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知识点复习:👇👇👇

  1.有种Ⅱ 再度归来:正在消失的武夷岩茶

  2.《武夷岩茶名丛录》和它尚未记载的珍稀品种,今天都给你

有种II的第一期推出以后,有一些争议。

有一些声音说岩茶教室的品种专题,为什么第一期就要介绍一个闽南乌龙茶的品种,武夷山那么多传统名丛难道不香吗?而Y老师另外一些闽南的盆友们却是高兴,“说哎呀你们终于关注到了我们闽南的品种啦,毕竟我们闽南才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嘛!”

没办法,这就是胡建人,归结到底一句话,好茶就要斗,爱拼才会赢!

不过我先透露一下,今年的有种专题,我们偏偏就是会关注到很多的闽南品种的岩茶,所以今天我们就让闽南乌龙和闽北乌龙好好的掰头一下,看看到底那个乌龙更有种。

乌龙茶到底发源于

安溪还是武夷山?

这绝对是茶圈的送命题之一。

如果你在武夷山说乌龙茶发源于安溪,或者在安溪说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这个风险指数一点也不亚于在韩国说乌龙茶发源于中国,轻则无茶可喝,重则绑在树上示众。

▲ 历史资料参考,同学们随便感受一下

这个问题Y老师也被问过无数次,从心理上和证据上,年轻时候的我更认可发源于武夷山的说法,毕竟无论是制茶历史,还是各种历史上的文字记录都有序可查。

在之前《武夷岩茶的历史有多长》一文中也说明了,虽然在林馥泉之前关于岩茶工艺的记载和现代意义上的武夷岩茶工艺比起来更像一种“从人到猿”的进化形态。

可反观安溪的乌龙起源的学说,感觉好像真的是个乌龙。

比如有一种流行颇广的说法,说是一个叫苏龙不姓旺的茶农无意中发现的,所以命名为“乌龙茶”,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但是那个浮世绘风格的传说估计在哪里都无法作为证据使用的。

安溪县志上则记载乌龙茶是在1725年左右由安溪人发明。

这个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铁观音的起源倒是略有契合,但是那个铁观音起源中的主人恰恰又不姓苏。而起源与1725年这个精确的年份,在中国的历史记录中也是非常刻意的记录方法。

中国的士大夫们一向轻农事,记载皇上的吃啥喝啥宠幸哪个妃子都能精确到日,但是偏偏一个茶的制作技艺,大多都是模糊的记录个大概。

能像续茶经那样记录下一个茶是“茶采而摊,摊而摝,”已经是颇为难得的详细记录了,至于啥时创立的,就更不可考了。

不过随着这几年接触的茶人越来越多,查阅的资料门类也丰富了起来,于是关于乌龙茶的起源,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乌龙茶完全有可能在闽南和闽北同时起源。

科技史上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微积分这么不靠谱的事牛顿和莱布尼兹都能几乎同时发现,何况是乌龙茶。

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在清中期的时候,在闽南和闽北同时诞生了乌龙茶的早期做法,但是随着更有生意头脑的闽南茶庄来武夷山买山做茶,同时也促进了当时还在萌芽状态的南北工艺焦虑,这才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乌龙茶。

毕竟在做茶这件事上,谁也不服谁,但是抡起赚钱这件事,闽北人还是甘拜下风的。好了,以后还有人在茶桌上问起这个问题的话,你们知道该如何优雅而不失腔调的回答了吧!

到底是闽南的品种更好

还是闽北的茶树品种更好?

这个问题更送命,因为有答案。

从获得国家级品种认定的茶叶品种来说,闽南原生的乌龙茶品种有铁观音,黄旦、梅占、本山、毛蟹等等,而纵观闽北,武夷山好像只有一个大红袍有国家级的户口,就算上建阳的水仙,闽南的原生品种也绝对占据了碾压性的优势。

但是

多就一定代表好吗?

每个时代关于“好”的标准都是一致的吗?

