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小高,快拿止血钳,瓦砾下还有个孩子!”

“这个人,还有气息,赶紧救治!”

倒塌的房屋,满地的伤者,白大褂上满是血迹,脚下、眼前到处是废墟,身旁、耳畔处处充斥着哭喊声……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地震。两天后7名大庆人,坐专列奔赴唐山,3天转运508名重伤员,废墟上坚守了30个日夜。

44年后的今天,这些场景不时在77岁的高玉林老人的脑海里闪现。“我说这些,就是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大庆人有着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我们要一代代传下去。”

6月29日,记者来到当年参加救援的7名大庆人之一,高玉林老人家,听他讲述44年前的经历。

七旬老人手写“震区日记”

记者到访时,老人正端坐在书房里,戴着老花镜,专心写着什么。

高玉林的爱人说,老伴在写关于唐山的经历,写“参战”前后的那些事儿。

“当年的很多事,如同昨天发生一般,每一幕、每个场景、都历历在目。”谈起往事,高玉林声音微颤,眼角湿润。

他说,今年疫情发生后,门岗24小时值守、社区帮忙买菜、物业上门送快递,全国上下一心战“疫”,让他想起了当年的唐山大地震,那时,各地救援队也是齐心协力,心里想的都是伤员。

老人说,自己写的是“震区日记”,写44年前的人和事,他想把这些故事讲给后人听,要把这份手写笔记留给儿子,把大庆精神传下去。

“救援专列”奔赴唐山灾区

44年前,高玉林33岁,在让铁医院大庆卫生所担任所长。

家里有两个孩子,大儿子6岁,小儿子4岁,住在干打垒里,生活清苦,却很幸福。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一天后,消息传来,铁路部门组织赴灾区救援!同事们争相报名,最终确定高玉林等7名大庆人,同昂昂溪铁路医院、齐铁中心医院,组成救援队。

当天,下着瓢泼大雨,家里哗哗漏雨,高玉林的妻子带着俩孩子在家淘水,他抓起两件换洗衣服,说了一声要去唐山,转身就向单位跑。

救灾动员结束后,只给3小时,告知家属,交接工作。

1976年7月30日,救援专列向唐山进发。

3天转运508名重伤员

救援专列一路绿灯,经过两天三夜的长途跋涉,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专列绕经河北承德、通县,8月2日到达震中前沿阵地丰润车站。根据上级的指示,救援队安营扎寨,就地接诊,抢救伤员。

从站台到车站,到处是伤员,伤者太多,伤势太重,一个外科医生,干一辈子,也不可能见到这么多的骨折病人。

高玉林带领闫玉云、袁希杰两名护士,组成了救援小分队,救治重伤者。

8月3日凌晨,外转伤员的列车到了,救援队3分钟集合,站内因停电一片漆黑,既无外力相助,又无担架,还要将伤者抬过两个站台。

医护人员拿着手电,背着伤者一路小跑,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外运病人的转运任务。在大家的努力下,在“丰润”3天,救治了300多名病人,转运出508名重伤员,去往大连、哈尔滨等地接受治疗。

震中救援的30个日夜

完成“丰润”救援后,当年8月5日5时,救援队乘坐解放卡车,向唐山进发,尽管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下车后,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楼房成排倒下,各种高大的建筑、牌匾、路灯、交通标志灯,无一站立。

大街小巷、路口的空地上,一排排、一堆堆用棉被、塑料布包裹的,都是遇难者的遗体,等待着运到郊外深埋。

在灾区,救援队每天都在余震中度过,从早到晚救治伤者,从最初的恶心想吐,到后来的习以为常。

将大量伤者转运后,他们7人每天还要背着30多公斤重的消毒桶,对灾区进行消毒。

“在丰润和唐山的30个日夜,没睡过一宿安稳觉,感觉自己就像铁打的。”高玉林老人说。

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完成救援任务,1976年9月1日,救援队撤离唐山,大庆医疗小分队在此次救援中,获集体三等功,高玉林获个人二等功。

谈到当年的往事,高玉林的爱人满眼含泪。

她说:“老高去灾区救援多少天,我在家担心多少天;屋子漏雨,我自己上房修;孩子小,我要上班,白天把孩子锁家里,晚上回来洗衣服、做饭。当有人告诉我说,老高回来了时,我一下子就哭了。”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44年间,高玉林一直在搜集有关唐山地震的资料,也曾多次去唐山。

高玉林说,唐山就是他第二个家,那里有并肩作战的战友。《唐山大地震》电影,他看一次哭一次,别人都说太惨烈,他却说,现实远比电影惨数倍。

多本有关唐山救援的资料里,有高玉林等人的名字,这些资料和荣誉,高玉林始终珍藏着,他说,他想把老故事讲出来,这既是好家风,也传承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刘吉祥、高玉林、王福祯、王玉环、范沈祥、王杰娜、刘春山。

记住这7个人的名字,44年前,咱们大庆人参与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