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號:碼農充電站pro

個人主頁: https://codeshellme.github.io

程序不是年輕的專利,但是,它屬於年輕。

目錄

我們已經知道 封裝繼承多態 是面向對象的三大特徵,面嚮對象語言都會提供這些機制。

1,封裝

在這一節介紹類的 私有屬性和方法 的時候,我們已經講到過 封裝

封裝 就是在設計一個類的時候,只允許使用者訪問他需要的方法,將複雜的,沒有必要讓使用者知道的方法隱藏起來。這樣,使用者只需關注他需要的東西,爲其屏蔽了複雜性。

私有性 就是實現 封裝 的一種手段,這樣,類的設計者就可以控制類中的哪些屬性和方法可以被使用者訪問到。一般,類中的屬性,和一些複雜的方法都不會暴露給使用者。

由於前邊的章節介紹過封裝,這裏就不再舉例說明了。

2,繼承

通過 繼承 的機制,可使得 子類 輕鬆的擁有 父類 中的 屬性和方法繼承 也是一種 代碼複用 的方式。

Python 支持類的繼承, 繼承的類 叫做 子類 或者 派生類被繼承的類 叫做 父類基類

繼承的語法如下:

class 子類名(父類名):
    pass

子類名 後邊的括號中,寫入要繼承的父類。

object

在Python 的繼承體系中, object 是最頂層類,它是所有類的父類。在定義一個類時,如果沒有繼承任何類,會默認繼承 object 類。如下兩種定義方式是等價的:

# 沒有顯示繼承任何類,默認繼承 object
class A1:
    pass

# 顯示繼承 object
class A2(object):
    pass

每個類中都有一個 mro 方法,該方法可以打印類的繼承關係(順序)。我們來查看 A1A2 的繼承關係:

>>> A1.mro()
[<class '__main__.A1'>, <class 'object'>]
>>>
>>> A2.mro()
[<class '__main__.A2'>, <class 'object'>]

可見這兩個類都繼承了 object 類。

繼承中的 __init__ 方法

當一個子類繼承一個父類時,如果子類中沒有定義 __init__ ,在創建子類的對象時,會調用父類的 __init__ 方法,如下:

#! /usr/bin/env python3

class A(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rint('A.__init__')

class B(A):
    pass

以上代碼中, B 繼承了 AA 中有 __init__ 方法, B 中沒有 __init__ 方法,創建類 B 的對象 b

>>> b = B()
A.__init__

可見 A 中的 __init__ 被執行了。

方法覆蓋

如果類 B 中也定義了 __init__ 方法,那麼,就只會執行 B 中的 __init__ 方法,而不會執行 A 中的 __init__ 方法:

#! /usr/bin/env python3

class A(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rint('A.__init__')

class B(A):

    def __init__(self):
        print('B.__init__')

此時創建 B 的對象 b

>>> b = B()
B.__init__

可見,此時只執行了 B 中的 __init__ 方法。這其實是 方法覆蓋 的原因,因爲 子類 中的 __init__父類 中的 __init__ 的參數列表一樣,此時,子類中的方法覆蓋了父類中的方法,所以創建對象 b 時,只會執行 B 中的 __init__ 方法。

當發生繼承關係(即一個子類繼承一個父類)時,如果子類中的一個方法與父類中的一個方法 一模一樣 (即方法名相同,參數列表也相同),這種情況就是 方法覆蓋 (子類中的方法會覆蓋父類中的方法)。

方法重載

方法名參數列表 都一樣時會發生 方法覆蓋 ;當 方法名 一樣, 參數列表 不一樣時,會發生 方法重載

在單個類中,代碼如下:

#! /usr/bin/env python3

class A(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rint('A.__init__')

    def test(self):
        print('test...')

    def test(self, i):
        print('test... i:%s' % i)

A 中的兩個 test 方法, 方法名 相同, 參數列表 不同。

其實這種情況在 JavaC++ 是允許的,就是 方法重載 。而在Python 中,雖然在類中這樣寫不會報錯,但實際上,下面的 test(self, i) 已經把上面的 test(self) 給覆蓋掉了。創建出來的對象只能調用 test(self, i) ,而 test(self) 是不存在的。

示例:

