噶爾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不服毒自殺,部下將他的屍首送交清軍,並投降清朝。福全不僅在政治上輔佐弟弟康熙,在生活上也和弟弟一樣相互照顧他們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祖母孝莊病重,哥倆更是親自在身邊輪流侍奉湯藥。這樣,康熙與福全兄弟倆的感情也越來越深了。福全平時不僅尊重知識分子,還非常注重民族團結。福全在生前的最後一年,還爲北京花市清真寺題寫匾額。現在此清真寺大殿上的“清真”二字即出自福全之手。這座清真寺是明朝回族大將常遇春所建。

孝莊太皇太后

在明朝初期一直流傳着十大回民保國的佳話。在明初的回族將領中首推常遇春。因爲,明朝的建立有賴於常遇春、胡大海、華雲、丁德興、沐英等回族將領。所以,在明朝初期,回族不僅有優厚的待遇,還有了敕建的清真寺。北京花市的清真寺就是由常遇春所建,而後來大殿上的清真二字匾額是由三百多年後的福全所寫。福全之所以題寫清真二字,一是促進民族團結,二是,對前朝將領一種敬佩。

常遇春

福全爲花市題寫匾額的第二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病故,終年五十歲。原本在外出巡的康熙聽聞哥哥薨逝,急忙趕回京都,並親自祭奠;出殯時又親往福全王府,大哭不止。命御史羅佔在黃花山爲福全監造墳瑩、建碑。後人,也稱裕親王福全的墳爲大王陵。一是因爲福全雖爲順治次子,但哥哥早夭(也有一說逃出宮),總之福全成了順治的皇長子。二是,哥哥不論早夭還是逃出宮,都沒有封爵爲王,所以,福全既是長子又是王爺,後人才俗稱其墳爲大王陵。

斷壁殘垣

大王陵位於太子陵的西邊,最南端有神橋一座,過了橋就是牌樓和東西朝房。再向前走,可見五間享殿,享殿旁有東西角門,在往裏,月臺之上有大寶頂一座。圍牆內種植大量黃柏。上個世紀20年代,裕親王福全的後人鎮國公魁章,讓人將大王陵拆毀,並把拆掉的磚瓦木料統統賣了。後來,大王陵的地宮也遭盜,早已不復原來的面貌。

純親王墳——三王陵

三王陵在大王陵的西側,與前面的太子陵,三座王陵都是兄弟。三王陵是順治第七子純親王隆僖的墳。隆僖出生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出生僅一年,父皇順治就駕崩了。順治雖有八個兒子,但第八子早殤,所以作爲皇七子的隆禧就成了最小的兒子。後來,康熙登基,對這位小弟弟非常照顧。康熙十三年冊封七弟隆僖爲純親王。然而,僅享受了四年的王爺福,隆僖就患上了重病。康熙心念這位小弟弟,曾兩次前往探視,並派御醫救治。天不假命,純親王隆僖還是在當年薨逝,年僅二十歲。當時孝莊太皇太后要去臨奠,但被康熙阻止,而康熙要親往臨奠又被孝莊阻止。當天,兩人留在宮中。第二天,康熙親往臨奠,命監造墳瑩。

黃花山

隆僖薨逝時,其嫡福晉已懷孕五個月,幾個月後生子富爾祜倫。四個月後,富爾祜倫承襲純親王。然而,天不假年,富爾祜倫還差兩天一週歲時,卻匆匆薨逝。康熙在他們父子薨逝時,分別輟朝三日,並在臨奠時命發帑修塋,就選擇在了黃花山。後人俗稱隆僖的墳爲三王陵。

廢棄遺址

三王陵坐北朝南,外有一座神橋,過橋後同樣是碑樓,內有康熙御書的一方石碑。再向前爲東西朝房。三間宮門與紅牆相連,往裏正中有三間享殿,旁有東西角門,裏面月臺上有寶頂一座。圍牆內外種植松柏樹。爲純親王隆僖看守園寢的人家雖有十多戶,但大多姓方。當初,他們從內務府領取俸祿。清朝滅亡後,三王陵沒人守護,園寢被盜,坍塌破壞。很多漢白玉石塊亂七八糟地堆在周邊,成了百姓蓋房的用料。至今在當地一處農家院中,還藏有當年隆僖的那塊功德碑。當然,不論規模還是氣派,這座碑都比太子陵和大王陵的小了不少。

理密親王墳——二王陵

很多認爲黃花山王爺圓寢中的二王陵與上面的大王陵、三王陵是兄弟關係。其實,二王陵所葬的王爺是大王陵、三王陵、太子陵的侄子。這個二王陵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被康熙兩立兩廢的皇太子(因避諱改允礽)。

黃花山南側

允礽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母親是孝誠仁皇后。允礽雖是康熙的次子卻是嫡長子。後人認爲允礽雖有太子命卻沒有帝王命,原因在於他的生辰八字。允礽的生辰八字爲:甲寅、庚午、丙寅、癸巳。甲寅到丙寅,順數在第十三位,爲十三魁星格。寅年寅日午爲將星,丙日生午月得月德,爲將星扶德格,甲見寅祿,丙見寅長生,本主生旺,富貴愈盛。丙以巳爲祿,時得癸巳,爲著名的日祿居時格。只可惜時上癸水阻祿,不能位登大寶,若早生一時,得壬辰,則甲丙庚壬陽全,成極貴的陽全格局,可穩坐皇位。通過允礽的生辰八字,很多人認爲若允礽早生一時,他就會成爲大清入關的第三位君主。然而,他的母親偏偏在生他的時候出現難產,讓他晚出生了一時。母親因難產去世,而允礽活了下來。這也註定了他將來的命運。

