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禽市場將被取消!快遞企業能否抓住全新機會?

近日,一則“全國逐步取消活禽市場交易”的消息衝上了熱搜榜——7月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市場稽查專員陳諝表示,要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禁止食用野生動物,限制活禽交易和宰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廣活禽集中宰殺,逐步取消活禽市場交易。

這意味着將來市場上不再允許宰殺家禽,要在有資質的地方集中宰殺後才能進入市場。事實上,隨着家禽交易方式和流通方式的改變,以及消費者觀念的改變,冰鮮禽類 “觸電”也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

生鮮電商,冷鏈物流,你準備好了嗎?

集中屠宰,冰鮮上市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覺得“現殺現賣”的新鮮家禽,不僅口感好而且更有營養,但一次次公共衛生事件的背後,如禽流感、非典以及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活禽市場似乎都難脫干係。而近來北京疫情的波動,更是再次將農產品批發市場推到了風口浪尖。

“活禽交易和現場宰殺容易傳播病菌,屠宰環境也很難保持衛生。爲避免病菌滋生,集中屠宰再採用相應的冷鮮或者冷凍處理,更容易保障食物的安全和品質。”相關專家指出。事實上,冰鮮禽經過了排酸的過程,肉質會變得更加鮮嫩可口。“現殺主要是一種傳統,而集中屠宰冷鮮保存的,在風味、口感和外觀上都更有保障。”

記者梳理相關政策發現,疫情暴發後全國多地關閉了活禽經營市場,“集中屠宰、冰鮮上市”的步伐正在加快。比如,3月安徽馬鞍山全面關閉各類活禽交易市場,4月福建提出廈門、福州要全面推行禽產品冰鮮上市,逐步取消活禽交易……再加上“全國逐步取消活禽市場交易”這一消息,顯然,活禽“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逐步轉變家禽交易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費方式,勢在必行。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企業也將目光轉向了網絡銷售。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間,清遠雞“觸電”的收穫就不小。“以往商超、酒樓客戶佔八成,個人消費者只佔兩成;現在與阿里巴巴合作,個人消費佔到了八成。”清遠清農電商有限公司禽業部總經理張志煥驚喜地發現,把雞送到聚划算後,首次“觸電”效果不錯,客戶復購率達六成。

與傳統方式相比,電商銷售最大的優勢在於無縫對接,一方面,產地直供,全程冷鏈,最大程度上解決了冷鏈配送“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另一方面,電商平臺可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互式的溝通,供應商可以直接聽取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並根據這些反饋進行調整和改進。

科技、安全,一個都不能少

疫情之下,原本需要通過市場培育的消費習慣瞬間被激活,各生鮮電商平臺業務量呈爆發式增長。而冷鏈物流作爲生鮮產品的“生命線”,爲其保溫保鮮、運輸及配送全程“保駕護航”。接下來,如何協同生鮮電商加強供應鏈,共同創建更加完善的冷鏈物流系統成爲各方關注的焦點。而這在禽類“觸電”上也同樣適用。

“需求側井噴的同時,也暴露出了整個行業供給側能力被挑戰的問題。”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說,每日優鮮得到的一個啓示是必須強化供給側的核心能力。對於生鮮零售行業的競爭,王珺認爲,真正拉開差距的是背後的供應鏈能力和精細化運營能力,而兩者本質上考驗的是企業的組織力和數字化能力。對此,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也持同樣觀點。

在他看來,生鮮電商競爭力可以說是冰山模型,海平面上看到的是規模,海平面下看到的是供應鏈能力,供應鏈不足,其他都會垮掉。的確,生鮮電商並非單純的流量生意,背後離不開復雜的供應鏈生態體系。生鮮電商對整個供應鏈的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都有較高的要求,而這裏還涉及三個比較重要的場景,農產品採購、冷鏈物流運輸和“最後一公里”配送,每個場景都需完美地把控,否則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

需要明確的是,食品安全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不論生鮮電商還是冷鏈物流,都要更多關注產品怎樣能夠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如何確保食品安全?沃爾瑪中國大賣場營運中心副總裁賀司銘先生對未來的食品安全創新發展作出了判斷:“未來幾年,食品安全創新將在兩個方面得到發展。一是產品可追溯性,從源頭進行全供應鏈的追溯。二是食品包裝,不斷探索創新和可持續的包裝解決方案。”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建議,在生鮮供應鏈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追蹤用戶行爲、精準預測市場需求、把控生鮮產品質量,以及通過向生產端延伸,以縮短供應鏈條、降低運營成本是提高供應鏈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有專家表示,生鮮冷鏈行業後期更需要科技推動,進行全程可追溯、可視化,更高的資源調度利用水平,建立更高效的應急響應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