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成流量是机器人流量?“虚假繁荣”的直播带货母婴店还要做吗?

来源:中童观察

文 | 中童传媒记者 拾伍

“直播的水分很大,销售额和实际销售的差距是普遍在存在的,头部主播的差距会小一点在10倍左右,而腰尾部的差距可能连1000倍都不止,大部分的假数据是骗品牌坑位费。”某营养品品牌执行董事说。

公域流量的直播现状真的如此的不堪吗?

“在整个互联网的流量里面,有7成的流量是机器人流量。”近日,腾云天下创始人崔晓波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说。

这意味着什么?就拿当下最火爆的直播来说,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用户数、观看人数、粉丝量、GMV(成交总额)都要乘以0.3才有可能是真实的数据。

公域流量下的“泡沫经济”

根据36氪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企业直播研究报告》中显示,从2017年-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到了269.82%的增长。一个产业的迅速崛起,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说到直播带货,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李佳琦和薇娅,他们作为公域流量平台的头部主播,动辄上亿的成交额吸引了大量品牌商寻求合作。

博发智链品牌管理机构创始人雷公腾表示:“直播数据造假是这个产业里面成熟的宰客链条,有无数的灰色产业参与其中。包括成熟的售卡公司、群控机器、二手手机,第三方的刷量平台以及个大社交电商平台、二手交易平台一起完成了直播的狂欢。大多数母婴行业专注于线下渠道的品牌在直播的舞池里狂欢之后,明天的生活依然照旧。”

为什么这么说?

直播电商的属性也不仅仅是带货,同时也作为一个工具。直播带货更多的是发挥品牌宣广的功能,从公关角度推动销售。特别是一线品牌是有能力跟进每一次营销的浪潮,那非一线品牌呢?还是不要考虑了!

失败的直播有多惨

最具典型的案例是董明珠的“带货女王”养成记,选择与抖音平台合作的首场直播,第一张成绩单以20万的交易额惨淡结束,就连她自己都说“这是一场失败的直播”。

同样是在公域流量平台做直播,董明珠的成交额明显过于真实。

吸取首场直播的教训,董明珠从第二场直播开始调整策略。在刚刚过去的618年中大促中,以64亿的销售额震惊了所有人。当然,这次直播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启动了线下所有代理商,让3万家门店中的每一位导购去邀约客户,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二维码,来明确各自的用户和业绩专属。而董明珠用直播销售,帮助每一位导购完成用户转化、下单。

不难发现,董明珠的直播策略是从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的转变。

母婴店该不该做直播?

关注直播销量的同时,我们时常会忽略直播的成本。

这两天的业内流传的一个八卦,由自媒体WeMedia和凤凰网娱乐联合发的《直播电商主播GMV5月月榜TOP50》中显示薇娅、李佳琦5月份直播成交额分别为22亿、19.03亿,但是实际总销量为2216.1万、1986.65万,被放大了100倍。虽然此消息有待考证,但是公域流量平台直播充满骗局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的母婴店老板也不要被这些数据吓到,母婴店做直播的成本本身就很低,自己的主播、布置一个直播间就可以开播,而且不需要坑位费。

并且母婴店直播所圈的人群是本来已经在线下门店进行消费过的人群,把门店的流量转移到线上,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私域流量吗。

直播和门店的差别虽然价格一样,但是厂家会给相应的支持。并且宝妈们也热衷于直播这样的新营销形式,觉得比较有意思。粉丝的商圈实则就在门店附近,没有距离限制,上门提货还能够产生关联销售。

老板们何乐而不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