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爲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因爲你不懂“六度分離”理論

1

社會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網,而我們每一個人就如同網的節點,人與人的交際很多時候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

有時我們可能感覺自己的交際圈太小,認識的朋友太少,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很緊密,關鍵看你如何運用人際關係。

著名的六度分離理論,闡述的就是人際關係的理論:你和任何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不管對方是什麼國家,屬於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1967年,當時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米爾格蘭姆隨便招募了300多名志願者,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目的地是米爾格蘭姆指定的一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

由於幾乎可以肯定信函不會直接寄到目的地,米爾格蘭姆就讓志願者把信函發送給他們認爲最有可能與目標建立聯繫的親友,並要求每一個轉寄信函的人都回發一個信件給米爾格蘭姆本人。

出人意料的是,有60多封信最終到達了目標股票經濟人的手中,並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只有5個,也就是說,陌生人之間建立聯繫的最遠距離是6個人。

1967年5月,米爾格蘭姆在《今日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實驗結果,並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離”理論,表示雖然世界很大,但是如果將每個人的人際關係網考慮進去,人與人的距離其實很小。

2

這個連鎖實驗,體現了一個似乎很普遍的客觀規律:社會化的現代人類社會成員之間,都可能通過“六度空間”而聯繫起來,絕對沒有聯繫的A與B是不存在的。這是一個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現象。

六度分離理論的現象,並不是說任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都必須要通過六個層次纔會產生聯繫,而是表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兩位素不相識的人之間,通過一定的聯繫方式,總能夠產生必然聯繫或關係。

顯然,隨着聯繫方式和聯繫能力的不同,實現個人期望的機遇將產生明顯的區別。

2001年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的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在互聯網上進行了這個實驗。

他們建立了一個實驗網站,終點是分佈在不同國家的18個人(包括紐約的一位作家、澳大利亞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位圖書管理員等等),志願者通過這個網站把電子郵件發給最可能實現任務的親友。

結果一共有384個志願者的郵件抵達了目的地,電子郵件大約只花了五到七步就傳遞到了目標者手中。目前,這個活動現在還在繼續。

3

美國的一個脫口秀節目有一次請了三個大學生來參加,主題是證明好萊塢的任何其他明星與演技派男星凱文·貝肯之間都能通過五個人聯繫起來。

他們甚至成功的把已經去世了的卓別林與凱文·貝肯之間通過三個人建立了聯繫。節目引起了巨大反響。

微軟公司的研究人員爲證實這種理論的可行性而開展實驗,隨意挑選了2006年的某一月,記錄下當月所有通過微軟網絡發送短信的用戶地址,分析了300多億條地址信息,最終統計得出,多達78%的用戶僅通過發送平均6.6條短信,或者說通過6.6步,就可以和一個陌生人建立起聯繫。

按照這種理論,每個人都可以利用關係網與陌生人搭上關係,甚至像麥當娜、英國女皇這樣的名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我們的“熟人”。

當年,米爾格蘭姆的實驗只涉及到300餘人,但藉助先進的科技,研究所用的信息量被擴大到300億條之多,爲理論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現在,“六度分離”理論已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不少商人和求職的大學生更是將它作爲認識朋友、擴展人脈的金玉良言加以實踐。

所以不要煩惱你的人際圈太窄,看到這個理論,你是否感覺其實自己僅僅需要幾個人,就能夠和全世界的任何人都交上朋友。雖然不至於如此誇張,但是,借用六度分離理論的原則,我們拓展自己的人脈卻會如魚得水。

不要吝嗇你的語言和微笑,甚至問候和寒暄,很可能,一句簡單的招呼就會讓你多一個朋友,最終讓你的人脈圈越來越廣。

- The End -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請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