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讀了動畫愛好三牛老師介紹“總作監職位流行的原因”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一批把“個性畫風”當作“作畫崩壞”並大肆指責的觀衆,他們激進的觀點迫使動畫製作公司逐漸統一作畫風格,最終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近幾年的作品中原畫師的個性被磨滅。

時至今日,雖然我們不能一口咬定總作監製度和“去個性化”的風格到底是好是壞。但可以確信的是,盲目指責“作畫崩壞”,本質上是一種“小鬼”行爲。本期會從網絡小鬼的特徵展開,通過案例來介紹小鬼問題的根源與危害,並嘗試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什麼是網絡小鬼?

近幾年“玩梗”已經成爲了網民們常見的交流手段。“玩梗”是把某些作品中的橋段單獨剝離出來,並用這些橋段與有相同愛好的人進行互動。一部作品一旦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粉絲圈,很容易衍生出大量的“梗”,比如《JOJO的奇妙冒險》中的那句“我不做人啦JOJO”,就成了愛好者無人不知的“梗”。

“小鬼”是個日語的外來詞彙,因inm文化氾濫傳入國內之後,指代範圍也變得更爲廣泛。小鬼通常指的是那些不分場合隨意玩梗、不懂出處跟風玩梗的人。當然,“玩梗小鬼”只是其主要的組成部分,在各種熱門領域中都有小鬼的出沒,有的喜歡發表毫無根據的觀點,有的則喜歡到處惹是生非破壞圈子氛圍。

“小鬼”並非誕生於“玩梗”,而是伴隨着某種文化的流行而滋生。熱門文化總是會引來一知半解,或者單純是來湊熱鬧的“看客”。普通人玩梗是建立在對原作品、或者梗出處瞭解的基礎上的,目的是爲了吸引其他愛好者展開有效的交流。

而小鬼玩梗的動機,僅僅是爲了吸引他人注意,並獲取博得關注後的滿足感。他們所做的只是發表情緒化的觀點,或者毫無意義的復讀,並不會對內容的討論產生建設性的作用。《JOJO》火他們就跑去刷“歐拉、木大”,《巨人》火他們就跑去刷“萊納你坐”。真正的愛好者們,在正經討論的場合中刷到這樣的“爛梗”,難免感到厭煩,這也是小鬼們不受待見的原因。

舉個例子,因爲熱衷於科普動畫知識的創作者越來越多,作畫愛好者圈子也逐漸壯大,“作畫小鬼”也隨之出現。由於小鬼沒有知識的積累,又急於發表觀點,所以原畫師中村豐成爲了滿足他們表現慾望的途徑,看到精彩的戰鬥場景,一定要刷一句中村豐來證明存在感。

選擇中村豐主要原因在於他是備受矚目的“明星原畫師”,而且有包括“漿狀爆炸物、方塊碎片、蓄力慢動作”在內的明顯的作畫特徵。其實大部分亂刷的觀衆並不瞭解中村豐,更不瞭解作畫,只是爲了通過“辨認原畫師”這種行爲來展示自己所在的圈子。

但這種行爲對於真正的作畫愛好者來說是一種困擾,不僅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討論,也會引起其他圈子的誤會。但愛好者們對於這種情況也無能爲力,只好通過表情包來向“作畫小鬼”發起抗議。

小鬼問題的根源與危害:

小鬼問題的根源在於表現欲與知識的不對等,以及責任感的缺失。對圈子的優越感,以及迫切的想要獲得認同的慾望,會驅使他們發表一些空洞可笑的言論,甚至是危害整個圈子的言論。由此,小鬼的表現形式也可以概括爲三大類。

第一類就是剛纔提到的跟風亂刷梗,這是小鬼的初級形態。這個階段小鬼機大部分剛剛進入圈子,對於圈子中的常識一竅不通,只滿足於械式的復讀,或是把剛剛學會的新詞拿來亂用。比如剛學會個“作畫崩壞”,就要跑到作畫集錦裏刷“我覺得崩了”。想到就算是在總作監製度已經普及的今天,這樣的小鬼依然不會消失,他們的言論依然會影響到動畫創作,我也會感到有些不安。

第二類小鬼是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視野狹窄過於自以爲是,往往會發表或者是復讀一些以偏概全的觀點。看似有理有據的說辭往往能唬住外行,但追問下去就露怯了。最近看到一個關於“演出是爲了省錢”的言論,省錢自然是演出的一大目的,但這樣的結論顯然可以通過反例證僞。爲了達到某些演出意圖,甚至可以多花一部分“不必要”的錢,一張動圖就足以讓反駁了。

第三類小鬼是對網絡交流環境危害最大的,他們的行爲完全拋棄了知識層面的“炫耀”,取而代之的是用自己所在的圈子的人氣與數量優勢,去騷擾和攻擊其他圈子。當年的“血小板貼吧”被動畫《工作細胞》的粉絲佔領,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案例。“血小板吧”原本是病人之間友好交流的一個平臺,結果被大量的“《工作細胞》小鬼”佔領,並發表不當言論,嚴重破壞原本和諧的討論環境。而小鬼們卻不以爲然,甚至還沾沾自喜。

如何對待小鬼問題:

小鬼問題是一種大勢所趨,很多情況下溝通是無效的,我們只能從規範自己的行爲開始做起。之前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爭論,《物語》愛好者把新人稱作小鬼,然後又引來了其觀衆的冷嘲熱諷。

並不是所有剛入圈的“新人”都是小鬼,任何圈子都歡迎、而且急需謙虛且具有熱情的新人。如果他們對於圈子的傳播是出於熱愛而非炫耀,如果他們不對自己不熟悉的內容指指點點,那沒有人會將他們稱爲“小鬼”。

而普通的愛好者們,只要做到發言明確具體,觀點有案例來佐證,就算說錯了也不會被認爲是小鬼。比如《昨日之歌》把前女友畫得格外出色,有人推測這組鏡頭出自小林惠祐之手,因爲之前看過類似的演技,有人推測是濱口明畫的,因爲動作的細節非常繁雜。雖然後者說的結論最後被證實爲正確的,但不意味着前者會被當成“作畫小鬼”。

其實拋開過剩的表現欲和優越感,很多“小鬼”的動機也是建立在求知慾的基礎之上的,甚至有不少核心愛好者曾經也當過小鬼。我認爲經過思考和推論得出的錯誤觀點,比鸚鵡學舌式的正確觀點來得更有價值。嘗試獨立思考並保持謙虛,是成爲核心愛好者的必經之路,動畫領域是這樣,其他領域亦是如此。

至於那些用龐大的粉絲圈子當作保護傘,到處招惹是非的小鬼,就是單純的人品問題了。我們要做的不是與他們爭辯,而是協助官方進行監督和舉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