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沈飛的新五代機 終於塵埃落定了嗎)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世純】

本週,中國航空研究院一篇《奮戰“雙過半”,航空工業綜合所某新型戰機技術基礎專項全力以赴保節點》的文章成了各路媒體關注的焦點。文章明確指出:綜合所“某專項團隊”戰勝疫情影響,科學開戰復工復產工作, “以確保‘新一代戰鬥機首飛’節點在2021年完成”。文章還透露了飛機的技術狀態和協作單位(成都29所、301綜合所,601抓總)。

儘管601所的新飛機已經不是個祕密,但是說來就來還是讓人頗爲感慨的

對於關心我軍航空工業的讀者而言,有關下一代戰鬥機平臺,以及下一代戰鬥機平臺子系統比如WS-19發動機的消息很多,但是誰也沒見過官方微信號公開透露某型戰鬥機首飛節點。因此,這種消息或多或少讓人有一種別樣的感慨,也讓人回想起2011年1月份718工程首飛時的震撼感。

相較於當年的殲-20,至少新一代戰鬥機平臺發動機項目消息比較多,而且也比較順利

當然,很多人也推測本文中的新戰鬥機是沈飛目前負責的諸多“側衛”系飛機又一新改型。這種推測也並非是沒來由的。現在我國空防壓力大,特種機、艦載機短腿嚴重,因此目前601所負責的項目比較多。算上這個新一代戰鬥機項目的話,601所目前負責至少3個大戰鬥機項目:殲-15電子戰型號、殲-16的電子戰型號、以及所謂的“海四代”。

這篇稿件還提到了成都29所,成都29所是中航工業旗下的電子戰研究所,負責電子對抗方面的等項目,因此涉及到沈飛新銳電子戰戰機的可能性會更大。不過,目前殲-11B的改進型號已入列一線部隊進行試裝,殲-15和殲-16的電子戰型號飛機也已經在幾年前就完成了首飛,而殲-15電戰型號甚至也已經在興城艦載機基地進行了試裝。因此,我們至少可以判斷,文中新一代戰鬥機,更可能是一款全新的平臺,由601所負責。考慮到海軍003項目的順利進展,我們甚至可以推測這款飛機是一款五代艦載機。

相較於殲-20平臺,海軍對於中型平臺更感興趣

而說到目前601的項目,就不得不提存在接近10年的“鶻鷹”了。“鶻鷹”項目從廠所的技術驗證機,變成呼籲外國投資的外貿四代機,然後變成航空工業的技術測試機,最後變成解放軍自用的型號,確實走過了一段比較傳奇而又艱辛的里程。

對於中國人來講,像“鶻鷹”這樣的“科研驗證機”確實是一個比較陌生的產物。過去中國空軍比較窮,各種子系統的試驗只能在已有的型號原型機平臺上進行。比如沈飛的殲-8和後來的52X系列殲-11,很少能像美蘇航空工業那樣製造大量X系列原型機進行概念測試。我國這種窮慣了的戰機研發經驗也自然而然讓廣大讀者將目前狀態的“鶻鷹”和海軍立項的五代機聯繫起來,誤解下一代艦載機技術指標,最終得出“鶻鷹不行”等一系列結論。

最終狀態的鶻鷹已經開始測試雷達、航電等先進設備

但科研驗證機畢竟是科研用的,和戰鬥機原型機差距很大。目前“鶻鷹”不管是1.0版本、2.0版本,還是去掉空速管的2.0項目,都擺脫不了“科研試驗機”的桎梏。這三款試驗機的作用,大抵和心神,X-35等試驗機一樣,主要用於驗證概念,進行飛機子系統、製造工藝和初步的氣動外形驗證。

根據601所公開的論文,1.0在試飛過程中主要測試了“3D打印機身承力框架”、“增材製造技術”、“一體化複合材料機身背部蒙皮”等複合材料技術。而2.0的兩種狀態則進一步測試了包括內彈倉、隱身修型、以及航電、數據鏈、火控等一系列更先進的子系統。總體來說,鶻鷹1.0到2.0再到2.0改進型,更加接近於從YF-17到F/A-18,X35到F35原型機一樣的艦載機設計演變過程。我們今天熟知的2001號“殲-20”,雖然其技術狀態相較於今天“鶻鷹”要成熟一些,其實也是718工程的驗證機。

