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喫對中國人究竟有多重要,看綜藝市場就知道:

《拜託了冰箱6》裏,少班主郭麒麟的外賣訂單令人咋舌;《未知的餐桌》中嶽雲鵬與沙溢組成“蹭飯糰”奔赴東北,敲開一戶戶普通人家的門,邊蹭飯邊聊天;《我是唱作人2》的衍生綜藝《開飯啦唱作人》做出了圍爐夜話的感覺,沒別的就是下飯。

除了線上幾檔“喫飯綜藝”,經營類綜藝《中餐廳4》日前爆出路透照,趙麗穎加入MC行列,與黃曉明、張亮一同現身菜市場買菜。

喫,在國產綜藝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即使不是主打美食,“喫”也常常會成爲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大體看,市面上的喫飯綜藝又可分爲“飯局”與“飯桌”兩大類,不同的表現形式背後承載的是人們不同的情感需求。

飯桌綜藝,竈披間裏話家常

愛奇藝製作並正在播出的《未知的餐桌》,去年底東方衛視出品的《親愛的,來喫飯》,包括前幾年播出的《回家喫飯》,臺灣的《型男大主廚》等,都可以歸結爲飯桌綜藝。

飯桌綜藝多是聚焦於從做飯到喫飯的過程。早期如《回家喫飯》、《型男大主廚》等節目,直播間便是廚房,明星嘉賓在直播間展示廚藝,邊做邊喫。

這幾年流行的“蹭飯”類綜藝,則將鏡頭從直播間改造的廚房轉移到了真正的素人家庭廚房中。但節目內核的變化不大,仍然是在喫中分享生活。

上海人將廚房稱爲竈披間,形容其逼仄狹小。把竈披間作爲主舞臺的飯桌綜藝,做飯的過程雖是節目的重點,卻不是觀衆的看點。看點是嘉賓在做飯閒聊的過程中,無意間透露的故事。

譬如臺灣綜藝《型男大主廚》,誕生之初本是一檔美食教學節目,節目中的主咖也多以臺灣知名廚師爲主,如曾給臺灣多名政要擔任御廚的阿基師。除廚師外,節目也會邀請臺灣演職人員作爲嘉賓,與大廚一起完成菜餚。

節目中的廚師教學小貼士雖然不少,但對於觀衆而言,比起美食教學,更好看的是明星嘉賓在烹飪過程中與主廚的互動。做飯的過程容易令人變得鬆弛,甚至有些在臺灣公認“難搞”、令記者頭疼的藝人,在這檔節目也會放下心防,邊做飯邊吐露一些不爲人知的心聲。

另外,“飯桌”這個詞,往往與“家”“溫情”“真實”等字眼掛鉤。這類綜藝所滿足的,是人們對於親情、溫暖的情感嚮往。

無論是過去以明星爲單一主角的飯桌綜藝,還是現正流行加入了素人家庭的蹭飯節目,節目中的問題設置普遍溫和,爲的便是營造這種溫情脈脈的氣氛。

不過,從兩檔蹭飯綜藝《未知的餐桌》和《親愛的,來喫飯》在豆瓣評分冰火兩重天的境遇來看,雖然飯桌綜藝總體主打走心、溫情,但在嘉賓選擇方面比起純明星主導節目還要更復雜一些。

過去的飯桌綜藝還帶有些美食烹飪教學性質,但蹭飯綜藝中,教學屬性幾乎蕩然無存,這就更考驗蹭飯明星嘉賓的控場能力。

明星自己在直播間做飯,大體只要講述的經歷故事足夠真誠,就足以打動觀衆。比如《回家喫飯》中,演員侯勇邊給豬肉拆骨邊講自己早年在肉聯廠工作的往事,簡直是硬糖君百看不厭的寶藏片段。

但蹭飯綜藝有了素人這個巨大的不可控元素,意味着明星不僅要會講自己的故事,還要能引導素人講述他們的故事。

在這一點上,《未知的餐桌》選擇了岳雲鵬與沙溢作爲“蹭飯糰”代表,確實比賈乃亮、王祖藍組合的大衆認知度要高。素人嘉賓也更願意對小嶽嶽、沙溢敞開心扉。

飯局綜藝,觥籌背後藏心機

與主打溫情向的飯桌綜藝不同,《開飯啦唱作人》可以視爲飯局綜藝。飯局,也就是硬糖君和大量社畜、社恐們最犯怵的場合。

這類綜藝中,往往存在一個“主控者”,角色類似於訪談節目的主持人,其餘參與飯局的明星,則都是被採訪者。雖然節目中沒有明確體現,但飯局綜藝的總體架構更像是一場邊喫邊聊的訪談,只是通過飯局的形式,使它看起來沒那麼正式。

飯局意味着什麼?觥籌交錯的背後,總有些考驗臨場反應的社交大題,讓你三天後還在糾結自己當時是不是說錯話了。領導夾菜這桌你是該轉還是不該轉;領導舉杯,是該一口悶以示誠意,還是喝一口意思意思。飯局綜藝的看點,就在於主控者與參與飯局的明星之間,談笑風生背後的相互博弈。

但《開飯啦唱作人》畢竟是衍生綜藝,雖然遵循着飯局綜藝的模式,但問題設置並不算辛辣,整體氣氛還算友好。

此前還有一檔名爲《飯局的誘惑》的節目,模式與飯局綜藝差不多,也是想通過“喫飯”場景,套出明星更多祕辛。但無奈加入了不少畫蛇添足的環節,什麼測謊懲罰啦,狼人殺啦,經常偏離主題,一期下來沒講多少有用信息。