>>> a = A()       # 創建 A 的對象 a
A.__init__
>>>
>>> a.test(123)   # 可以調用 test(self, i) 方法
test... i:123
>>>
>>> a.test()      # 調用 test(self) 發生異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TypeError: test() missing 1 required positional argument: 'i'

在繼承關係中,代碼如下:

#! /usr/bin/env python3

class A(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rint('A.__init__')

    def test(self):
        print('test...')

class B(A):

    def __init__(self):
        print('B.__init__')

    def test(self, i):
        print('test... i:%s' % i)

上面代碼中 B 繼承了 ABA 中都有一個名爲 test 的方法,但是 參數列表 不同。

這種情況跟在單個類中的情況是一樣的,在類 B 中, test(self, i) 會覆蓋A 中的 test(self) ,類 B 的對象只能調用 test(self, i) ,而不能調用 test(self)

示例:

>>> b = B()        # 創建 B 的對象
B.__init__
>>> 
>>> b.test(123)    # 可以調用 test(self, i)  方法
test... i:123
>>>
>>> b.test()       # 調用 test(self) 方法,出現異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TypeError: test() missing 1 required positional argument: 'i'

super() 方法

super() 方法用於調用父類中的方法。

示例代碼:

#! /usr/bin/env python3

class A(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rint('A.__init__')

    def test(self):
        print('class_A test...')

class B(A):

    def __init__(self):
        print('B.__init__')
        super().__init__()     # 調用父類中的構造方法

    def test(self, i):
        print('class_B test... i:%s' % i)
        super().test()         # 調用父類中的 test 方法

演示:

>>> b = B()          # 創建 B 的對象
B.__init__           # 調用 B 的構造方法
A.__init__           # 調用 A 的構造方法
>>>
>>> b.test(123)      # 調用 B 中的 test 方法 
class_B test... i:123
class_A test...      # 執行 A 中的 test 方法

is-a 關係

一個子類的對象,同時也是一個父類的對象,這叫做 is-a 關係。但是一個父類的對象,不一定是一個子類的對象。

這很好理解,就像,貓一定是動物,但動物不一定是貓。

我們可以使用 isinstance() 函數來判斷一個對象是否是一個類的實例。

比如我們有如下兩個類, Cat 繼承了 Animal

#! /usr/bin/env python3

class Animal(object):
    pass

class Cat(Animal):
    pass

來看下對象和類之間的從屬關係:

>>> a = Animal()           # 創建 Animal 的對象
>>> c = Cat()              # 創建 Cat 的對象
>>> 
>>> isinstance(a, Animal)  # a 一定是 Animal 的實例
True
>>> isinstance(c, Cat)     # c 一定是 Cat 的實例
True
>>> 
>>> isinstance(c, Animal)  # Cat 繼承了 Animal,所以 c 也是 Animal 的實例
True
>>> isinstance(a, Cat)     # 但 a 不是 Cat 的實例
False

3,多繼承

多繼承 就是一個子類同時繼承多個父類,這樣,這個子類就同時擁有了多個父類的特性。

C++ 語言中允許多繼承,但由於多繼承會使得類的繼承關係變得複雜。因此,到了Java 中,就禁止了多繼承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Java 中允許同時繼承多個 接口

Python 中也允許多繼承,語法如下:

# 括號中可以寫多個父類
class 子類名(父類1, 父類2, ...):
    pass

我們構造一個如下的繼承關係:

代碼如下:

#! /usr/bin/env python3

class A(object):
    def test(self):
        print('class_A test...')

class B(A):
    def test(self):
        print('class_B test...') 

class C(A):
    def test(self):
        print('class_C test...') 

class D(B, C):
    pass

ABC 中都有 test() 方法, D 中沒有 test() 方法。

使用 D 類中的 mro() 方法查看繼承關係:

>>> D.mro()
[<class 'Test.D'>, <class 'Test.B'>, <class 'Test.C'>, <class 'Test.A'>, <class 'object'>]

創建 D 的對象:

>>> d = D()

如果類 D 中有 test() 方法,那麼 d.test() 肯定會調用 D 中的 test() 方法,這種情況很簡單,不用多說。

當類 D 中沒有 test() 方法時,而它繼承的父類 BC 中都有 test() 方法,此時會調用哪個 test() 呢?

