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癥等慢性疾病的增加,由此帶來的相關腎臟疾病也在急劇增長。幾年前的流行病學調查就顯示,慢性腎臟疾病,CKD的患病率已經高達10.8%,而貧血是CKD患者中常見的併發症。腎不好,爲何會貧血?這類貧血有何特點?如何應對?咱們現在來解析。

慢性腎臟疾病引起貧血,其中的機制較爲複雜。目前得到公認的理論,曾在2019年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這種觀點認爲,低氧感應系統,在介導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合成和釋放中起到關鍵作用,而EPO的相對缺乏,是導致貧血的根本原因。此外,還有觀點認爲,缺鐵也是造成腎性貧血的相關因素,有關的鐵代謝動力學研究證明,慢性炎症和鐵調素,會造成鐵利用受損,起着關鍵作用。

慢性腎臟疾病帶來貧血,目前認爲與長期失血、EPO缺乏、鐵缺乏、紅細胞壽命縮短、全身炎症、感染因素、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營養不足、溶血、伴有血液疾病等有關。因此,腎性貧血,如果只是簡單地通過補鐵來糾正,往往難以收到實效。必須明確造成貧血的根本原因,才能得到有效治療。

腎性貧血的表現,通常集中在3個方面。第1是出現面色蒼白或萎黃,嘴脣及眼瞼部位顏色變淡,皮膚乾燥發皺,頭髮容易脫落,指甲色淡,有時還會出現黃疸;第2是偏食、厭食、營養不良;第3是出現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疲乏無力,腹脹腹瀉,月經失調等症狀。臨牀觀察發現,當腎臟功能嚴重受損,血肌酐測量值大於每分升3.5毫克時,就會伴發腎性貧血。

腎性貧血能否得到有效糾正,取決於紅細胞生成刺激劑ESA的療效。ESA反應低,無法到達或維持目標血紅蛋白水平,貧血就難以糾正。造成ESA反應低的原因,有3類。第1類是容易糾正的因素,比如鐵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甲狀腺功能減退;第2類是可以糾正的因素,比如感染、炎症、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慢性失血、營養不良等;第3類則是難以或不能糾正的因素,比如血紅蛋白病、骨髓疾病等。因此,腎性貧血是否能治好,首先取決於診斷和措施的精準。

腎性貧血治療,補充鐵劑仍然是重要方法,通常採用靜脈補鐵,目標是提高血紅蛋白水平。鐵劑可以是蔗糖鐵,或者是右旋糖酐鐵、葡萄糖酸鐵等。人工重組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目前是治療腎性貧血的主要方法,如果沒有合併缺鐵、炎症、感染等,單獨使用EPO,就可以收到滿意的糾正貧血的效果。但是,EPO存在着2個問題,費用較高及合併高血壓。

糾正腎性貧血,目前推薦從小劑量開始,每週3次皮下注射EPO,降低費用及高血壓發生率。對缺鐵者,還需要適當補鐵,補充葉酸、多種維生素、氨基酸等,方法是輸入蔗糖鐵或口服鐵劑。此外,適量及規律的運動,也有助於紅細胞的增加,但是,其中的機理尚不明確。腎性貧血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並且嚴重影響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及時明確病因,並且積極採取治療措施予以糾正。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爲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