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祖上还没阔过呢?

只是,在文物的“阔”上,中国之“阔”即便是“外来”也和多数列强国家掠夺无关,而是“奉请”、“交易”等正道来的。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就是大中国!而接下来,我将讲到的这个外来的顶级文物,就正是“奉请”而来,而这奉请之路之艰辛、漫长,曾让整个印度都为之震颤。

这件文物,名叫贝叶经。

在讲贝叶经之前,先对贝叶经有个初步的了解。

所谓贝叶经,就是写在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佛本行集经》记载:

“时彼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往诣佛所。”

相传,释迦摩尼讲法45年后圆寂,他的500个弟子(又称500罗汉)为了弘扬佛法,将释迦摩尼生前所讲之话,记录在500万片多罗树叶上,是为贝叶经。之后,弟子的弟子又将这些贝叶经抄写了八万四千份,分别保存在各处山洞,成了八万四千法门。

可见,贝叶经真真是佛陀真言之源本。

佛家有三宝,分别是佛、法、僧。佛与僧太过宏大,唯有“法”能看得见、摸得着,“法”从何而来呢?就是这些贝叶经。

仅以宗教的角度来看,贝叶经的价值也不可估量。

而历史的角度,贝叶经同样是无价之宝。

由于古印度人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他们的文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记录各种神话、经文等等,而记录的主要载体,就是贝叶经。但是,因为贝叶经是植物的叶子,保存不当就会腐朽。

故,释迦摩尼的弟子制作了那么多份贝叶经,流传至今的却少之又少。

恰因为贝叶经这种文字载体不易保存,印度学者在研究古印度历史的时候,只能通过这些七零八落的文字信息。加上印度文化断层,梵文在印度几乎失传,印度学者想要研究印度历史,不得不参考中国古代的译本。

因此,在学界有这样一句话:“研究印度历史靠中国。”

靠的啥呢?就是这些写着古印度文字的贝叶经等等。

贝叶经的传入中国与妥善保存,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取经人”玄奘。

玄奘5岁丧母、10岁丧父、13岁剃度出家。出家时,为他剃度的老师父见他年幼,忍不住问他:“你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小小的玄奘坚定地回了八个字:

“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意思是说:我要把国内的佛法发扬光大,将来还要继承如来的佛法,以普度众生。

出家后,玄奘四处游历、但有高僧,他都会亲自造访,与高僧切磋佛法。随着佛法的精深,玄奘日渐发现,佛经上竟然有诸多矛盾之处!这些矛盾让玄奘非常迷惑,于是,玄奘更加坚定了“远绍如来”之心。

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玄奘发愿西行,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当时的大唐,刚刚经历了皇室内部争斗——玄武门之变,大唐的关系与周边国家非常紧张,经常有冲突发生。因此,大唐有禁止出关的禁令,被禁止的人员中,自然也包括一心西行的玄奘。

玄奘并没有被禁令锢足,而是辗转偷渡离开长安,踏上了取经路。

这段取经路有多艰难呢?请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的描述:

“是时四顾茫然 ,人鸟俱绝……无所惧 ,但苦水尽 ,渴不能前 。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 ,口腹乾燃 ,几将殒绝 ,不复能进 ……”

这段描述,正是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没有妖魔鬼怪、没有神佛相助、没有三个徒弟,有的尽是风吹日晒、风餐露宿、无尽孤独…甚至,渺无飞鸟的莫贺延碛,玄奘经历了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几乎被渴死的境地。

这种舍身求法的大无畏精深,真真让人敬佩。

后来,玄奘还经历了高昌王的高官诱惑、美女蛊惑,都被他一一拒绝;行至帕米尔高原,玄奘孤身一人过草地、翻雪山、走戈壁,面对狼虫虎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佛学圣地天竺。

在天竺十余载,玄奘如刚刚出家时那般,四处游历,遍访名师,深习佛法。他还在佛祖悟道的菩提迦耶那菩提树下,参悟佛法。

最终,玄奘在回国之前,参加了佛学最高盛会——曲女城大会,在场有18个国王、4000多名高僧、以及其他教众数千人,大会持续了18天,在场竟然没有一位高僧能够驳斥玄奘的观点。

玄奘“一战成名”,彻底征服了天竺的佛学界。

在经历了诸多考验之后,玄奘被授予“大乘天”、“解脱天”的称号。

这两个称号,只有对佛法有极深领悟的高僧才能拥有,无疑,玄奘对佛法的理解,得到了佛教圣地的高僧的一致认可。

学成之后,玄奘在天竺高僧的恭送下,踏上了回归之路。

历时十七载,重又回到长安时,得到消息的唐太宗李世民竟带着十万百姓去迎接他——

之所以如此隆重地迎接玄奘,一方面,此时的玄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僧,奉迎他有利于维护统治;另一方面,玄奘带来了8尊佛像,657部梵语经文以及佛祖舍利子,这些都是佛家至宝。

这657部梵语经文,就是释迦摩尼弟子所写的贝叶经。

可以说,玄奘从天竺奉请回来的每一页贝叶经、以及经文上的每一个字,都倾注了玄奘的血汗,都是他应得的“报酬”。

回到长安之后,唐太宗李世民设立译经院,供玄奘翻译带回来的经文;唐太宗死后,其子唐高宗李治又在大唐慈恩寺内,仿照印度大觉寺佛塔,修建了大雁塔,专门用来供奉玄奘带回来的这些贝叶经。

时至今日,据说在大雁塔的地宫里,仍然有20余片玄奘从天竺带来的贝叶经。这些贝叶经都是国家一级文物,也都得到了极为妥善的保管。

相比之下,西方列强对中国文物的“奉请”,就没有这么艰难了。

它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肆意毁坏敦煌莫高窟、盗挖邙山古墓群、盗挖黑水城等古称遗址,将洗劫的无数文物全部运到国内,这些文物中不乏国宝级文物。被洗劫的文物之命运,更是凄惨不已。

比如说,晋朝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一直都是皇室内府秘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女史箴图》被英国人抢走,这个不识货的英国人,以25英镑的极低价格,将画卷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后来,自诩通晓各国文物的大英博物馆,将《女史箴图》一分为四,使这件国宝遭受了不可挽回的破坏,真真让人心痛。

大英博物馆切割《女史箴图》时,中国积贫积弱,国人除了抗议,没有任何办法。

每当看到《女史箴图》的遭遇,就会想到那段“落后挨打”的惨痛历史,就会联想到无数国宝流落他国——落后不仅会挨打,还会保不住我们的国宝文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想保护好老祖先留下的文物,还得靠国家之富强。

但,有一点无需置疑:中国即使有一天变得强大了,站在世界之巅了,也不会通过野蛮掠夺的方式去“填充”本国博物馆;而我们失去的东西,终有一天,也会用“文明”的方式拿回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