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如果要在平凡中度过此生,你会怎么样?

宁为焦虑死,不为平凡生!

“平凡之子,无英华可以自见,无名誉可以震俗。”

寻常且不突出,无法鹤立鸡群,也不能做到万众瞩目,这其实是大多数人真实的一生,只是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甚至因为不能正视自己而焦虑、抑郁。

01

心随我动,想种就种

米志高做梦都也不会想到,似自己这般的“青年才俊”也会待业在家,且找工作无果。

在此之前,他在一家国企的分支机构工作。照世俗的标准看,米志高这个人算是挺幸福的。他工作稳定,收入虽然不算太高,但福利健全。

在米志高的老家,不少人的认知里,公务员岗、国企岗、事业单位岗,这才是“正式工作”。除了“正式工作”带给他的职业地位外,他还略有积蓄。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米志高志存高远,这种“小富即安”的日子压根儿就不是他的理想所在。

他对于成功的定义是:成就功业,获得财富。而这些,是上班族望尘莫及的,于是他想到了创业。

考察了几个项目,他觉得餐饮业门槛低,翻台快,现金流充足,最适合尝试,于是拿出全部积蓄和两个朋友盘下了一家餐厅。

米志高清晰地记得盘下餐厅的那天晚上,他浅酌了几口。他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哼唱:“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

他志得意满地拍着桌子:“心随我动,想种就种”

去年下半年,经过大刀阔斧的装修,餐厅正式营业。可惜,一直不温不火。

米志高有本职工作,他的两个朋友还有其他经营项目,他们谁都无法全力投入到餐厅的运营中。最后大家研究决定:米志高辞职,全力运营餐厅,分红时占大头。

米志高的全力投入并没有让餐厅的流水好起来,随着疫情的到来,餐厅迎来了最艰难的时刻。春节期间大量客户退单,损失惨重。

四月份餐厅重新营业,但客流量锐减。随着疫情出现反复,米志高发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餐厅都经营不下去了。

五月上旬,餐厅关张,米志高损失40万。他的情绪极度低落,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还是不成功呢?难道我的人生注定就这样平凡?

02

四肢退化的待业“妇男”

创业失败的米志高把自己关在家里,每天躺着刷手机,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半个月。

周末的中午,客厅里传来老婆的怒吼:“米志高,你还是个男人嘛?再躺,你四肢就躺退化了!”

如果不是老婆这通叫喊,米志高还沉浸在“破釜沉舟,再打造一个全新项目”的遐想中。

他瞪着老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抓起一个靠垫狠狠地向她砸去:“一天到晚叨叨叨,好好的思路被你打断了。”

妻子也不示弱,她抓起靠垫狠狠扔了回去,然后咬牙切齿地说:“好好的班你不上,非要跟几个狐朋狗友去创业,自己是不是那块料心里没点数吗?有本事别让我为房贷、孩子的花销发愁啊!”

妻子继续发泄:“从餐厅关张到现在,整整半个月,你一直躺着。我不怕为家事操劳,我是怕你年纪轻轻就这么把自己躺废了。你总得找点事情做呀!”

米志高吃了瘪,气焰立刻弱了下去。妻子是家里的“财政大臣”,她的确没让他为钱操过心。就连这次创业失败造成的亏空,都是妻子东挪西借填补的。

作为男人,顶门立户的担当总是要有的。

重新创业已经没有启动资金了,米志高开始琢磨找一份工作。然而,谈何容易!好工作要求高,一般的工作他看不上眼。

这就样,找猎头、去面试、刷信息、投简历……

米志高发现自己陷入了越努力,越焦虑的深坑。

03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米志高认为自己比周围的人更优秀一点,却不得不面对待业的现实,每天与焦虑对抗。

他觉得这个社会就像大江大海,他不再是乘风破浪独特的那一个,而是和其它普通的小水滴融为一体。

我认真听完他的倾诉,并不觉得他矫情,是因为我发现他和我很多来访者一模一样。

梁晓声在《忐忑的中国人》一书中说到:“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不分贫富,不分官民,总而言之集体陷入了一个终于崛起后的大国的焦虑、忐忑年代。人心介于有盼头与放弃了盼头的无为的焦虑与忐忑之中。”

为什么人心会焦虑和忐忑?