至於“鶻鷹”和所謂“2021年新飛機”的關係到底有多大,那肯定是有關係的。但海軍立項新飛機肯定是以各項指標爲準,如果“鶻鷹”的老平臺能夠達成海軍既定目標,那麼新飛機就很有可能是傳說中的3.0。如果“鶻鷹”作爲一款較爲老舊的科研測試平臺達不到海軍定下的技術指標,那麼新飛機肯定是立足於新平臺的。

但無論如何,601所在“鶻鷹”原型機中展示的部分概念和子系統,如雙中推矢量發動機、常規佈局、重視光電系統等概念,肯定會應用到新飛機上。這也讓我們不難推斷這款新型戰機的具體戰術指標:一款飛行性能更好的F-35C。

得虧當今美國人沒有冷戰那麼武德豐沛,F-35C系統的延宕也爲海軍用同指標飛機立下了信心

當然,這種“目標強敵”的新飛機如果2021年首飛,其技術狀態又類似於一款飛行性能更好的F-35的情況下,很多人擔心在“大國競爭”時代下,新艦載機會面臨“服役既落後”這樣的窘境。畢竟早在新飛機2021年首飛前,美軍F-35C艦載機已經實現了IOC,已經開始進入密集試訓階段。同時,美國海軍近期也立項了F/A XX項目,論證預研下一代艦載機的指技術指標。

這種擔心並不多餘,但是筆者認爲,我們還是應該樂觀看待沈飛的新五代艦載機,因爲受限於種種外部原因,新五代艦載機反而是一個“急也沒用”的項目。我國處於經濟高速發展期,軍費規模有限,同時航空工業的研發項目、型號項目,以及相關的技術指標都要立足於軍隊發展狀況。

對於“鶻鷹”改艦載機一事,需求最迫切的無疑就是海軍系統了,但海軍系統對於“新艦載機”的時間節點,也是定位在003航母下水以後——在此之前飛機定型了也沒用。003航母立項比較晚,直到十三五時期纔開始建造,今年纔有可能總段入塢合攏,明後兩年纔可能下水,2025年前後纔有可能生產戰鬥力。在殲-20A狀態完成定型的今天,在第一島鏈內活動的海軍面臨的空防壓力相對來講並不大,艦載機需求順位也比較滯後,自然投入的資源也不會太多。

航母造着呢,五代艦載機急也沒用

沈飛的新五代機項目也因爲海軍的投入不足,導致“轉正”計劃擱置了一段時間。雖然003航母在立項之初就被要求有能力“能夠運作彈射起飛的艦載五代機”,但在具體的艦載機選型方面,海軍一直是“兩條腿走路”,同時要求彈射型的殲-15和新一代艦載機處於並存狀態。隨着十三五時期海軍主要水面艦艇力量“大建”走向尾聲,海軍有了能投資在航母作戰力量的富裕資源後才轉正沈飛的備胎項目,也就不足爲奇了。

所以我國第三個和未來的艦載機團,可能存在“彈射殲-15和新型艦載機並存”的狀況

而且新一代戰鬥機平臺,也受限於沈飛的產能和科研限制,不太可能在早些時候上馬。當前我國機隊雖然規模龐大,先進戰機絕對數量也多,但整體來看還有大量老舊機型亟待淘汰,而且空戰技術日新月異,很多尚有很長時間壽命的主力戰機也有升級的需求。

目前,601所和112廠的產品仍然是人民空軍的制空主力,在鬥爭激烈的2020年,兩款“沈飛”出品的重型殲擊機利用優秀的航電和飛行性能,在西部和東部兩個重點方向壓制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戰機。尤其是西部戰區,近年來西部戰區兩個作戰旅換裝了殲-16戰機,這種航電先進的重型機剛剛列裝部隊不久,就在今年中印對峙期間掛載霹靂-15先進遠程空空導彈,在西線戰備執勤,應對了印軍的戰鬥機和特種機。

由於我國周邊國家的空軍機隊質量和規模在未來10年內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沈飛和112廠一年一個多旅(50架左右)的生產速度還得維持5年左右。因爲目前面臨的空防壓力大,601所和112廠的研發能力和產能都被壓榨的很死,預計到了十四五時期纔有富裕產能用於五代機生產。

