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瑞希

如果要在平凡中度過此生,你會怎麼樣?

寧爲焦慮死,不爲平凡生!

“平凡之子,無英華可以自見,無名譽可以震俗。”

尋常且不突出,無法鶴立雞羣,也不能做到萬衆矚目,這其實是大多數人真實的一生,只是很多人接受不了這個現實。甚至因爲不能正視自己而焦慮、抑鬱。

01

心隨我動,想種就種

米志高做夢都也不會想到,似自己這般的“青年才俊”也會待業在家,且找工作無果。

在此之前,他在一家國企的分支機構工作。照世俗的標準看,米志高這個人算是挺幸福的。他工作穩定,收入雖然不算太高,但福利健全。

在米志高的老家,不少人的認知裏,公務員崗、國企崗、事業單位崗,這纔是“正式工作”。除了“正式工作”帶給他的職業地位外,他還略有積蓄。

但人們不知道的是,米志高志存高遠,這種“小富即安”的日子壓根兒就不是他的理想所在。

他對於成功的定義是:成就功業,獲得財富。而這些,是上班族望塵莫及的,於是他想到了創業。

考察了幾個項目,他覺得餐飲業門檻低,翻檯快,現金流充足,最適合嘗試,於是拿出全部積蓄和兩個朋友盤下了一家餐廳。

米志高清晰地記得盤下餐廳的那天晚上,他淺酌了幾口。他一邊喝着小酒一邊哼唱:“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

他志得意滿地拍着桌子:“心隨我動,想種就種”

去年下半年,經過大刀闊斧的裝修,餐廳正式營業。可惜,一直不溫不火。

米志高有本職工作,他的兩個朋友還有其他經營項目,他們誰都無法全力投入到餐廳的運營中。最後大家研究決定:米志高辭職,全力運營餐廳,分紅時佔大頭。

米志高的全力投入並沒有讓餐廳的流水好起來,隨着疫情的到來,餐廳迎來了最艱難的時刻。春節期間大量客戶退單,損失慘重。

四月份餐廳重新營業,但客流量銳減。隨着疫情出現反覆,米志高發現,無論自己怎樣努力,餐廳都經營不下去了。

五月上旬,餐廳關張,米志高損失40萬。他的情緒極度低落,他想不明白:爲什麼我這麼努力了,還是不成功呢?難道我的人生註定就這樣平凡?

02

四肢退化的待業“婦男”

創業失敗的米志高把自己關在家裏,每天躺着刷手機,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半個月。

週末的中午,客廳裏傳來老婆的怒吼:“米志高,你還是個男人嘛?再躺,你四肢就躺退化了!”

如果不是老婆這通叫喊,米志高還沉浸在“破釜沉舟,再打造一個全新項目”的遐想中。

他瞪着老婆,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抓起一個靠墊狠狠地向她砸去:“一天到晚叨叨叨,好好的思路被你打斷了。”

妻子也不示弱,她抓起靠墊狠狠扔了回去,然後咬牙切齒地說:“好好的班你不上,非要跟幾個狐朋狗友去創業,自己是不是那塊料心裏沒點數嗎?有本事別讓我爲房貸、孩子的花銷發愁啊!”

妻子繼續發泄:“從餐廳關張到現在,整整半個月,你一直躺着。我不怕爲家事操勞,我是怕你年紀輕輕就這麼把自己躺廢了。你總得找點事情做呀!”

米志高喫了癟,氣焰立刻弱了下去。妻子是家裏的“財政大臣”,她的確沒讓他爲錢操過心。就連這次創業失敗造成的虧空,都是妻子東挪西借填補的。

作爲男人,頂門立戶的擔當總是要有的。

重新創業已經沒有啓動資金了,米志高開始琢磨找一份工作。然而,談何容易!好工作要求高,一般的工作他看不上眼。

這就樣,找獵頭、去面試、刷信息、投簡歷……

米志高發現自己陷入了越努力,越焦慮的深坑。

03

爲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米志高認爲自己比周圍的人更優秀一點,卻不得不面對待業的現實,每天與焦慮對抗。

他覺得這個社會就像大江大海,他不再是乘風破浪獨特的那一個,而是和其它普通的小水滴融爲一體。

我認真聽完他的傾訴,並不覺得他矯情,是因爲我發現他和我很多來訪者一模一樣。

梁曉聲在《忐忑的中國人》一書中說到:“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農村和城市,不分貧富,不分官民,總而言之集體陷入了一個終於崛起後的大國的焦慮、忐忑年代。人心介於有盼頭與放棄了盼頭的無爲的焦慮與忐忑之中。”

爲什麼人心會焦慮和忐忑?

