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三十年的“平成时代”宣告结束,日本迎来了“令和”时代)

这两年日本的头号大事自然是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登基,长达三十年的“平成时代”宣告结束,日本制定了新的年号“令和”,从此走向了“令和时代”。

(“令和”是日本新的年号,出自日本古籍本《万叶集》)

根据日本的解释,“令和”年号用典首次没有出自中国古籍,而是采用日本《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珮后之香。”大意是希望这个年号让每个国民都绽放自己的花朵。

抛开网友们对新年号的调侃和玩梗,我们来聊聊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年号”。

(尽管不再使用年号,由于文学作品的普及我们对于年号并不陌生)

说陌生是因为和日本铺天盖地的“明治”、“平成”、“昭和”比起来,我们的中国最后一个年号还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距离我们实在是太过遥远,而说熟悉是因为年号本身就是中国首创,即便没再使用,因为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普及我们也经常能接触到年号,《三国演义》里的“建安**年”就不说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这些都是年号,随着明清两朝一帝一年号惯例的形成,我们甚至还用年号指代起了帝王,什么康熙、乾隆、嘉靖和天启等等。

(年号是君主用来纪念的方式,同样的还包括佛历纪年、伊斯兰历纪年等等)

那么年号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封建君主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所谓纪年简单来说就是确定今年到底是几几年,看到这您肯定会回答:今年不就是2020年嘛!没错,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公历纪年法今年的确是2020年,可世界上并不只有公历这一种纪年方法,如果您是在部分佛教国家或伊斯兰国家问起对方时间,多半得到的答案是2564年(根据佛历)或1441年(根据伊斯兰历),纪年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答案也不同。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后才采用公元纪年法,在此之前古人大多使用的就是年号纪年,如果您有机会穿越到赤壁之战时期,别人会告诉你:今年是建安十三年。

(汉帝发明了年号纪年法,在此之前,包括《国语》、《左传》都使用的是君主在位时间纪年)

年号纪年法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不过在年号以前中国一直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帝王纪年法,所谓干支就是以天干地支计数,六十为一轮回,戊戌年变法甲午年中日战争,都是通过干支法进行纪年;至于帝王纪年法就是以君主在位的时间进行计算,如“汉高祖元年”、“鲁恒公三年”等等。这种纪年方式一直延续到汉武帝登基,可能觉得这样计算时间不太炫酷,于是在继位当年武帝定年号为“建元”(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从此后世以年号纪年,而改换年号则称之为“改元”。

与干巴巴用君主在位时间来纪年相比,年号纪年有着更为丰富的政治含义,所以自汉武帝以后,年号便被历代帝王所采纳,除了作为记录时间的符号,年号承载着统治者们美好的政治愿望,封建君主们命名年号或宣誓正统,或昭显德行,或庆祝祥瑞,或恳求上天消弭兵祸,毫不夸张的说,年号算得上是封建政权施政的宣言书和纲领性文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也形成了独特的年号文化。

从汉武帝开始到宣统退位结束,大一统王朝的君主们使用过的年号就多达513个,再加上五代十国、魏晋南北朝等地方割据的小政权、揭竿而起的农民军等等,有史可载的年号就在900个以上!可见年号影响之深远。

(充满中二气息的武周年号)

年号可长可短,一般来说都是两字,当然也有像王莽时期“始建国”、梁武帝萧衍时期的“中大同”“中大通”(这都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武则天“万岁通天”亦或是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天赐礼盛国庆”这样的多字怪;年号可多可少,像明清两朝的帝王一生都只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可以用年号来指代皇帝),也有像武则天这样的改元狂魔,在位十五年换了十四个年号,往往是这个年号还没捂热乎了马上就换一个,西晋皇帝司马衷同志也是个奇葩,他创造了一年之内换四次年号的记录(公元304年朝廷改年号“太安”为“永安”,用了半年后觉得不好便换成了“建武”,接着又在十月份又换回“永安”,最后又赶在年底前改元“永兴”)我估计当时官员百姓们的表情是???老大你玩我们是吧!

