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科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和有识之士陆续提出了人类文明的低碳生态发展方向,使得城市发展的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毫无疑问,转型的方向就是发展生态城市。

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且相互关联的系统来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西北地区因为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的不利影响,城市生态共荣的目标更是大势所趋。

在建筑领域,可持续的理念也逐步渗透到了设计的前期研究及设计阶段中去,包括对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生命周期,获得材料的便捷程度,节点的设计细节,节能和阳台的有效利用等方面。

2019年3月,甘肃省公航旅集团拟更新改造文县天池景区,集团项目定位为西北第一个生态景区,业主方超前的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决定了项目的核心设计思想。在这种大环境基调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为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天池景区打造的西北地区首个全木质的可持续生态旅游文化景区也应运而生。

一 新生的共荣模式

文县天池景区项目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洋汤河上游,景区建有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和文县天池省级地质公园,是由洋汤天池、黄林沟、苜蓿坪、曙光坪、雄黄山、饮马池等共同形成的一个大景区,是甘肃十大旅游景区之一。

图1:文县天池景区核心景点

此次我们打造的文县天池旅游景区项目(如上附图所示),正是包含了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所有重点项目的综合性大型景区。以天池景区原有重点景观节点(苜蓿坪,黄林沟,天池)及新建的白马文化风情小镇四个核心点为设计基点。通过景观渗透带,垂直景观通廊以及索道,汀步,栈道将整个景区有序的串联在了一起。

图2:两带、两廊、三轴、四心的核心规划

素有“小九寨沟”之称的天池景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项目基底内部集高山瀑布、高山湖泊、翠海、雪山、奇峰异石、 珍奇动植于一体,为整个景区的改造提升提供了丰富而又独特的自然资源,也为整个景区的景观及建筑设计奠定了浑厚的景观基础(图3)。

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距离城镇较远,且景区的主要一期规划建筑(包括民宿酒店,白马风情小镇和游客服务中心)都在离景区主入口相对较远的位置,景区在规划上也是考虑用摆渡车将游客从景区主入口处的停车场送往各个景点,因此,大批量运送钢材,混凝土,砖石等现代建筑材料成为了一大难题。

图3:文县天池景区丰厚的自然资源

图3:文县天池景区丰厚的自然资源

图3:文县天池景区丰厚的自然资源

二 不二之选的木结构建筑

因为场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具有悠久传统的建筑材质——木材料成为了我们的首选,加之景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是给了木材料以丰富的发挥空间,让自然能够切身的走进人的生活。对于当地人来说,建筑不再是人与人共享的生活空间,更是真正达到了人和自然共栖的一个理想状态。

我们希望设计能做到的不仅仅是“开门见山”,“入眼即景”,而是你所能接触,感知,看见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图4)。

图4.1:民宿酒店内庭院

图4.2:白马风情小镇内街

整个天池景区被分为三期来进行推进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包括了主要的核心建筑区域,包括民宿酒店,白马风情小镇,游客服务中心及黄林沟湿地公园四个主要部分;二期、三期工程则主要以苜蓿坪和曙光坪为设计基点,改造并提升现有景观,以景观设计为主,配套有少量的辅助建筑设施,如茶室,游客服务中心,简餐一类;三期工程循序渐进,逐层渗入景区内部,环环相扣,建筑与景观环境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从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项目来说,由于该景区项目是在原住民宅邸的基址上进行重建及优化利用,因此设计初期,也广泛征询了当地居民的建议并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需求。

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大量抽取了当地旧居的传统元素:传统的坡屋顶构造,开敞的外部平台,“板屋土墙”的建筑形式,上部是轻便的小型木料或竹编墙,屋顶也是薄薄的木板,房屋的开间可以根据经济实力和需要可大可小,自行调节,独特的面具文化及多样手工制作文化为墙体点缀上独属于当地特色的靓丽风景线。如此众多的传统元素均与我们的木材料的设想能够融洽的组合在一起,为设计的推进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图5)

