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小高,快拿止血鉗,瓦礫下還有個孩子!”

“這個人,還有氣息,趕緊救治!”

倒塌的房屋,滿地的傷者,白大褂上滿是血跡,腳下、眼前到處是廢墟,身旁、耳畔處處充斥着哭喊聲……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地震。兩天後7名大慶人,坐專列奔赴唐山,3天轉運508名重傷員,廢墟上堅守了30個日夜。

44年後的今天,這些場景不時在77歲的高玉林老人的腦海裏閃現。“我說這些,就是要讓後人知道,我們大慶人有着優良的傳統,那就是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我們要一代代傳下去。”

6月29日,記者來到當年參加救援的7名大慶人之一,高玉林老人家,聽他講述44年前的經歷。

七旬老人手寫“震區日記”

記者到訪時,老人正端坐在書房裏,戴着老花鏡,專心寫着什麼。

高玉林的愛人說,老伴在寫關於唐山的經歷,寫“參戰”前後的那些事兒。

“當年的很多事,如同昨天發生一般,每一幕、每個場景、都歷歷在目。”談起往事,高玉林聲音微顫,眼角溼潤。

他說,今年疫情發生後,門崗24小時值守、社區幫忙買菜、物業上門送快遞,全國上下一心戰“疫”,讓他想起了當年的唐山大地震,那時,各地救援隊也是齊心協力,心裏想的都是傷員。

老人說,自己寫的是“震區日記”,寫44年前的人和事,他想把這些故事講給後人聽,要把這份手寫筆記留給兒子,把大慶精神傳下去。

“救援專列”奔赴唐山災區

44年前,高玉林33歲,在讓鐵醫院大慶衛生所擔任所長。

家裏有兩個孩子,大兒子6歲,小兒子4歲,住在乾打壘裏,生活清苦,卻很幸福。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唐山發生里氏7.8級地震。一天後,消息傳來,鐵路部門組織赴災區救援!同事們爭相報名,最終確定高玉林等7名大慶人,同昂昂溪鐵路醫院、齊鐵中心醫院,組成救援隊。

當天,下着瓢潑大雨,家裏嘩嘩漏雨,高玉林的妻子帶着倆孩子在家淘水,他抓起兩件換洗衣服,說了一聲要去唐山,轉身就向單位跑。

救災動員結束後,只給3小時,告知家屬,交接工作。

1976年7月30日,救援專列向唐山進發。

3天轉運508名重傷員

救援專列一路綠燈,經過兩天三夜的長途跋涉,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專列繞經河北承德、通縣,8月2日到達震中前沿陣地豐潤車站。根據上級的指示,救援隊安營紮寨,就地接診,搶救傷員。

從站臺到車站,到處是傷員,傷者太多,傷勢太重,一個外科醫生,幹一輩子,也不可能見到這麼多的骨折病人。

高玉林帶領閆玉雲、袁希傑兩名護士,組成了救援小分隊,救治重傷者。

8月3日凌晨,外轉傷員的列車到了,救援隊3分鐘集合,站內因停電一片漆黑,既無外力相助,又無擔架,還要將傷者抬過兩個站臺。

醫護人員拿着手電,揹着傷者一路小跑,僅用30分鐘,就完成了外運病人的轉運任務。在大家的努力下,在“豐潤”3天,救治了300多名病人,轉運出508名重傷員,去往大連、哈爾濱等地接受治療。

震中救援的30個日夜

完成“豐潤”救援後,當年8月5日5時,救援隊乘坐解放卡車,向唐山進發,儘管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但下車後,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樓房成排倒下,各種高大的建築、牌匾、路燈、交通標誌燈,無一站立。

大街小巷、路口的空地上,一排排、一堆堆用棉被、塑料布包裹的,都是遇難者的遺體,等待着運到郊外深埋。

在災區,救援隊每天都在餘震中度過,從早到晚救治傷者,從最初的噁心想吐,到後來的習以爲常。

將大量傷者轉運後,他們7人每天還要揹着30多公斤重的消毒桶,對災區進行消毒。

“在豐潤和唐山的30個日夜,沒睡過一宿安穩覺,感覺自己就像鐵打的。”高玉林老人說。

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完成救援任務,1976年9月1日,救援隊撤離唐山,大慶醫療小分隊在此次救援中,獲集體三等功,高玉林獲個人二等功。

談到當年的往事,高玉林的愛人滿眼含淚。

她說:“老高去災區救援多少天,我在家擔心多少天;屋子漏雨,我自己上房修;孩子小,我要上班,白天把孩子鎖家裏,晚上回來洗衣服、做飯。當有人告訴我說,老高回來了時,我一下子就哭了。”

採訪時記者瞭解到,44年間,高玉林一直在蒐集有關唐山地震的資料,也曾多次去唐山。

高玉林說,唐山就是他第二個家,那裏有並肩作戰的戰友。《唐山大地震》電影,他看一次哭一次,別人都說太慘烈,他卻說,現實遠比電影慘數倍。

多本有關唐山救援的資料裏,有高玉林等人的名字,這些資料和榮譽,高玉林始終珍藏着,他說,他想把老故事講出來,這既是好家風,也傳承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劉吉祥、高玉林、王福禎、王玉環、範沈祥、王傑娜、劉春山。

記住這7個人的名字,44年前,咱們大慶人蔘與過唐山大地震的救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