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两年,女性独居频繁被提及,她们有的人辞掉高薪工作,跑到乡下爆改老房,享受一个人的田园牧歌。 还有的人根本不害怕什么孤独终老,哪怕房子再小,也能过着“不操心、特年轻”的生活。(来源:装个好房子)

今天的屋主就是这样一位姑娘,她曾经是北漂一族,后来在北京城有了自己的房子。尽管只有48㎡,但也把这里变成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避难所。 房子原户型起居室空间狭长,卧室空间较大。同时交通面积占比较大,手间、厨房的面积也不足,且没有充足合理的收纳空间。

经过格局改造后,利用东侧充足的采光面,布置使用率最高的空间,也形成了厨房-多功能餐厅-客厅的公共空间序列。 缩小卧室面积形成独立衣帽间,并借此打造环线。 用玻璃推拉门分隔卧室和客厅,方便两边空间能相互借用,分隔了原先厨卫之间的储藏室,扩大厨卫面积。

利用左侧开门的后门区域,做通高的整体壁橱,主要用来收纳清洁工具,以及不常用的工具。百叶门扇和定制的黄铜拉手,也为简单朴素的家增添了一些细节。

进门右手边是鞋柜和换鞋凳,台面用来放置一些出门携带的小物件。透过布帘可以进出衣帽间,在需要更换、挑选衣物外出的时候,显得格外方便。

书架分上下两个部分,最底层柜门配有定制的黄铜拉手,上方为四层的隔板架子,书架的布置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在相对保持不变的空间里,书架的灵活变动能够带来新鲜感。

这个家的进深较大,从玄关到客厅需要经过一个小走廊,但走廊并不是被浪费的空间。因为屋主是个文字工作者,所以在走廊一侧设计了固定书柜,形成了一个走廊上的小书房。另一侧是屋主早先提出需要保留的矮柜,吊顶在书柜区压低,玄关处保持原始天花板高度,营造出一定的层次感。

书架的对面,也是走廊的另一侧,尤加利的瓶子被放在卫生间门侧的矮柜上,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回看走廊和玄关,左高右低,左高保证垂直空间的利用,右低使得空间开阔不闭塞。玄关墙面的涂料选择饱和较低的粉色,也更符合屋主温和的性子。

客厅和卧室紧密结合,通过玻璃门分开。根据屋主的生活习惯,阅读区安排在采光最好的东侧窗边,父母来小住的时候沙发也能够展开当床。

百叶帘让空间的光线变得朦胧,背靠百叶帘的单人沙发,结合小茶几,组成一个可以安静蜷缩的空间。

九点的阳光洒进房间,地板也显得暖洋洋,藤编的花盆更适合这个柔软的窗边区域。

茶几上盛开的芍药

卧室的玻璃推拉门可以完全闭合,玻璃的反射让空间更加明亮。

餐厨、客厅都属于公共区域,在东侧形成联动,餐厅在屋主的平常使用中,更多的被用作写字台,但身后也有足够的空间把桌子横向摆放,可满足多人用 餐。 这个推拉门门套就是整个用薄金属板收一圈 盖在瓷砖的端头 但如果喷漆后现场没保护好 也会出现重新上色后有色差的问题

黑胡桃桌子兼顾工作和用餐的需求

在阳光下,发出巧克力的光泽

黑白灰是厨房的主色调,面积最大的墙面、地面和橱柜,都以深色为主。白色的操作台面是屋主最喜欢的,黑色最重,适合零散的出现,于是它变成了水壶、龙头和铁架。

将原靠窗的橱柜,改成放置洗衣机的区域,水槽改为单槽,窗台之下烘洗一体机被安置在这里,最大化的利用台面下方空间。 烘洗一体机,解决了小户型缺少晾晒空间的问题,小件衣物都可以用它搞定。

得到扩充后的卫生间,在面积上已经足够屋主使用,为了解决卫生间是“暗卫”的问题。在设计时将一个条形天窗,开在厨卫之间的隔墙上,引入了少量但必要的自然光线。 整个卫生间以灰色瓷砖打底 其他的设备家具都是白色

将原来的洗手台+淋浴区,完全腾给浴室,用浴帘相隔保证干湿分离,马桶上方的墙面也安装了小隔板,合理利用上方空间收纳储物。

洗手间的台面、柜子、龙头,也是以白色为主,在深色瓷砖墙面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干净。

打破“卧室一定需要外窗”的思维,将卧室放在整个户型中心,以玻璃推拉门做隔断,将卧室和客厅分隔开来。这样既增加卧室的层次,又能扩大客厅的视觉面积。

自然光的柔软和温暖,终不是人工光源可以替代的,所以卧室和衣帽间隔墙顶部做了高窗,为衣帽间带来了光线。

衣帽间的门也与墙同色,尽量让它自然隐身。

紧凑的卧室,床靠墙,这既是小户型空间的取舍,也是适合屋主切身需要的布置,贴墙睡觉和相对较小的卧室,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

屋主并不常看电视,放在卧室是为了满足父母小住的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