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过去是红门,红门过去是白门”

这是诸暨人很熟悉的一句话

很多人习惯把这当成一个茶余饭后的趣味故事

可其实里头涉及的可是白门的一段历史、一个记忆

更是老三都片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跨入2020年

乡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是时候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

陶朱街道这些具有故事性的村庄了~

沿着三环线一路驶去,蓝天白云、夏日晴好。受“红门过去是白门”这段趣事的影响,小编一度以为这村子莫不是藏在陶朱街道某个犄角旮旯里?等到了目的地才发现,其实一切都是白担心,因为村子很好找。

宽阔的柏油大道路边,红色的村名牌子立在村口,喜庆又醒目,就那么一瞬间,整个村庄的气场就出来了,“容光焕发、精神抖擞”!

村里的房屋都有经过统一的立面改造,虽然不像乡村别墅那样精致豪华,但每家每户都把自家庭院打理的井井有条,白墙黑瓦也很有江南风格,村间道路干净整洁,无杂物堆放,篮球场、健身设施等配套齐全,再加上墙上的一些宣传标语、水彩墙画,让人感觉村庄氛围很大气、很舒适,看得出来在乡村建设方面真是很用心了!

正闲逛着,突然听到一阵一阵的麻将声…原来是村民们聚在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打牌,听这声音就知道搓牌的动作有多麻利,看客们在一旁说说笑笑,乐呵得很~也正是有了这些日常消遣,农村生活才具有了生气,格外多姿多彩。

作为陶朱街道的一个大村,红门村的范围其实相当广,以上图片也仅仅只是一星半点,若是时间充裕,大伙可以在村子里多逗留一会,应该还有更多靓丽的村容村貌值得一看~

匆匆告别红门村,兴冲冲赶往下一站——白门下村!

提到白门,最出名的一个词就是“清白门第”。白门下村以方姓为主,传说是神龙(神农氏)的后裔,始祖教公自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由白云源迁诸暨四都之凤城里,到明太祖朱元璋恩赐“清白门第”匾额后,更名为“白门”。

△ 村子里的墙上还清晰地记载着这段故事

白门下村由中宅、下宅、下新3个自然村组成,经济结构以纺织业、种植养殖业、建筑产业及经商为主,先后获得绍兴市消防示范村、诸暨市小康体育村等荣誉。

△ 白门下村党群服务中心

△ 陶朱街道白门管理处

△ 对于这一带,其实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三都”,在一户人家的门牌号上,至今还嵌着“三都镇中宅村”的老牌子,新旧交替下,还留有些许足迹可寻,看着格外温馨~

△ 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白门下村于2015年建成文化礼堂。文化礼堂以两堂五廊为格局,其中学堂占地60多平方米,礼堂占地150多平方米。

△ 五廊为村史廊、成就廊、励志廊、民风廊、艺术廊五大板块,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白门下村的发展概况,如白门的来历传说、古迹与景观、非物质文化、优秀学子榜、寿星榜、休闲乡贤人物榜、英雄烈士……

细细翻看五廊上的内容,每一个板块都在向人们讲述以“通文方氏,集贤白门”为精髓的文化遗存,其中的“梅岛分枝”、“白门汤家店龙灯相会”等故事看得人津津有味,就算你是初次到访,也会情不自禁感叹村庄的源远流长。

△ 位于礼堂门口的塑胶灯光篮球场,可以想象到,夜幕降临时,篮球场上那令人沸腾的精彩球赛,一个“三步上篮”引来父老乡亲们的阵阵叫好~

△ 依托村里的室内外舞台和场地,文化礼堂为村民提供了宽敞的休闲活动场所。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村里还新建了白门市场,公路边更形成了小型“商业一条街”,在完善便民服务的同时更加完善了农村基础实施,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乡风文明日见成效。

△ 陶朱街道白门市场

村庄经济前景喜人,文化教育方面一样走在人前。白门完小、白门幼儿园两所乡村学校,除了地理位置有所局限,校园建设等其他方面都不比城里学校逊色。

△ 白门幼儿园

△ 白门完小

逛到这个点,正好赶上白门完小的学生们放学,孩子们整齐列队、有序离校,家长们在凉棚下分区接人,场面很是温馨~小编作为一个路人,看着他们说说笑笑,谈论着课间趣事,只觉得校园时光无限好,曾经模糊的校园记忆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绕进学校旁边的一条小道,小编还意外找到了一处很显年代感的铁路桥洞,呐,这就有点意思了!你们猜,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跟“红门过去是白门”相关的那段故事,会不会就是发生在这段铁路之上呢?

这些“长”在铁路边上的村子,村民们每天都在红门村和白门下村之间来回穿梭,路过桥洞时经常可以看见铁轨上高铁飞速穿过,那个瞬间,人们可以切切实实感受到时代的高速发展、高铁建设如火如荼,那种发自内心的骄傲与自豪油然而生!

△ 铁路桥洞

一桥一隧

△ 铁轨上,一列火车呼啸而过,传来熟悉的“况且声”……老铁路,至今还杠杠滴!

云层渐渐压低,铁路穿村而过

美丽乡村采风行到此也告一段落了

陶朱人情,和乐乡风

乡村田园之美看得人意犹未尽

那段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仍在流传

逛到今日,该对诸暨的乡村刮目相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