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壮志凌云几分愁,功成名就几人留。纵然豪情万丈、纵然满腹经纶,可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文人失意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共性。人们听过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肆意洒脱的浪漫,却看不到他"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失意时的呐喊。听过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亲射虎,看孙郎。"的豪言壮志,却不懂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黯然神伤。从李白到苏轼,看似是从盛唐到宋朝几百年的时间,看似是文坛两大文豪之间的文学变化,其实更多的是文人颠沛流离,失意失落的一种命运轮回。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古代文人对于自我的一个广泛认知,是古代文人的一个共同窘境,正是由于这样的认知使得古人将自己仕途的失意与人生的壮志,化为诗歌中的千言万语,化为诗句中以自己侠肝义胆诉衷情的英雄人和。文人成为了侠客最热衷的追随者,这才有了贾岛"十年磨一剑,霜锋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中对于自己武功卓绝,要铲除世间奸邪,以一己之力还一个朗朗乾坤的幻想。文人与侠客成为了难以寻觅的知音。"弃文从武",古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嘲讽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书生无用成为了古代文人的自嘲。中原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尚武的时代,比如强秦,秦人尚武,以黑色为尊,使得秦军在战国战场上的厮杀格外出色,秦国在六国脱颖而出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基础保证。元朝的崛起,蒙古部落以武为尊,所以才能在马背上驰骋天下。然而再强大的武力,再出色的士兵,终究还是要归于和平,这时候文人治国,武将安邦便是常态。

图一,尚武的秦军图片

加上知识分子入仕在儒学思想的推动下,掀起了文人做官前仆后继的浪潮。可以说古代出名的文人墨客与官场之间都有着不解的渊源。做为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文人在国家有难时,却只能通自己笔下的文字来做为武器。并非是贬低文人之意,以武器为笔,同样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为国家,为民族发出呐喊,为同胞重塑精神的脊梁。不过从另一种层面来说,古代文人在面对国难时,喜欢发出弃笔从文的呐喊,但是能够做到的却寥寥无几。苏轼也发出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语,流传至今,但苏轼一生也未亲临过战场。

图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对于自己的想象

提及"弃文从武"发出过这样感慨最多的时代或许就是宋朝,毕竟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上的巨人,军事上的矮子,宋朝所受的屈辱,使得文人集团对于"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显得更为刻骨铭心。多少文人在诗中流露出自己想要杀敌报国,为国赴难的豪情,然而文人毕竟是文人。"弃笔从文"不过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自嘲罢了,是一种对于自己不能报效国家的一种失望与悲哀。文人的责任感,使得文人陷入自我消极的窘境

文人之所以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古代知识分子对于自我责任感的看重所造就的。古代多少莘莘学子终其一生都在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九字理想而奋斗。理想固然伟大,但随之而来的确实无穷尽的压力,这也使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中,自我消极比洒脱自然多得多。

图三,古代文人的最高追求

在起战事时,冲锋陷阵的虽然是身着铠甲的战士,但文人的心同他们一起在沙场上浴血凤厮杀,然而心终归是心,无法为国家征战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就像一把刀子,不断刺痛着文人的内心。这也是为何在战争失利后,杜甫发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代最为伤感的声音。我想杜甫如果能够预见,国破家亡的后果,最初的他宁可选择做一名战场拼杀的士卒,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有这种满腔热血无处挥洒的无奈。而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自然使得古代文人有了自我无用的感知。

图四,国破家亡,黯然神伤的杜甫

在和平年代同样是如此,封建帝王时代,文人为官追求"淡泊名利清风拂袖身自正,曲直分明正气在胸威自生。"的目标,然而现实总是将他们狠狠的扇醒,这才有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而去的故事。官场的腐朽与黑暗远比战乱给诗人带来的冲击大,这也是为何古代文人的一生中总与贬谪,流放两个词语不期而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乌台诗案使得苏轼接连被贬,功高震主使得唐朝几代名相死于非命。

