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歐洲炮火連天,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始,大大小小的戰爭數不清。不過這絲毫不影響普魯士的崛起。隨着普魯士的崛起,德意志也開始走向統一。但是面對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歐洲各國卻是自己的算盤打得叮噹響。

尤其是法國,法國在拿破崙之後,一度萎靡不振。但是拿破崙三世上臺後,通過和英國的合作,打了幾次勝仗,平息了不少內部矛盾,也拉攏了一定的民心。

說起這個拿破崙三世,他的一生也足夠傳奇,做過皇帝也做過總統,在世界上這樣的經歷也不多見。他是拿破崙的侄子,跟他的叔叔相比,拿破崙三世可真是汗顏。他一生都在模仿,但始終是望塵莫及。本身就沒他叔叔那兩下子,偏偏要學着他叔叔四處挑事,結果把自己帶溝裏了。

另外說一下,英法兩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了圓明園,就是在拿破崙三世時期。

雖然沒有達到拿破崙時期的實力,但畢竟底蘊在那,絕對不容忽視。普魯士也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德國想要統一,必然受到強鄰法國的阻撓,與法國戰爭不可避免。

尤其是普魯士剛剛打贏了普奧戰爭,奧地利被踢出德意志帝國其在德意志聯邦中的領導地位,嚴重威脅到法國在歐陸的霸權。

幾次試探和挑釁後,普法戰爭爆發了。法國是集結重兵,普魯士軍隊也是氣勢如虹,雙方誰也不服誰,不過法國面對強大的普魯士軍隊節節敗退,傷亡慘重,法國皇帝都被俘虜了,首都巴黎也被攻破。

那麼既然法國皇帝都被俘虜了,爲什麼普魯士不吞併法國?

其實普法戰爭分爲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可以說是普魯士的自衛戰爭。拿破崙三世舉了白旗投降了,但普魯士並沒有終止戰爭,反而繼續向巴黎進軍,這個時候普魯士的自衛戰爭變成了侵略,這也是普法戰爭中的第二個階段。

皇帝被俘了,不過法國國內馬上發動政變,成立了“國防政府”。所以法國並沒有到羣龍無首的地步,對於普魯士的侵略,仍然可以頑強的抵抗。

面對強勢的普魯士軍隊,法國有點力不從心,共和國政府最終宣佈法國向普魯士投降。

普魯士是不可能吞併法國的,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

拿破崙三世之後,法國國內爭權奪利,民衆開始自發的參軍保衛國家,給普魯士造成困擾。可以說普魯士贏得有點僥倖。

法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的霸主,這可不是吹噓的,實力並不可小覷,尤其是強人拿破崙,差一點就可以統一了歐洲。只不過當時執政的是拿破崙三世而已。

法國的國家實力和體量在那裏呢,普魯士並沒有徹底擊潰、吞併法國的能力。

而對於普魯士的強勢,歐洲開始積極干預,尤其是英國和俄國。這兩個國家並不糊塗,如果坐視不管,那麼普魯士將成爲歐洲大陸的老大。這可不是這兩國所樂見的。

像英國,對於普魯士的態度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起先和普魯士交好,完全是和法國的競爭,但眼看法國不敵,英國長期以來的大陸均衡政策開始起作用了。

而俄國同樣是這個道理,普魯士做大,對俄國百害無一利,俄國人是明白這個道理的。當然,其中還有奧地利,雖然在之前的戰爭中敗了。但奧地利作爲普魯士鄰居,也不會看着法國被吞併。

如果這三家任何一家支援法國的話,對普魯士都是個巨大的威脅。所以普魯士只能見好就收,儘管沒有吞併法國,但普魯士的目的已經完全達到,阻礙德意志統一的障礙已經沒有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