我國幅員遼闊,先進重型戰機的缺口依然很大

在過去20年裏,航空工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項目就是殲-20戰鬥機的研製和定型。殲-20是動員了整個航空工業的國家重點項目,動員了大量的科研資源,同時沈飛負責了大量戰機國產化和國產化改型任務。因此,直到現在殲-20大部分技術基本定型後,加上沈飛的項目進展順利,北所啓動艦載機研製項目才擁有了足夠多的資源。

不過我們也不用對新飛機的進度過於悲觀。我們畢竟是全球第二個獨立成功研製五代機的國家,這使得“鶻鷹”的研發並非是無根之萍。新世紀以後我國航空工業水平提升飛速,和當年718工程立項時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航空工業目前已經走完了殲-20的研發定型流程,對五代機的諸多特點已經比較熟悉,各個廠所院校都成功研發一批媲美強敵的航電、武器、動力等子系統,航空工業在研製一款技術狀態和殲-20相仿的第二款五代機時會更加輕車熟路。

同時,立項首飛晚不一定代表服役晚。對於我國的航空工業來講,新世紀以後,廠所內部搞的試驗項目、自研項目很多都在項目成熟以後被軍方快速立項定型,比如今天近百架轟-6K系列,當初就是西飛搞的廠所試驗項目,世紀初立項以後就很快走向定型。殲-15立項和首飛前後差距時間也不大,而北所在殲-15之前也對艦載機項目進行了較長一段時間的預研和論證,有些預研工作甚至可以追溯到1996年。儘管孫聰經常抱怨北所“重型號 輕預研”,但對於“鶻鷹”這款重點型號來講,長達8年的時間裏,北所的確已經完成了大量子系統的論證,雖然新的戰鬥機像殲-15那樣做到“首飛不久即可定型”有些困難,但其定型時間也會比舉全國之力的殲-20短。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面臨着“艦載五代機”客觀存在的難題。研製一款五代機不容易,海軍用艦載機面臨的挑戰自然是更多。而目前我國航空工業雖然已經有了四代艦載機的研製經驗,走完了四代機的研發定型流程,擁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但這並不意味着艦載五代機研製會更加順利。

儘管我們不用面對當年蘇聯在庫茲涅佐夫艦載機選型上面臨的“只有T-10可用”難題,相關的艦載機型號早在003立項前就已經開展預研,但在具體性能上,航空工業還是要在機體尺寸、翼面積、整體結構、動力系統、彈射起落架、彈射阻攔鉤,以及至關重要的重量等各方面斤斤計較,“摳細節”是每種艦載機必不可少的一步。

同時,作爲全球第二款艦載五代機,中國的航空工業要面臨一個更加空白的領域。如何在海上嚴苛的鹽霧環境下保持較好的艦載五代機可靠性和出勤率,如何確保機身表面的隱身材料和塗層對於鹽霧環境的防護效果,這些相關領域的研究,當年對於美國人而言都是從零開始的新領域,而我們遇到的苦難不會比美國人少。

不過好在新艦載機即便是在2025年以後服役在003和004號航母上,也不會面臨太大的換代壓力。根據目前的全球軍備發展狀況,屆時全球除了F-35機隊相對普及以外,其整體技術條件受限於美國對外援助規模有限,發展程度並沒有冷戰時期那樣爆炸式的提高,新一代艦載機依然擁有技術優勢,且可以依託我國較強的體系優勢壓制周邊國家海空軍戰機。而美軍的“艦載五代機”優勢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誇張——根據美國海軍目前的計劃,F-35C項目進入印太地區服役也是2022年以後的事情,2025年美國航母,包括新銳的福特級也剛剛完成F-35C的換裝。

說到底,強敵不夠強也是妥協的原因

討論601所的戰鬥機項目,口水之爭是免不了的。這種口水之爭不僅僅存在於論壇網友之間,也存在於軍方和航空工業內部,當然工業口和軍隊方面的爭執和目前網上爭吵的方向完全不一樣罷了。無論如何,目前對於艦載機的信息都是基於猜測,筆者對於艦載機立項的細節定然是不知道的,知道的也不會寫在軍評裏。但隨着近年來外部鬥爭環境變得激烈,我們還是希望航空工業能夠早日拿出一款足夠先進的五代艦載機,維護祖國利益和海疆安寧。

高仰止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