图五,文人对于自己侠义生活中自由自在的幻想

文人做武将的事、统筹治理的国家这本来就不合理。文人本是一个道德形象,传统的社会心理对这种道德寄予了过多的希望和要求,这使得文人的自我认知中,自己应该具备超群的能力,能过包揽所有的事情,带领帝国迈向更为辉煌的台阶。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文人一旦有做不到的地方,失落与猜疑便接踵而至,这是古代文人的一个共同底色,是文古代文人集团难以脱离的窘境。"以武明志",古代文人以武侠进行的自我派遣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想从这里自然可以看出为何在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中,都有着一个锄强扶弱,武功高强的武侠梦。社会把文人当作了侠客,而且是为整个社会抱打不平的侠客。百姓对于文人团体的期许,皇帝对于文人的要求,使得文人使命如此重大,几千年来被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文人团体需要一种自我消遣,而武侠的世界中,唯有侠者能背负这种期许与要求,所以文人和侠客看似毫不相关的两类人,却在某些羁绊下碰到了一起。

图六,古代侠客漫画图片

文人之用,大多只是"吏之师",高端一点就是帝师。虽然教会帝王知识,丰富帝王见识,然而手无寸铁,无兵无权的职务,在做起事来总遭遇各种阻力的抵抗,最终只能以失败或者放弃告终。俗语说"伴君如伴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些俗语反应出来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对于百官的束缚,其中大多的官员是由文入仕,是文人官员的典型代表。

图七,古代儒将辛弃疾

"空有相怜意,却无相怜计"的古代文人,在黑暗面前往往只能用笔倾诉,而侠客选择以武打抱不平。从这一共同目的来看,文人也是侠客,而且是更高层次上的精神侠客。虽然始终不能根除社会黑暗的根源,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文人侠客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一直延续与创新。文人不能彻底打破自己身份的束缚,酣畅淋漓的与黑暗博弈,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侠客来挽救。这使得侠客成为了文人自我派遣的一种方式。大侠者必然具备文人素养,"儒侠",文人与侠客的结合

真正的文人和侠客,都是现实的批判者和矫正者,即为文人,又是侠客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千年的诉求。墨家的"兼爱"与"非攻"成为了侠客与文人接轨的开端,而后来儒学吸收百家所长,成为了中原思想的基石,儒侠观念也深入人心。

图八,儒侠李白与他的《侠客行》

在儒侠的观念与现实的无奈催使下,李白便走上了儒侠的道路,发出"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的声音;陆游年迈之时依旧想像着自己"马作的卢飞快,梦回吹角连营"的戎马生活。到了龚自珍时期,"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已无多"写出了对文人与侠客联系渐行渐远的感慨。不过后来的文人谭嗣同、秋瑾以及南社的许多诗人都倡侠行侠,甚至以"侠"自居,这才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

图九,谭嗣同画像

不过历史总是相似的,历史上"儒侠"终究都是失败的,李白逃脱不了赐金还放,陆游依旧没被启用,谭嗣同终究身首异处。可以说他们的失败都向我们表明,侠客、书生或是侠客兼书生想成大事都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走在社会现实前面的理想力量。结束语

"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无用,古已有之,毕竟文人与侠客的结合使得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走向了理想社会的前端。这种现状既给予了他们无限的魅力,同时也注定了他们的失败,这也是为何文人自嘲的结果是文人与侠客越走越近。既是自嘲,也是对于自己更好的期盼。

文人与侠客,看似文武殊途,实是一对鸳侣;左手执如椽之笔,右手擎倚天长剑,似乎是很多人的梦想。但事实上,想要在封建时代中"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匡扶社稷,拯救苍生"终究都是一场空。文人与侠客"可神遇而不可目视","可共存却无法成事"。

参考资料:

1,《全唐诗》

2,《中国古代历史观》

3,《文人与剑客》

4,《古代文人的侠义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