我認爲有兩點。

1、科技的進步

科技的進步不僅能造福人類,從心理學上來說,科技的進步也導致了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這種複雜導致了不確定性增多,不確定性增多使人們對未來缺乏長期的預期,壓力自然就會增大。

以人力資源工作爲例,從傳統的生涯視角來看,人力資源屬於後期爆發型職業。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爲靠經驗喫飯,越老越值錢。

但是到了今天,很多人力資源從業者發現,到了35歲或者再晚一些40歲的時候,你就不得不面臨轉型的問題。

過去很多單位叫人事處,在這裏退休的人,大到處長,小到普通職員比比皆是。但是現在你很難在這個崗位做到退休。

從單位認爲你老了,職業價值越來越小,距離你真正退休還有長達20年的時間,這段職業生涯怎麼辦?

你不得不跟着整個社會增加對職業技能的投入,而這似乎又是個無底洞。因爲對於未來的很多事情,你也想不清楚。不但你想不清楚,別人那裏也未必有答案。

一切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你說你能不焦慮、不忐忑?

2、社會比較

我遇到過不少來訪者,他們在定義自己“行”與“不行”或者“貧窮”還是“富有”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與周圍他人的比較獲得。

米志高就是這樣的人。他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是富二代,和他們在一起時,他總是忽略自己已經擁有的資源和條件,爲“貧困”而深深地自卑。

這種貧困並非真正的貧困,而是一種心理感受。內心的貧困感極大降低了他對職業的滿意度和對家庭的幸福感。

實際上,適當的比較是社會活動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人們往往在比較中忽視自己擁有的,而

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上。

這種比較導致了急功近利,越急功近利越是求之不得。釋迦牟尼說人有八苦,求不得爲其中之一,你說人怎能不焦慮?

04

2招助你與焦慮的人生和解

生活不是連續劇,沒有幾個人能一開始就C位出道。意識到自己即便努力,也有可能過平凡的生活,大部分人不得不接受這個結果。

但這樣的人生又略顯被動,實際上,我們還可以通過兩種有效的方式,與焦慮的人生和解。

1、專注於辦法,而不是問題

米志高現在待業,之前的積蓄也虧損殆盡,婚姻狀況也不太好,他很痛苦。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如果你一直盯着問題看,那日子真的糟糕透了。其實我們可以換個框架:專注於辦法,而不是問題。

米志高想賺更多的錢,但二次創業不現實,去業內更好的企業比較靠譜。這就需要他要麼有專業高度,要麼有管理水平,要麼二者兼而有之。

以米志高目前的能力,暫時還達不到。所以沒什麼好焦慮的,接下來要做的是提升能力,匹配自己的需求。

提升能力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那麼眼下怎麼辦?

調整自己的需求,找到匹配的工作。

你看,不要抱怨,行動起來,這樣一來,焦慮就少了一半。

2、先設定一個小目標

王健林在接受專訪時曾經表示:“心和舞臺是一個逐漸放大的過程,想做世界首富,這個奮鬥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一個億。”

“一個億”這個目標對於普通人來說仍過於宏大。但是王健林的思路是對的,就是基於大的職業方向,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一些短期任務。

實際上,當你的才能能夠在適宜的社會環境中充分發揮,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我們就認爲你進入了自我實現的過程。

但是自我實現不是躍進式,而是漸進式的。

你可以設定“跳一跳夠得到”的階段性目標,發展好自我實現所需的能力、資源和平臺。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我發現很多人的焦慮源自自我認知不清晰,即:自命不凡。

這個出發點是非常危險的,它會導致“歸因偏差”。簡單來說就是把失敗歸於外因,如時運不佳,遇人不淑;把成功歸於內因,如個人能力。

可能你覺得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實際上如果周圍的人遲遲還沒發現你熠熠發光,很可能因爲你本來就不是金子,而不是別人眼拙。

我早年做管理諮詢時有個前輩告誡我:“無論你多牛掰,都要認識到在人才濟濟的江湖,自己是平凡的。”

他說:“你只有認識到這點,世界才豁然開朗,你才能接納更多新的東西。”

放空才能悟透。

這個建議放在各行各業,一樣適用。

注:以上分享均來自真實的職業生涯諮詢案例,內容已獲得來訪者同意。爲保護來訪者隱私,內容做了化名處理及文學加工。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著有以職業生涯個案剖析爲基礎的書籍《刻意成長》。書裏集中了職業轉型、職業定位、優勢升級、興趣變現、能力重塑等常見的人生髮展問題,並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是爲數不多的提供實戰性成長方法論的好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