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弱,因为你不懂“六度分离”理论

1

社会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网,而我们每一个人就如同网的节点,人与人的交际很多时候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复杂。

有时我们可能感觉自己的交际圈太小,认识的朋友太少,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关键看你如何运用人际关系。

著名的六度分离理论,阐述的就是人际关系的理论:你和任何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不管对方是什么国家,属于哪类人种,是哪种肤色。

1967年,当时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米尔格兰姆随便招募了300多名志愿者,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目的地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

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的地,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

出人意料的是,有60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济人的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个,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

1967年5月,米尔格兰姆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结果,并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离”理论,表示虽然世界很大,但是如果将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网考虑进去,人与人的距离其实很小。

2

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似乎很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而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A与B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现象。

六度分离理论的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要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

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了这个实验。

他们建立了一个实验网站,终点是分布在不同国家的18个人(包括纽约的一位作家、澳大利亚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位图书管理员等等),志愿者通过这个网站把电子邮件发给最可能实现任务的亲友。

结果一共有384个志愿者的邮件抵达了目的地,电子邮件大约只花了五到七步就传递到了目标者手中。目前,这个活动现在还在继续。

3

美国的一个脱口秀节目有一次请了三个大学生来参加,主题是证明好莱坞的任何其他明星与演技派男星凯文·贝肯之间都能通过五个人联系起来。

他们甚至成功的把已经去世了的卓别林与凯文·贝肯之间通过三个人建立了联系。节目引起了巨大反响。

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为证实这种理论的可行性而开展实验,随意挑选了2006年的某一月,记录下当月所有通过微软网络发送短信的用户地址,分析了300多亿条地址信息,最终统计得出,多达78%的用户仅通过发送平均6.6条短信,或者说通过6.6步,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起联系。

按照这种理论,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关系网与陌生人搭上关系,甚至像麦当娜、英国女皇这样的名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我们的“熟人”。

当年,米尔格兰姆的实验只涉及到300余人,但借助先进的科技,研究所用的信息量被扩大到300亿条之多,为理论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现在,“六度分离”理论已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商人和求职的大学生更是将它作为认识朋友、扩展人脉的金玉良言加以实践。

所以不要烦恼你的人际圈太窄,看到这个理论,你是否感觉其实自己仅仅需要几个人,就能够和全世界的任何人都交上朋友。虽然不至于如此夸张,但是,借用六度分离理论的原则,我们拓展自己的人脉却会如鱼得水。

不要吝啬你的语言和微笑,甚至问候和寒暄,很可能,一句简单的招呼就会让你多一个朋友,最终让你的人脉圈越来越广。

- The End -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