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天津有家私人电台里曾播放过一段的传统相声《扒马褂》,老观众从中都能清楚地辨认出马三立和赵佩茹的声音,却不知道另外一个陌生的声音是谁?于是就有观众四处打听,终于得知,原来那位名叫刘宝瑞,是个北京的相声艺人,刚是来天津不久。很快刘宝瑞的名字在天津曲艺迷中一传十,十传百……

据刘娅娅回忆:“父亲刘宝瑞家里原来是在交道口开轿子铺的。早年间家境还可以,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道中落,他便成了北京城里的贫民。刘宝瑞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相声,经常往相声场子里跑,不仅听还会记。刚开始跟老艺人崇寿峰学艺,后经人介绍,才正式拜了张寿臣为师。”

然而拜师以后,这个徒弟却并不被张寿臣看好,主要因为先天条件欠佳。据刘宝瑞的弟子寇庚儒回忆:“刘宝瑞先生五音不全,要论说学逗唱的话“短一门”。因为他唱不了,唱什么都跑调。别看他在相声表演里不唱,可分析这些唱段、讲戏的情节,都让观众觉得听他说比听唱还享受。他的相声贵在表演技巧,声音节奏的变化,手眼身法完全统一,他把‘迟急顿挫’四个字掌握的炉火纯青。”

年轻时为了维持生计,刘宝瑞和其他相声艺人一样四处跑码头。这段岁月虽然充满艰辛,但也让他交了不少朋友。在济南,他结识了唱山东快书的高元钧。后来两位辗转到了南京,因为脾气相投,很快就结成了捧逗搭档,一起在南京夫子庙撂地说相声。曲艺家贾得臣曾说:“高元钧喜欢给他量活,他和侯宝林说过对口,后来和晚辈马季也说过对口,没有固定的搭档”。对于此,赵连甲也表示:“刘宝瑞真的是捧逗若干年,最后形成的单口。因为他不是说单口出身的,他是对口出身。不管是跟高元钧老师还是其他老师,不管在南京还是在哪,都是说对口。后来成了大家了,才开始在台上说单口相声。”

关于单口相声,《江湖丛谈》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单春难说,一个人的相声要把人逗乐了,实在是不容易。说单春成名的有已故的万人迷,现在的是张寿臣”。单口相声如同说评书,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表演功力,在观众眼里就是不压典。而刘宝瑞最终以单口相声技压群雄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说对口相声没有固定搭档吗?

刘宝瑞被誉为相声界的“单口大王”,而培养造就出“单口大王”的张寿臣则被观众奉为“笑话大王”。客观而言,刘宝瑞在单口表演技艺上始终没能超越师父张寿臣。但与恩师相比,他又有自己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个人的艺术流派。年轻时走南闯北的人生阅历,让刘宝瑞更善于观察和学习。他的单口相声汲取了独角戏、评话、山东快书的艺术手法,还从电影、话剧中借鉴过表演特点,集百家所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从师父那里学来的语言、眼神和面部表情的结合,每句台词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能做到平整而不温,脆快而不过火,形成了台风稳健潇洒、口风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

刘宝瑞身边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性情中人。虽然年纪逐渐增长,但他依旧童心无邪,追求相声的可乐和好玩儿。徒弟寇庚儒说:别看刘宝瑞文化程度不高,但给人的感觉是知识渊博,国际国内形势都了如指掌。正是因为学习得多,又加入了单口相声表演技巧,“愣是把假的说成了真的”。

1949年初,刘宝瑞因为生活所迫,只身前往香港谋生。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把相声带到香港的艺人。一年之后,已经在香港有一定影响力的刘宝瑞又回到了上海,把自己在香港说过的每一段相声都进行了整理,并为观众们奉献了《珍珠翡翠白玉汤》《假行家》《君臣斗》《日遭三险》《连升三级》《解学士》《黄半仙》等一大批单口相声。

此时的刘宝瑞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家了,可他依然质朴如初,在师父面前他是可以做朋友的“友徒”;在后辈相声艺人眼里,他是可亲可爱的“老小孩儿”;在创作表演时,他又是那个字斟句酌,对艺术严谨审慎的老先生。从他当年意外亡故到今天,已经整整过去52年,但刘宝瑞三个字依然是相声迷心中目一块金字招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