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作爲二戰歐洲策源地的德國,,在戰爭中損失了大量人口,尤其是男性青壯年,導致男女性別結構失衡比蘇聯還嚴重,爲什麼感覺德國卻不在乎?

作爲二戰歐洲策源地的德國,在戰爭中損失了大量人口,尤其是男性青壯年,導致男女性別結構失衡比蘇聯還嚴重,爲什麼感覺德國卻不在乎?

很難說二戰對德國的人口結構的傷害就比蘇聯大,不過這一點也不用太糾結,總之感覺德國對性別比例失衡不在乎是對的,因爲二戰結束後,德國人根本來不及在乎這種事情,據說東德是靠蘇聯拉來的九十萬公斤土豆,才救活了大多數人,注意,是“大多數”!不專注於弄點蘇聯土豆,而去瞎在乎有的沒的事情的人,估計就是那些“少數”。當生存都成了問題的時候,其他就根本不是問題了。

德國這個國家,怎麼說呢?國土面積大約只相當我國雲南省的面積。二戰爆發前,合併奧地利、蘇臺德這些地區後,人口大致達到8000萬。整個二戰期間累計動員總兵力是1700萬,戰爭中損失男性人口高達1500萬,就是說德國在二戰中動員和損失都達到或超過總人口的20%,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不過這種數據也意味着德國青壯年男性已經基本損失殆盡,起碼從數據上看是這樣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這個直接損失1500萬男性人口,其實不是指這1500萬男性全部死亡,而是包括了近400萬戰俘,以及潰散在境外不能回國的敗兵,從軍事意義和戰後重建這方面看,這些人已經完全損失。

但作爲個體的人,他們還活着,並沒有真的就消失了。很快由於鐵幕降臨,匆忙劃分新的東西方陣營,所以東西雙方都沒有出現德國戰俘大規模死亡的事例,蘇聯俘虜的德國戰俘最多,老實說他們對德國人也最爲仇恨,之前戰爭未結束時落在他們手裏的戰俘,待遇很差,死亡率高是真的,但在攻克柏林之後,還活着的德國戰俘待遇就逐漸恢復了正常,這時各國都面臨戰後重建,糧食物資緊缺,他們都不喜歡、不信任德國人,又不能屠殺德國人做爲報復,所以不願意使用和養活德國戰俘,開始驅趕德國戰俘、德國潰兵、日耳曼移民,僅東歐地區的數據就統計有406萬這樣的日耳曼人被趕回德國。

而二戰後期,盟軍對德國後方的攻擊已經是無差別的城市轟炸,這種攻擊對德國確實已經不存在什麼前方後方的差別,死起人來也沒什麼男人女人的差別,所以二戰對德國人口結構傷害,其實與各主要參戰國都差不多,真正死亡性質的淨損失人口比例也差不多。

戰爭結束後,德國火燒眉毛的問題也不是人口結構,而是戰後重建突然產生的大量勞動力缺口,戰時德國對自己青壯年男子軍事動員徵召後,是“招聘”、“僱傭”,其實就是從佔領區弄來的所謂納粹血統論裏的二類僕從民族,以及戰俘,來補充自己國內的勞動力缺口,德國戰敗後這批在德國的勞動力,自然是要還回去,而且德國這時也沒能力、沒錢重新徵招僱傭外國勞力來補充這一缺口,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國內600萬婦女走上原本被堅定的認爲只有男人才能從事的工作崗位。

其實德國在歐洲,從條頓騎士時代起,就一直是個軍事民族團體,歷史上這類民族和國家,男人負責打仗,女人負責後方生產,一直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奇怪的反倒是工業革命後,德國也學到了現代工業排斥婦女的惡習。戰敗後能順便改了這惡習倒是不錯。

在人口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確實對德國產生了巨大的傷害,造成的結果和其他參戰國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就是女多男少。在德國女性並沒有像中國的女性那樣有較高的地位。在政治上他們表面上看確實要更多的話語權,但是在兩性關係上,德國的女性是處於下風的。

不少人以爲,男多女少的國家女性通常是被寵愛的對象。男性會對女性有充分的遷就。但是在德國以中國男性的方式去對待女性,有可能會被女性認爲是看不起自己,因爲她們根本就不習慣被寵愛。她們會認爲既然是女權主義,那麼女性的肌肉和女性的力氣也應當得到尊重。所以行李要自己扛,燈泡要自己換,甚至電器可以自己修,車輪她們也可以自己換。以我們的視角可以看出什麼呢?她們習慣了!因爲,女多男少加上西方的自由主義的影響,在德國不婚主義和丁克主義的人非常的多。所以這就進一步的加劇了德國的人口老齡化以及,新生兒人口的下降。

人口控制是蘇聯用過的方法,也是中國用過的方法。在中國實行計劃生育的時候德國的媒體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進行過批判。

這就導致了即使德國政府現在進行生育鼓勵,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生育是他們自己的自由。不願意生的就不生,願意生的人會生很多,但是和不願意生的人相比,願意生孩子的人還是佔少數,所以他的總體生育率也是隻有一點幾,雖然優於中國在計劃生育時期的數據,但是仍然是呈現着嚴重的老齡化趨勢。

德國的生育政策包括了:

多生孩子可以享受津貼;

義務教育乃至大學階段的教育都採用免費政策;

嚴禁懷孕超過三個月的婦女進行非醫學必要的墮胎。

誰說不在乎?戰後德國男人少,那個時候能結婚的婦女婚後也是多生孩子的,剩女相當多,大都淪爲孤寡老人。只是一個戰敗國的心酸不那麼惹人注目而已。就像勝利陰影下描述的,蘇軍的暴行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民族其實都是性格強悍的戰鬥民族,都有着不相信眼淚的堅毅性格。寧爲太平犬,不爲亂世人。逃過戰爭劫難的單身狗,能活着就是勝利了。

所以,德國對於自己人口性別結構失衡,不是不在乎而是有口說不出,德國統一前基本就是兩個大國的傳聲筒,因此傳聲筒的作用是如實傳達,不允許傳達出自己真實和聲音。統一後的德國一旦涉及到與二戰有關的話題,除了道歉,賠罪以外基本聽不到其它的話語。所以外界幾乎聽不到德國主動提及有關二戰的話題,就怕有一句不得當,從而使廣大的受害國家羣起而攻之,因爲受害國家極其敏感。儘管過去了大半個多世紀,性格嚴謹,細緻的德國人可以和任何國家探討任何話題,唯一不願意觸碰的就是和二戰有關的話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