那么换年号有什么讲究么?排除像晋惠帝这样瞎胡闹的,帝王改元总结下来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帝王继位,换年号

(由于在位时间实在太过短暂,倒霉蛋刘贺同学没机会公布自己的年号)

一般来说,新君登基为了彰显新朝气象继位必定改元(一般是第二年更换年号,老皇帝的旧年号会用到当年年底)这成了历代帝王约定俗成的惯例,几乎没有人打破,当然了,如果新皇帝短命到连一年都没撑过去自然也就没机会颁布年号,比如在位才短短二十七天的作死小能手刘贺和在位仅两三个时辰的金末帝完颜承麟估计有话要说。

封禅祭祀,换年号

(封禅泰山,如此亘古未有的喜事当然要改年号啦!)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封禅天地、祭祀祖宗在封建王朝从来都是一等一的大事,为了求得老天垂怜、祖宗护佑,封建帝王们因封禅、祭祀等原因而改元也就不足为怪了(历史上因为祭祀而改元最少有50次以上),其中又以封禅泰山为重头戏,毕竟历朝历代都以能够封禅泰山为荣,为了纪念这样的盛世帝王都会改元以示庆贺。

汉武帝朝拜泰山后改元为“元封”,光武帝封禅泰山改元“建武中元”,唐高宗封禅泰山改元为“乾封”,最有趣的就是宋真宗,在辽宋澶渊之盟后他也做起了封禅泰山的美梦,可不管是文治武功、疆域声望他连汉武光武的尾灯都看不到,那该怎么办?编!在他的指示下王钦若等大臣装神弄鬼的捏造起了祥瑞,一会有天书降世,一会又地现神符,这说明是老天爷认可我治国的功绩嘛!于是宋真宗改元为“大中祥符”,接着就将封禅提上了日程。

局势动荡,换年号

政局动荡,战乱不休之际,皇帝也会想着通过改元的方式来祈求战事顺利,国家安定。

(打胜仗为了祝贺要改元,打了败仗国势危机就更要改元了)

汉灵帝末年黄巾并起,为了镇压叛乱灵帝改元为“中平”,随后董卓乱国,汉献帝颠沛流离迁都许昌才过上了几天安生日子,于是他迫不及待的改元为“建安”,祈愿国家安定的意思非常明显。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季汉景耀六年)魏国发兵数十万攻打季汉,气势汹汹大有灭国之势,季汉方面除了调兵遣将抵抗敌军入侵以外,刘禅还宣布当年改年号“景耀”为“炎兴”,这是因为汉乃火德,刘禅希望通过改元的方式能够祈求上天保佑炎汉不绝,只可惜事与愿违,随着邓艾偷渡阴平进逼成都,刘禅无奈出城投降,而这个所谓的“炎兴”也只使用了短短四个月。

(虽然改元“仁寿”,但杨坚的一片苦心终究是落了空,杨广的骚操作下隋朝是既不仁也不寿)

公元601年,隋文帝废黜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自己已是花甲之年,又加上太子新立,老皇帝衷心希望储君仁德,自己长寿,于是便将年号从“开皇”改为“仁寿”,只可惜杨广老兄辜负了老父亲的一片期望,隋朝是既不仁也不寿,传位仅二世便灭亡,成为后人笑柄。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唐高宗时期,废太子李忠改立李弘时朝廷改元为“显庆”,李弘病死后立李贤为储君,废李贤改立李显为皇太子时皇帝又改元“永隆”,反正传达的就是一个意思:国家换了储君只会越来越好!

祥瑞喜讯,换年号

皇帝在位时天地之间有祥瑞诞生,这说明是老天认可你的统治,如此普天同庆的大喜事自然要改元。

(国有瑞兽,天降大喜,也是君主改元的重要原因,什么白虎、凤凰、大象,哥几个一起出现吧!)

