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韓宋輝 ○編輯 陳羽

記者近期從業內獲悉,今年以來,有近七成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還有多家險企最新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爲了儘快從疫情的衝擊中緩過勁來,給下半年展業補足“燃料”,保險公司正在探索多種資本補充途徑,一方面積極協調股東推進增資計劃,一方面發行資本補充債券“補血”。

業內人士分析稱,根據監管要求,當險企的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時,監管部門往往會對險企採取一定的監管舉措,甚至會影響其開展新業務。因此,一旦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就意味着險企要加速資本補充進程,並通過控制業務規模、改善產品結構、優化資產配置等舉措來改善風險水平。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近期披露的《長安責任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主體與相關債項2020年度跟蹤評級報告》顯示,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長安保險資本實力大幅增強,償付能力充足水平顯著提升,流動性水平明顯改善,監管措施已被解除,保險業務拓展壓力得到緩解。

無獨有偶,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共有14家保險公司通過增加註冊資本緩解償付能力壓力。其中,7家保險公司合計逾52億元的增資計劃已獲得監管批准,另外7家保險公司也披露了合計27.94億元的增資計劃,有待監管部門批准後生效。

除了向股東求助外,還有些保險公司選擇了自行發債解決問題。由於靈活性高、期限長,清償順序列於保單責任和其他普通負債之後的資本補充債券,近期漸漸成爲保險公司青睞的“補血”渠道。

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1家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上市發債主體包括平安人壽、新華保險和人保財險,發債額度分別達200億元、200億元和80億元,發債利率在3.3%至3.59%之間。

業內人士分析,對於上市險企而言,通過發債補充資本金,不僅可以補充公司償付能力,防範階段性資本不足,提高抗風險能力,還可以改善公司資產負債結構,提升公司的市場影響力。

同樣利用資本補充債券“補血”的還有光大永明人壽、中華人壽、中郵人壽、民生人壽、珠江人壽、農銀人壽和長城人壽等非上市險企。相較之下,非上市險企的發債規模小得多,中郵人壽最高爲60億元,珠江人壽最低爲3.5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發債規模一般跟保險公司的業務規模及未來一段時間的業務發展規劃掛鉤,這些保險公司業務規模亦小得多,未來幾億元至幾十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券,足以支撐公司接下來一段時間的業務發展。

記者統計發現,相較於上市險企,這些非上市險企的發債成本相對要高一些。即便是最低的農銀人壽,發債利率也要達到3.6%,超過上市發債主體3.59%的最高值;發債成本最高的珠江人壽,發債利率則高達6.25%。

業內人士表示,相較之下,非上市險企的業務規模、主體信用評級等都要低一些,因此,發債利率會相對高一些。不過。當前流動性充裕,市場利率整體下行,資本補充債的發行利率呈走低態勢,正是險企發債“補血”的好時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