飯局綜藝中,真正集大成者值得好好品味的,當屬TVB前高層陳志雲主持的《志雲飯局》。這檔節目場景相當單一,每期選取香港一家高級餐廳,由陳志雲與明星一起喫一頓飯。

阿嬌在這檔節目上談過自己與陳冠希之間的往事,袁詠儀在與陳志雲喫飯過程中承認自己當過小三,佘詩曼在陳志雲的追問下承認自己與陳浩民有過一段情。基本上,上這檔節目的明星名人,不吐出點真料來,壓根不可能從飯桌上離開。

當然,這與陳志雲時任TVB高層有一定關係。但他在這檔綜藝中,對於節奏的安排把控,採訪問題的環環緊扣及步步逼近,還有始終氣定神閒一臉笑容的主持風格,纔是這檔飯局綜藝能夠挖出這麼多猛料的關鍵。

從陳志雲的問題設置中不難發現,在被採訪對象落座,兩人剛開始喫的時候,他問的往往是對方的入行經歷、近期情況這些無關癢痛的內容。

人在專注於一件事的同時,往往會下意識地放鬆戒備。陳志雲在問出猛料之前,會先鋪墊幾個相關選擇問題的細節。而他選擇的時機通常是主菜或採訪對象鍾愛的菜餚登場的時候。人在放鬆戒備的情況下,很難短時間內編造出一套合情合理的細節。於是便一步步踏入志雲大佬的採訪圈套,最終只能實話實話。

可惜的是,如今的飯局綜藝,既沒有多少人擁有彼時陳志雲的江湖地位,也沒有幾個人擁有他那樣的採訪技巧與節奏把控能力。就連陳志雲本人,在身陷囹圄又重獲自由後也表示,如果能夠重來一次,自己不會再做《志雲飯局》。

喫,是綜藝的潤滑劑

除了以上兩類專門的“喫飯綜藝”,“喫”已經成爲了市面上大多數綜藝的標配元素,甚至經常能夠引起外界熱議。這不,前幾天鞠婧禕在獨居綜藝中喫飯的表現,又被拉出來“公開處刑”,羣衆吐槽其喫相與私下在餐廳和工作人員聚餐時完全不一樣。

“喫”變得越發重要,當然與我天朝人民本身愛喫、美食又數不勝數分不開。即使節目本身看點匱乏,或者嘉賓慢熱一時間無法進入情緒,但有了“喫”,哪怕是抱着看美食的心態,還是會有不少人願意繼續。當初看《潮流合夥人》,收了工的吳亦凡和潘瑋柏去喫什麼,簡直是硬糖君最期待的環節。

更重要的是,國人的社交行爲一大半是建立在“喫”上的。因此通過“喫”元素去推動節目進程和人物展開,會顯得更加自然。

由於“喫”是每人每天都要經歷的日常,也更容易激發起觀衆的情感共鳴。譬如去年硬糖君曾寫過的那一波減肥綜藝,節目中不惜用大篇幅來刻畫嘉賓們對於喫的渴望,以及減肥途中各色食物的誘惑。

雖說對於減肥主旨,這些內容有些“畫蛇添足”。但仔細想想,如果從頭到尾都是明星如何在魔鬼教練調教下一天幾百個深蹲,似乎也沒多大看頭。用大篇幅來表現“喫”,更能喚起觀衆關於減肥血淚的共鳴。

“喫”除了能留住觀衆,也能激活嘉賓。最近幾檔選秀節目,尤其是《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每期都會出現這麼5-10分鐘的喫飯環節。對於觀衆而言,“喫”的環節豐富了姐姐的形象,原來她們也不是隻喫露水的自律女明星,而是和普通人一樣經受不住美食的誘惑。

另一方面,30個女明星湊在一起,除了一起喫飯好像也沒有其他能讓她們迅速熟絡,且不會在此過程中發生衝突的好辦法。不止是“姐姐們”,各類選秀綜藝中,“喫”的元素也變得越來越多,選手們許多有着“煙火氣”的形象,都源自於飯桌上的表現。

當然,往更長遠看,綜藝中的“喫”元素,背後又都隱藏着帶貨商機。比起硬邦邦地朗讀廣告語,不如嘉賓在節目中甩開腮幫子一通猛喫來得有說服力。

但“喫”也不是綜藝中的萬能鑰匙,與原有內容銜接不當也容易翻車。這就不得不說《穿越吧廚房》、《姐姐好餓》這兩檔節目,表面上是“喫”,實則有不少成人向內容。《穿越吧廚房》中,常常要通過做遊戲選擇食材,什麼男女用胯夾着西瓜之類的,實在“污”得過於流於表面,連美食都沒法把場子救回來。

另外,由於《拜託了冰箱》的先行軍效應,從2015年後出現了一大批主打“美食脫口秀”的節目,但其中大多數都已經逐漸消失,唯有“拜冰”一騎絕塵,播出了6季還後勁十足。這也證明了“喫”這個元素對綜藝而言,是柄雙刃劍。

作爲農業大國,“喫”對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幾乎所有喜怒哀樂都與“喫”息息相關。“喫飯”綜藝,也在不斷產生新的形式與變種。預測不敢說,硬糖君就從個人需求出發隨便嘮嘮:

既然有戀愛觀察這種帶有教學性質的綜藝出現,能不能也搞個飯局觀察呢?職場層級飯局、陌生人社交飯局、乃至家庭聚會飯局、相親初見飯局,究竟該如何說話、如何敬酒、如何表現又如何隱藏自己,硬糖君可太需要一套攻略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