我认为有两点。

1、科技的进步

科技的进步不仅能造福人类,从心理学上来说,科技的进步也导致了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导致了不确定性增多,不确定性增多使人们对未来缺乏长期的预期,压力自然就会增大。

以人力资源工作为例,从传统的生涯视角来看,人力资源属于后期爆发型职业。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靠经验吃饭,越老越值钱。

但是到了今天,很多人力资源从业者发现,到了35岁或者再晚一些40岁的时候,你就不得不面临转型的问题。

过去很多单位叫人事处,在这里退休的人,大到处长,小到普通职员比比皆是。但是现在你很难在这个岗位做到退休。

从单位认为你老了,职业价值越来越小,距离你真正退休还有长达20年的时间,这段职业生涯怎么办?

你不得不跟着整个社会增加对职业技能的投入,而这似乎又是个无底洞。因为对于未来的很多事情,你也想不清楚。不但你想不清楚,别人那里也未必有答案。

一切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你说你能不焦虑、不忐忑?

2、社会比较

我遇到过不少来访者,他们在定义自己“行”与“不行”或者“贫穷”还是“富有”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获得。

米志高就是这样的人。他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富二代,和他们在一起时,他总是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和条件,为“贫困”而深深地自卑。

这种贫困并非真正的贫困,而是一种心理感受。内心的贫困感极大降低了他对职业的满意度和对家庭的幸福感。

实际上,适当的比较是社会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人们往往在比较中忽视自己拥有的,而

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上。

这种比较导致了急功近利,越急功近利越是求之不得。释迦牟尼说人有八苦,求不得为其中之一,你说人怎能不焦虑?

04

2招助你与焦虑的人生和解

生活不是连续剧,没有几个人能一开始就C位出道。意识到自己即便努力,也有可能过平凡的生活,大部分人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

但这样的人生又略显被动,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通过两种有效的方式,与焦虑的人生和解。

1、专注于办法,而不是问题

米志高现在待业,之前的积蓄也亏损殆尽,婚姻状况也不太好,他很痛苦。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如果你一直盯着问题看,那日子真的糟糕透了。其实我们可以换个框架:专注于办法,而不是问题。

米志高想赚更多的钱,但二次创业不现实,去业内更好的企业比较靠谱。这就需要他要么有专业高度,要么有管理水平,要么二者兼而有之。

以米志高目前的能力,暂时还达不到。所以没什么好焦虑的,接下来要做的是提升能力,匹配自己的需求。

提升能力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那么眼下怎么办?

调整自己的需求,找到匹配的工作。

你看,不要抱怨,行动起来,这样一来,焦虑就少了一半。

2、先设定一个小目标

王健林在接受专访时曾经表示:“心和舞台是一个逐渐放大的过程,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一个亿。”

“一个亿”这个目标对于普通人来说仍过于宏大。但是王健林的思路是对的,就是基于大的职业方向,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短期任务。

实际上,当你的才能能够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就认为你进入了自我实现的过程。

但是自我实现不是跃进式,而是渐进式的。

你可以设定“跳一跳够得到”的阶段性目标,发展好自我实现所需的能力、资源和平台。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我发现很多人的焦虑源自自我认知不清晰,即:自命不凡。

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危险的,它会导致“归因偏差”。简单来说就是把失败归于外因,如时运不佳,遇人不淑;把成功归于内因,如个人能力。

可能你觉得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实际上如果周围的人迟迟还没发现你熠熠发光,很可能因为你本来就不是金子,而不是别人眼拙。

我早年做管理咨询时有个前辈告诫我:“无论你多牛掰,都要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江湖,自己是平凡的。”

他说:“你只有认识到这点,世界才豁然开朗,你才能接纳更多新的东西。”

放空才能悟透。

这个建议放在各行各业,一样适用。

注:以上分享均来自真实的职业生涯咨询案例,内容已获得来访者同意。为保护来访者隐私,内容做了化名处理及文学加工。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著有以职业生涯个案剖析为基础的书籍《刻意成长》。书里集中了职业转型、职业定位、优势升级、兴趣变现、能力重塑等常见的人生发展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实战性成长方法论的好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