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羅馬人叱吒風雲,建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風頭一時無倆。

網上很多文章,拿秦國的虎狼之師與羅馬雄鷹軍團比,看誰更厲害。

由是可知啊,在不少國人心中,羅馬軍隊,在當時的世界,乃是數一數二的。

但很多人想不通啊,爲何到了二戰之時,羅馬帝國原來核心地帶的意大利的軍隊,卻存在感不足,處在打醬油的角色,並且戰績不佳渣渣渣呢?

(羅馬軍人 劇照)

其實啊,我的想法,原因不外乎:

不要把古代的羅馬人,等同於近現代的意大利人。

另一點則是,也要看跟誰比啊。

跟德國軍隊比,他們的戰鬥力,當然就顯得不那麼亮眼。但跟其他僕從國比,就未必很差了。

一句話,整體而言,80年前的意大利人,跟八百年前,跟一千八百年前的,已有很大不同了。

二戰之斷代,雖然以德國進攻波蘭開始,但實際上,在歐洲,先有日本進攻中國;在歐洲和非洲,則有意大利於侵略埃塞俄比亞。

1935年10月13日,也就是墨索里尼發動戰爭20天后,紐約時報記者安·麥考密克發出報道:

《意稱舉國團結,全球譴責不足爲慮》。

文中提到了一些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的事情。

——作爲冒天下之大與埃塞俄比亞交戰的國家的首都,羅馬出奇地淡然。

——法西斯面具的背後是一個更爲古老的國家,一個飽經滄桑和戰火洗禮且目光長遠的國家。意大利人對時事政治有一種無動於衷的淡然。羅馬人更是如此……羅馬的氣氛還不及倫敦緊張……世界輿論經過了過濾和粉飾才傳達給意大利人……

——他們只讀意大利新聞界報道的新聞,對於外界普遍譴責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的聲音幾乎毫不知情……

(墨索里尼畫像)

——幾乎沒人對入侵懷有負罪感……意大利人對未來感到擔憂、害怕和深深的絕望,但他們並沒有良心不安。

——銀幕上放映阿杜瓦作戰部隊行軍的新聞後,當晚的觀衆沒有給予掌聲和歡呼……意大利人日常生活的調子是一種沉悶的順從。

在美國記者的觀察中,意大利人對於戰事,似乎是愛管不愛的,你打得贏也好,打不贏也好,不關我的事,反正,就算打輸了,埃塞俄比亞人,也沒有那個本來跨過地中海,懟到亞平寧半島來。

農民托斯卡納的觀點,頗有代表性。他已有兩個兒子上了戰場了,卻說:

我想讓另兩個兒子也去。

各位看到此處,覺得他是愛國吧?

實際上,全非如此。

他接着說:

(埃塞士兵)

與其在家裏無所事事還不如去前線參戰。

這話咋聽咋彆扭啊,這父親根本不關心國家大事,更不關心兒子的性命,他只在想着,倉裏沒糧了,這幾個傢伙又不想賺錢養家,乾脆喫國家糧去,給我省點錢……

一個父親這樣想,他兒子們大概也懷着免費旅遊的心思吧?

這樣的人,怎麼會有強大的戰鬥力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