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觀衆都是被張一山、潘粵明這個主演陣容,吸引到目前正在江蘇衛視熱播的諜戰劇《局中人》裏來的,但也正是這個陣容在衆多熱議中激起了不一樣的口水:張一山演一個那麼老道的“臥底大哥”,真的合適麼?潘粵明怎麼感覺有點“面癱”?別急,導演的親自回應來了。

《局中人》裏沈林(左)和沈放兄弟倆的對立、情感牽扯格外引人注目

7月4日,《局中人》的導演兼編劇劉譽接受了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的採訪。在談到選角時,他透露選擇張一山來演男一號沈放,既有演技的考慮,也有“年齡感”的考慮,“以年輕人的面貌來創作(主角),是符合當時史實的。”

在諜戰劇圈子裏,劉譽其實已經算熟人了。5年前央視一套黃金檔的開年大劇《鋒刃》,就是他自編自導的作品。本次帶着《局中人》迴歸,劉譽自言“我們是希望在人物和情節的設定方面,有更多的獨特性。”劉譽解釋,自己心目中的“獨特性”指的就是“我們希望用一種新的面貌,來展現當時歷史風貌下真實的我方敵後潛伏的這些英雄們,當時的生活狀態、精神面貌。”劉譽說,這也是爲什麼選擇了一些相對年輕的演員來演的一部分原因。

另外一方面,劉譽說,《局中人》在人物設定、情節設定上盡力做到環環相扣。“我在劇中設計的伏筆很多,沒有一個人沒有戲劇化的作用,沒有一個人沒有反轉。”

28歲的張一山飾演老道的“臥底大哥”

具體到張一山和潘粵明兩位主角的人選,劉譽坦言是演技和年齡感兩大要素促成了選擇他們。這同時也解釋了目前追劇的觀衆、網友心裏的疑惑:張一山飾演的沈放的人設是一個老道的“臥底”,找個年紀更大點的來演不是更好?“其實在那個歷史時期,我方隱蔽戰線的英雄人物都是年輕人。”劉譽舉例說,比如歷史上聲名赫赫的我方的“龍潭三傑”:錢壯飛,35歲不到;李克農,主管情報工作時不過二十七八歲;胡底,在天津主持地下工作時25歲。“所以我選擇了以年輕人這樣的面貌作爲《局中人》的主角,是符合當時史實的。”劉譽說,當年很多有特別強大信念的革命者,都是年輕人。“正是有了他們願意拋頭顱灑熱血,纔有了我們的新中國。”

據劉譽介紹,自己在創作《局中人》劇本和小說時,敘事節奏實際上是按四個階段劃分的:即入局、迷局、僵局和破局。“這四個階段符合了人物在這四個階段四種情況的變化,也符合了這對兄弟倆在不同階段的不同人物展現。”劉譽進一步解釋,入局時是理想的模糊到清晰的過程,迷局的時候是兩人如何堅守理想的過程,僵局是理想重塑的過程,破局是如何堅定理想,迎來更光明秩序的建立,“它們是環環相扣的。”

潘粵明在劇中飾演張一山的大哥沈林

除了在故事設計上追求精妙,劉譽對《局中人》服裝、道具等的要求也一點沒打折扣。“我們和造型指導老師、美術團隊的溝通都在3個月左右。髮飾,配飾,小到一個紐扣、耳環、項鍊,我們都反覆琢磨過是不是符合那個年代,是不是在造型上還能有提升。”劉譽同時舉了一個例場景設計的例子,像潘粵明飾演的沈林是“中統”的人,“我們就把調子做得更暗,牆和地板更黑,就是希望表現一個腐朽墮落的權力機關給人帶來的壓抑感。”而張一山飾演的沈放所在的“軍統”機關是軍人組成,當時熱血青年是希望參軍報國的,它就相對明亮一點。“這兩種色調也顯示了兩個人的性格不同:沈放更張揚,沈林更抑鬱。”

《局中人》播出至今,包括演員人選在內口碑爭議不小。當記者問起劉譽是否有留意到這些時,他直言對這些自己關注度不高。“我覺得作品寫完了,評判是自由,有質疑有聲音是必須接受的事情。”但同時,他想說的是目前大家看了的不到一半,“有些劇情的前因後果的設定你得看完了才能明白。”他特別提到,如果大家覺得故事有瑕疵,人物的表演有瑕疵的話,“有很多答案是在我的小說裏的,我覺得大家可以去看看小說補充一下。”

在劉譽看來,有質疑是好事,但他也希望“喜歡的或是有看法的朋友們,耐心把劇看完,重新審視,可能心裏會得到最多的滿足。我覺得作爲影視劇的創作者,讓最多的觀衆得到審美欣賞的效果,這纔是創作者的追求。”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