>>> d.test()
class_B test...

可以看到 d.test() 調用了類 B 中的 test() 方法。

實際上這種情況下,Python 解釋器會根據 D.mro() 的輸出結果來依次查找 test() 方法,即查找順序是 D->B->C->A->object

所以 d.test() 調用了類 B 中的 test() 方法。

建議:

由於 多繼承 會使類的繼承關係變得複雜,所以並不提倡過多的使用 多繼承

4,多態

多態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一個事物可以呈現多種狀態。 繼承 是多態的基礎。

在上面的例子中,類 D 的對象 d 調用 test() 方法時,沿着 繼承鏈D.mro() )查找合適的 test() 方法的過程,就是多態的表現過程。

比如,我們有以下幾個類:

  • Animal :有一個 speak() 方法
  • Cat :繼承 Animal 類,有自己的 speak() 方法
  • Dog :繼承 Animal 類,有自己的 speak() 方法
  • Duck :繼承 Animal 類,有自己的 speak() 方法

CatDogDuck 都屬於動物,因此都繼承 Animal ,代碼如下:

#! /usr/bin/env python3

class Animal(object):
    def speak(self):
        print('動物會說話...')

class Cat(Animal):
    def speak(self):
        print('喵喵...') 

class Dog(Animal):
    def speak(self):
        print('汪汪...') 

class Duck(Animal):
    def speak(self):
        print('嘎嘎...') 

def animal_speak(animal):
    animal.speak()

我們還定義了一個 animal_speak 函數,它接受一個參數 animal ,在函數內,調用了 speak() 方法。

實際上,這種情況下,我們調用 animal_speak 函數時,可以爲它傳遞 Animal 類型的對象,以及任何的 Animal 子類的對象。

傳遞 Animal 的對象時,調用了 Animal 類中的 speak()

>>> animal_speak(Animal())
動物會說話...

傳遞 Cat 的對象時,調用了 Cat 類中的 speak()

>>> animal_speak(Cat())
喵喵...

傳遞 Dog 的對象時,調用了 Dog 類中的 speak()

>>> animal_speak(Dog())
汪汪...

傳遞 Duck 的對象時,調用了 Duck 類中的 speak()

>>> animal_speak(Duck())
嘎嘎...

可以看到,我們可以給 animal_speak() 函數傳遞 多種不同類型 的對象,爲 animal_speak() 函數傳遞不同類型的參數,輸出了不同的結果,這就是 多態

5,鴨子類型

靜態類型 語言中,有嚴格的類型判斷,上面的 animal_speak() 函數的參數只能傳遞 Animal 及其 子類 的對象。

而Python 屬於 動態類型 語言,不會進行嚴格的類型判斷。

因此,我們不僅可以爲 animal_speak() 函數傳遞 Animal 及其 子類 的對象,還可以傳遞其它與 Animal 類毫不相關的類的對象,只要該類中有 speak() 方法就行。

這種特性,在Python 中被叫做 鴨子類型 ,意思就是, 只要一個事物走起來像鴨子,叫起來像鴨子,那麼它就是鴨子,即使它不是真正的鴨子

從代碼上來說,只要一個類中有 speak() 方法,那麼就可以將該類的對象傳遞給 animal_speak() 函數。

比如,有一個鼓類 Drum ,其中有一個函數 speak()

class Drum(object):
    def speak(self):
        print('咚咚...')

那麼,類 Drum 的對象也可以傳遞給 animal_speak() 函數,即使 DrumAnimal 類毫不相關:

>>> animal_speak(Drum())
咚咚...

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實際上Python 函數中的參數,並沒有標明參數的類型。在 animal_speak() 函數中,我們只是將參數叫做了 animal 而已,因此我們就認爲 animal_speak() 函數應該接受Animal 類及其子類的對象,其實這僅僅只是我們認爲的而已。

計算機並不知道 animal 的含義,如果我們將原來的 animal_speak() 函數:

def animal_speak(animal):
    animal.speak()

改寫成:

def animal_speak(a):
    a.speak()

實際上,我們知道,這兩個函數並沒有任何區別。因此,參數 a 可以是任意的類型,只要 a 中有 speak() 方法就行。這就是Python 能夠表現出 鴨子特性 的原因。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