图5.1:白马人传统聚落

图5.2:板屋土墙的建筑形式

我们主体的建筑设计(民宿酒店,白马小镇和游客服务中心)均以木材为主体材质,去糟取精的吸收白马人当地聚落的文化特征与符号。

如极具代表性的板屋土墙的建筑形式,以白公鸡及沙嘎帽点缀于建筑的屋脊线上,将当地独居特色的面具文化悬挂在建筑的外立面上,门口的柱廊上,辅之以现代化的造型及整体构图技巧,在提高了整体建筑质量之余,也充足的提取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元素,使得整个新建成的民宿酒店及白马风情小镇完成了一次基于旧聚落,依托于旧聚落,取材于旧聚落的建筑设计上的完美蜕变。(图6)

白马风情小镇内街 (图6.1)

民宿酒店内庭院(图6.2)

同样在景观设计中,我们也将木结构与环境完美的融合为一体,汀步,景桥,观光塔,木栈道等,无一例外的采用木结构为主体进行搭接铺设,让游客宛如置身于诗中意境,能够脱开忙碌的工作,放松心灵,寄情于山林之中。(图7)

图7.1:观鸟塔

图7.2:黄林沟景区龙鳞水台

图7.3:苜蓿坪牧马原乡

图7.4:天池水生物科普园景观设计

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则直接以木材本身作为承载结构,木梁,木柱,木楼板,无不让旅客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木结构所带来的亲切与自然。(图8)

图8.1:苜蓿坪木屋

图8.2:苜蓿坪木屋室内

不仅于此,我们在整个景区的标识系统中下足了功夫,传统元素的提取与木结构的完美结合,让整个景区更像是白马旧聚落的延续,随处可见的提取传统元素的路牌,座椅,脏物桶也让整个景区更加亲切,与周边环境也更显协调。(图9)

图9:景区道路标识系统

图9:景区道路标识系统

图9:景区道路标识系统

图9:景区道路标识系统

时至今日,在规划改造现有建筑时,考虑建筑整个生命中产生的碳排放已然成为一项必要条件。木质建筑的优势可见一斑。木材不仅有助于人类回收大气中的碳排放,而且在建成之后还可以将碳储存于建筑中。

根据实验数据,木结构所储存的大气碳储量几乎是替代品中的四倍,这样也让更多人坚信木结构就是人类建筑的未来。

整个景区的最大亮点便是整个景区的建筑均由木材建造。如此一来,不仅最大限度减少了碳排放量,同时,也让整个景区与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对于木材的热爱,原本就出自于人类源于自然的本能,采用全木打造的景区,也寄托了我们设计人员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美好愿景。

三 木结构的灵活应用

同时,我们在景区的配套建筑。比如简餐,茶室,游客服务中心等建筑的单体设计上也有意的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不同于主体建筑的是,我们希望能更多地运用预制的方式设计一种可以灵活拼接组合的木结构单体模块,这样我们就能以更加快速便捷的方式搭出这些配套建筑,我们设计的单体模块以7×7的正方体作为单元,以斜十字交错的木结构拱作为支撑,上部搭配以木结构顶板。每一个配套建筑均使用这种单元进行拼接,既节约了材料运输的成本,又避免了单体设计的重复性和工艺的复杂性。

形式小巧轻盈,最多不超过三组的模块组合,鳞次点缀在整个天池景区的木栈道边,建筑尽可能的让位于景观,加大空间的利用率与绿化面积,使得大自然成为空间中的主角。这也更好地响应了我们设计为生态服务的宗旨,贴近自然,拥抱自然并融于自然。

7×7的单体模块

单体模块立面图

对新兴模式的探索与期寄

天池景区全木质建筑设计对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探索与实践。作为西北地区首个全木质的生态景区,我们没有太多的示例可以参考,但得到了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公司的大力支持,在项目落地性上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经验。

与此同时,我们对当地土壤地质的勘测,对材料获取的便捷性的市场调查及对当地居民的问卷采样,无不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使得整个项目在业主的前瞻及远虑下,在设计团队的认真负责下及实力雄厚的技术团队支持下能够有条不紊的循序推进。

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能够很清楚的了解到,无论是建筑师,政府还是个人,每一方都在为创造一个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群落而努力,尽可能的照顾好景区中的动植物与他们的家园。这里以后不仅是我们的一方乐土,更是一片港湾。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建筑师在设计上的巧妙构思与不懈探索,为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添砖加瓦。

建筑团队:李 冰 李 鑫 林云霆 等

景观规划团队:李红涛 王 晓 王 倩 潘墨苑 等

素材来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十三设计所

编审:晨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