孝誠仁皇后

對於皇太子的生辰八字決定他後來的命運,很多人不敢苟同,認爲這只是無稽之談。這些人認爲允礽之所以被兩立兩廢主要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 康熙十四年,僅一歲的允礽就被父皇立爲了皇太子。康熙也一直對這位皇太子寄予厚望,畢竟將來大清的江山要交到他的手裏。然而,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親征噶爾丹時,因在歸途中生病,十分想念皇太子,遂把皇太子召進行宮。

然而,令康熙失望的是,允礽侍候龍體欠安的他沒有表現出一絲憂傷之情。此時,允礽已經十五歲,本應懂事了,所以康熙認爲皇太子心中無君無父。之後,康熙十八子病逝,沒想到作爲哥哥的允礽仍然沒有一絲憂傷。可見,允礽心中無君無父無兄無弟,沒有一絲感情。允礽的表現雖然讓康熙嫌惡,但沒有下狠心廢了他。最讓康熙難以忍受的是,在行軍途中,允礽居然每夜逼近自己住的大帳,以此窺探自己的舉動。最終,康熙忍無可忍,於四十六年(1707年),廢掉了這位已經當了三十二年的皇太子。

皇太子

後來,因皇三子胤祉向父皇康熙告發大阿哥用魘術對付皇太子允礽。此時,康熙仍認爲不能隨便改變皇位繼承人,又認爲皇太子是被人陷害,所以在兩年後恢復了允礽的皇太子身份。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允礽又暴露了自己惡劣秉性,聚酒鬧事,結黨私營,黨同伐異,擅自懲治、處死和自己不對付的大臣。康熙知道後,大怒不已,於五十一年(1712年)再廢皇太子允礽,並將其禁錮於鹹安宮。後來,雍正即位,把廢太子二哥遷居北京北郊的鄭家莊,並派人嚴加看守。僅僅過了兩年,雍正二年(1724年),廢太子允礽死於幽所,終年51歲。允礽死後被追封爲和碩理親王,就葬在黃花山圓寢。由於允礽是康熙的次子,又被追封爲親王,所以當地人俗稱其墳爲二王陵。

零星的斷壁殘垣

二王陵的南邊同樣建有神橋,向前就是碑樓。宮門與紅牆相連,外有守護班房,內有五間享殿。同樣,享殿旁邊有東西角門,往裏是月臺,臺上有琉璃門一座,裏面有一座大寶頂。圍牆之內主要以松樹爲主。民國初年,還有看墳戶十多家,多姓謝,也喫內務府的錢糧。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二王陵遭盜,並盜走了殉葬品。後來,二王陵遭到不斷破壞。八十年代,僅僅剩下零星的斷壁殘垣。

直郡王墳——大阿哥墳

這位直郡王不是別人,就是上面二王陵主人的死對頭,自己的大哥允禔。允禔雖是康熙的長子,卻不是嫡長子。自己的弟弟允礽出生不久就被冊封皇太子,似乎皇位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可能,但他並不死心,時刻覬覦。然而,允禔雖能幹,有野心,但謀略欠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十八歲的允禔和伯父福全征討噶爾丹。但在征討中,允禔聽信讒言,自作主張,和伯父福全不和,私自上奏發牢騷。康熙怕允禔在軍中鬧事,不得不把他召回京師。可見,年紀輕輕的允禔就仗着自己皇子的身份,自作主張,胡作非爲。之後,允禔似乎有所收斂,並全力以赴完成父皇康熙交代的任務。

康熙影像

然而,到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坐了三十二年皇太子的二弟允礽被廢后。允禔的野心又開始膨脹了。當時,允礽被廢,就由自己的大哥允禔看管着。允禔認爲機會來了,只要允礽消失,那他就有更大的機會成爲皇太子的人選。允禔居然對父皇康熙說道“如誅允礽,不必父皇出手。”這一句話瞬間傷了康熙作爲父親的心。康熙訓斥他“兇頑愚昧”。就在同一年,皇三子告發他利用魘術陷害皇太子允礽。康熙命人徹查,果然,查到允禔曾讓蒙古喇嘛詛咒皇太子。此事一發,康熙大怒,革去允禔的王爵,並幽禁於府邸中。即使這樣,康熙並不放心這位大阿哥,曾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兩次增加監管人手,並嚴斥如再疏忽將誅殺。因爲這一年,康熙又恢復了允礽的皇太子身份,他害怕允禔仍會加害皇太子允礽。作爲父親,康熙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兄弟間相殘。爲了避免慘劇的發生,康熙只有幽禁允禔,甚至不惜誅殺。情非得已而爲之。

70年代允禔的大寶頂

從此,大阿哥允禔只能在高牆之中度過自己的下半生。二十六年之後,雍正十二年(1734年),允禔死在高牆之內,終年63歲。因爲允禔死時,只是以貝子品級葬在黃花山,所以墳地要比其他王爺的小。允禔的直郡王圓寢雖然也有宮門、享殿、碑樓、圍牆,但沒有琉璃瓦,用的是筒子瓦。因爲,他的爵位達不到用琉璃瓦的級別。後來,直郡王圓寢建築也多次遭拆除。現在,連斷壁殘垣也很難找到了。

清代皇家圓寢

理親王允礽與直郡王允禔兩兄弟生前爲死對頭,死後卻都葬在了黃花山圓寢中。希望兄弟倆能在另一個世界和平相處。除了上面這五座王爺墳,在黃花山還有兩座父子墳。那就是康熙十四子,雍正的同胞弟弟恂郡王允禵與次子貝勒宏明的家族墳。所以說,在黃花山腳下埋葬着順治帝與康熙的六個皇子:榮親王、裕親王、純親王、理親王、直郡王、恂郡王允禵。兩代六王,雖都生於帝王之家,但命運各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