如果是天降甘露,那就改元为“甘露”,黄河水清,那就改元“河清”,汉元帝时期黄河水患得到治理,高兴地皇帝马上取年号为“河平”,龙凤等瑞兽也是君主们更换年号的最爱,汉武帝时期的“元狩”就是因为皇帝在打猎时获得瑞兽白麒麟,“元鼎”则是在汾水挖出了宝鼎,更改年号以作纪念;唐高宗时期有凤凰出现,改元为“仪凤”,汉宣帝、东吴孙权在位时都有黄龙出没,所以都把年号定成了“黄龙”,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五凤”、“神龙”、“龙朔”、“大象”、“神龟”等等不一而足。

最夸张的非武则天莫属,为了昭示自己继位正当合法,老武恨不得国家一年一祥瑞,一年一改元(更恐怖的是她真的做到了!)所以我们看武周时期的年号,什么“长寿、“天授”、“如意”、“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等等,祈福祝愿,表达吉祥的寓意相当浓重。

(懿德太子墓葬图,因为议论武则天的面首,李重润和妹妹都被狠心的奶奶赐死)

如果赶上皇室添丁进口,朝廷自然也要改元以示庆贺,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诞生后,有了嫡长孙的高宗就乐的合不拢嘴,等到孩子满月,皇帝不但大赦天下还宣布改元为“永淳”以示对孩子的祝福—帝为皇太子时,生东宫,高宗喜甚,乳月满,为大赦天下,改元永淳。是岁,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属

(病重恢复后,宋仁宗改元“嘉佑”感谢老天保佑)

而为了祈求病体复原或庆贺身体康健,君主们也会通过改元这种方式来“冲喜”,武则天在大病初愈后将年号改为“久视”(出自老子道德经“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意思就是长生不老)—“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宋仁宗一度病笃,病糊涂的他嘴里还嚷着曹皇后要造反,吓得曹氏不敢出现在她眼前,再加上仁宗子嗣艰难,一直没有指定储君人选,眼看着皇帝就要嗝屁帝国后继无人,满朝文武都恐慌无比,好在命不该绝,仁宗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为了感激老天保佑,宋仁宗改年号为“嘉佑”

如果战事取得胜利君主们也会改元进行庆贺,平定了徐敬业之乱武则天改年号为“垂拱”(出自“黄帝垂拱而天下大治”),汉元帝时期南匈奴向朝廷臣服,为了庆祝这一大事刘奭宣布改元“竟宁”,“竟宁”即“境宁”,祈祷边疆无兵戈之事;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大唐兵马大败突厥和阿拉伯帝国,老武马上美滋滋的改元为“神功”

(对于小国们来说,效忠大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其年号,以示顺从和臣服)

年号的重要性

除了寄托君主的政治诉求,年号也往往代表着帝国对外影响力和外交尊严。毕竟古代不像现在大家都用公元纪年,要是在大一统王朝还好,如果赶上乱世,割据势力各有各的年号,用你的还是用我的?那就得看双方的国力和政治影响力如何了。比如在五代十国时期,各割据小国往往会使用大国的年号以示顺从,大唐灭亡,后梁占据中原实力最强,吴越、闽、楚、南平这些小国使用的都是后梁年号,随着后梁被后唐所灭,后唐统一中国北方,这些小国们又纷纷来拜码头认大哥,接着又是后晋灭后唐,后周灭后晋,等到北宋成为天下霸主后,这些小国自觉的使用起了北宋年号,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一句话:谁牛逼,谁的拳头硬,我们就用谁的国号。

所以在外交谈判上,对于国力相对弱势的一方,如果能够保留并使用自己的年号在政治上将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啊!

(尽管夹在宋和辽两个超级大国中间,但西夏的外交政策自始至终都十分强硬)

(坚持只用自家年号的西夏人:不要怂,就是正面刚!)

西夏就是这么一个混不吝,尽管开国最晚,还夹在辽、宋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但从开国君主李元昊开始,西夏历代君主对外始终保持着相当强硬的外交态度:可以服软,可以称臣,但西夏只用自己的年号!即使是后来金攻辽灭宋成为新的巨无霸帝国,西夏也依然争取到了“以兄事金,各用本国年号,遣使来聘,奉国书称弟”的外交条件,也就是说西夏顶多表面上喊金一声大哥,实际上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而与之相比南宋就要惨多了,除了每年要向大金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的岁贡外(西夏则刚好相反,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还要赏赐巨额财物给西夏),双方在外交地位上也极不平等,金为君,南宋为臣,赵构给金国皇帝的国书上更是一口一个“臣构”,后来经过斡旋金人才勉强同意南宋皇帝不再称“卑臣”而改称“侄儿”,但南宋好歹还是保留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可以使用自己的年号,对外虽然是屈辱万分,但对内总算是可以向大臣百姓们有个交代了。