多问两句,这个看似有答案的答案又陷入了无尽的“罗生门”里。

Y老师在做有种第一季专题的的时候,也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武夷山那么多的原生名丛,当地的茶农就始终不对他们进行选育、推广呢?是技术问题吗?好像也不是。

罗盛财老师的名丛品种育种基地

比较在林馥泉的那个年代,外来的水仙、梅占等等的品种早就通过无性扦插的技术在武夷山拥有了相当的种植面积。是当时的茶庄要保护自己品种不愿意多培育吗?好像也说不过去。

一个有名的品种多种两棵,总是多收点钱,虽然武夷山人做生意的脑子不够市场,但也不至于这么直接的和人民币过不去,更何况当初的武夷山有很大一部分的茶庄都是闽南的茶老板。可为什么即使像铁罗汉这样当年已经卖到天价的茶树品种,都没有得以培育和推广呢?

铁罗汉

后来我读到一本叫《植物的欲望》的闲书,在这本书的序言一人类蜜蜂,作者把人类对植物的选育从我们通常认识的造物主视角降低到了共生的视角,他提出了一个好玩的观点,花朵在吸引蜜蜂的同时,蜜蜂也在吸引花朵。

对植物的选育和进化而言,人类也许在根据自己的需求“制造”新的植物品种,但是植物又何尝没有自己的欲望,并且根据这个欲望来选择自己合适的主人。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你就不难理解那些香气高、产量大的茶叶品种纷纷“投胎”投胎到安溪这样“商人”气质更高的地方,而那些个性独特有做不来吃的茶往往就投胎到武夷山来“为难”这些成天爱斗茶的“匠人”们。

我这么说当然没有贬低商人抬高匠人的意思,时代的进步就在于无论是商人还是匠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都能获得不错的回报。

为什么武夷山经常看到闽南的品种

但是闽南却很少看到武夷山品种呢?

前阵子听到一个段子,说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人,你说什么他都能理解,让你无比享受和他沟通的过程,就像找到soulmate那么爽,99%可能性,不是你表达能力强,而是你遇到了对你“向下兼容”的双商在线者。

▲ 比如我。

在我看来,武夷山的山场对于乌龙茶而言,就具有一种向下兼容的模式,武夷山的山场不仅有很多的闽南品种,还有很多广东和台湾的乌龙品种,甚至还有一些云南的大叶种和闽东的绿茶白茶品种,最神奇的是,无论是什么品种,种的久了都能给你做出一股“武夷山”味。

来,Y老师给大家举一个栗子,佛手。

永春佛手

佛手是发源于闽南永春的一个品种,相传是一个老和尚把茶树嫁接在佛手柑的树上培育出来的,传说的时间有点早,所以靠谱程度待考。但是佛手是永春当地的当家茶绝对确定无疑。

永春人多把佛手的香气形容成香橼味,其实就是佛手柑的味道,我觉得这可能才是佛手茶名字的源来。

然而在武夷山,大家却通常把这个茶称为雪梨。

武夷山佛手

你们也知道Y老师举的栗子,肯定不能是光说不练的,我特意为大家找了两个茶,一个是武夷山的佛手,这款佛手不仅山场环境不错,而且是由我们的老朋友,特级制茶工艺师季素英手工摇青,手工炒揉制成的武夷岩茶,能够充分代表武夷山味的佛手。

为了找一款能够和她匹配的闽南佛手,则比我们想象的困难了很多,我们特意在茶季最忙的时候派出了“岩茶教室的闽南小分队”

一路寻师问友,求爷爷告奶奶的,才终于在永春百丈岩的山顶,找到了一片树龄在50年以上,生态环境极佳,同时也是以传统工艺制成的条索状的闽南佛手。

明天的内容我们就和大家分享这两款佛手,看看现在的闽南乌龙到底还有没有传统的内味,也看看在武夷山开枝散叶的佛手到底是“身在异乡为异客”还是乡音未改只是鬓毛衰。







有种II:正在消失的武夷岩茶

爱拼才会赢的佛手

武夷名丛品种保护计划

7月3日晚敬请期待



今日互动

你觉得有哪些外来品种在武夷山过得又滋润又格外出彩的,欢迎留言区中指点一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