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動員】1944年春夏之際,美國合衆社、倫敦泰晤士報記者的哈里森·福爾曼突破重重阻攔來到革命聖地延安。福爾曼在延安和華北根據地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實地調查,他將所見所感寫成《來自紅色中國的報道》(又譯爲《北行漫記》)一書。福爾曼在書中如此報道了陝甘寧邊區及艱苦卓絕、英勇抗日的八路軍真實情況。

【向伏擊點行軍】這是一組反映八路軍進行伏擊戰全過程的老照,從中可以看到八路軍的真實面貌、武器裝備情況、伏擊戰戰術特點等。最重要的是,八路軍的這場伏擊戰得到了民兵、老百姓的廣泛支持,最終獲得了一場大勝。

【民兵參戰】這張老照片中,民兵們扛着的是榆木大炮。榆木大炮製作起來比較簡單,把一節榆木的中間掏空放入一根炮管,有時會用用鐵絲將榆木箍緊,然後在榆木下端鑽上安裝導火索的孔。一個榆木大炮可能威力不大,但是幾十上百在一起使用,那將產生排山倒海的汽水,令敵人聞風喪膽。

【山坡上的伏擊點】伏擊戰是抗戰期間八路軍廣泛實行的戰術,比如平型關大捷就是一場伏擊戰。兵書《孫子·勢篇》記載:“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北宋時期的《百戰奇法》也記載:“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

【莊稼地】伏擊戰一般分爲待伏與誘伏兩種。待伏,是在偵察到敵人出動的兵力、時間和必經之路後,預先設下埋伏,待機殲敵;誘伏,是以主要兵力在有利地形上設伏,然後用少數部隊誘敵上鉤,等敵人進入伏擊圈後給予沉重打擊。伏擊戰要求指戰員準確把握敵情,參戰軍隊嚴格保密。

【指戰員們】值得注意的是,伏擊戰的對象以敵人小股兵力、後勤輜重部隊、敗退部隊等,講究以最快速度結束戰鬥,並在敵人增援部隊來到時,打掃完戰場。如果參戰兵力充裕,可以把伏擊戰變成一場“圍點打援”的戰役,以求取得最大的戰果。

【發起最後的衝鋒】伏擊戰到最後時刻,指戰員往往會一鼓作氣拿下,他會命令司號員吹起衝鋒號,這時參戰士兵全部發起衝鋒。敵人往往會被這樣的氣勢所嚇到。同時,伏擊戰往往都是居高臨下,這對敵人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

【老百姓慰問八路軍】這張老照片令人感動,參加伏擊戰的戰士回到駐地後,當地老百姓排隊送慰問品,軍民魚水情展現地淋漓盡致。福爾曼對八路軍的評價非常之高,他在日記中多次描述了老百姓對八路軍的擁護,比如參加民兵支持八路軍、給八路軍站崗放哨等。

【繳獲了大量戰利品】“220萬民兵是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抗日的中堅力量。他們是八路軍武裝起來的人民。在我看來,關於人民內心怎麼看待八路軍的問題,民兵作出了最概括的回答,因爲武裝起來的人民不可能會長期容忍一個不受歡迎的政府和一支強加的軍隊。這是舉世公理。”這是福爾曼對八路軍的評價,可見八路軍確實是一支人民部隊。

【展示戰利品】前面提到,八路軍參加伏擊戰時,民兵也參與其中。除了直接參戰外,埋設自制地雷也是民兵的重要工作之一。據參與民兵的回憶,“手上緊緊拽住拉線,可千萬不敢大意,一會手心就滲出汗來。隊伍過來了,老百姓,讓他們過去,僞軍來了,還是不拉,他們雖然是幫日本人害中國人,但還是我們中國人,大多數人都這樣認爲。直到最後日本鬼子的隊伍過來了,我們才拉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