(年号,也代表着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输出,东晋军事孱弱,但依然有割据势力使用东晋年号)

年号,也代表着国民对帝国的认可度,王莽末年由于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眼看这个建国不过十几年的帝国气数将尽没几天蹦跶了,“于是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也许是对西汉政权的深深留恋和认同,天下的贵族豪杰们废除了王莽朝定的年号改用起了西汉帝国曾经的年号,这毫无疑问是对王莽王朝的抛弃,对汉朝复辟的赞同。而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们除了揭竿而起外反抗隋朝外还抛弃了它的年号—“连岁灾蝗,饿死人遍地,盗贼蜂起,六十四处烟尘,一十八处擅改元。”汉朝虽亡,民心不散;大隋未灭,年号不通,对年号的态度也折射出了百姓们对帝国的态度。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割据江南苟延残喘,武都王杨盛虽被群胡环绕,但仍坚持使用西晋“义熙”年号,在西晋被灭亡后则使用刘宋“元嘉”年号,这也就表达了对中原王朝正统性的认可和支持。

(明朝灭亡后,朝鲜依然坚持使用崇祯年号长达数百年,其眷恋之情可见一斑)

(朝鲜官方会使用满清政权年号,但私下都以使用明朝年号为荣)

这种认可不仅出现在本国百姓身上,随着帝国对外文化、政治的输出,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大明的属国朝鲜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作为中华文化的狂热粉丝,朝鲜成为大明的属国忠心耿耿两百余年,不但习汉字说汉语,甚至使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公元1636年满清出兵讨伐朝鲜,次年正月朝鲜宣告投降并成为满清附庸,满清给朝鲜下达的命令里就赫然包括断绝与明朝一切关系,停用明朝“崇祯”年号,使用满清年号。在正式场合朝鲜只能忍气吞声认了,但朝鲜人在私下里却仍然继续使用崇祯年号,即使是明朝灭亡,崇祯年号名不副实后,朝鲜人仍然以“崇祯后”作为纪年方式,其对明朝的深厚感情通过对年号的坚持尽显无疑。

(没文化的赵普,因为制定的年号重名差点被宋太祖给骂死)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取一个寓意好的年号至关重要,但关键问题是这玩意足足用了两千多年,再有多少寓意吉祥的好词到后来用的也差不多了,所以就难免出现了混用、重复等情况—“历世既久,而所取吉祥字止有此数,稍不祥考,未有不至重袭者”,大宋开国年号为“建隆”,用了几年后宋太祖赵匡胤打算换个寓意更好更响亮的年号,但老赵自己是个丘八出身没啥文化,于是便指派宰相赵普拟定年号,并叮嘱他此年号一定要历朝历代绝无仅有。

可赵普早年为小吏不通诗书,憋了半天憋出个“乾德”,乾者,天也,此所谓大宋天子有老天眷顾,天德护佑,赵匡胤对此十分满意。过了三年北宋灭后蜀,蜀主孟昶的妃嫔宫女们也被送往东京汴梁,这天老赵偶然到后宫游玩,看到了蜀地宫女的化妆镜上赫然写着“乾德四年铸”,今年才乾德三年,怎么冒出个四年来了?赵匡胤大吃一惊,拿着铜镜便质问赵普:你来解释下这是咋回事儿?赵普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赵匡胤又只能问学者陶谷、窦仪得到的回答是:这铜镜是前蜀王衍时期的器物,王衍曾经用过“乾德”年号。

好嘛,原本是兴高采烈的新朝开元,结果却是个别人用过的二手货,这可把赵匡胤给恶心了够呛,但改元的文书已经发布全国,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不过在《石林燕语》里老赵可没这么好脾气,他大怒之下直接拿起墨笔就在赵普脸上一通乱抹:你看看你小子做的好事!吓得赵普回去也没敢洗,第二天上朝时赵匡胤看着赵普的黑炭脸哈哈大笑,此事才就此罢休。

(承载着中国光辉灿烂历史的年号)

作为封建王朝的产物,自从民国建立后我们便不再使用年号,但蕴含中华文化的年号实际上早就融入到我们的血脉基因中,今天我们看着“开元”、“贞观”、“洪武”这些大气而恢弘的年号,想起在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们,都会情不自禁的为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自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