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男版“樊胜美”用割腕自杀给父母传递心声:“别看轻我,我也是你们的孩子”

来源:晚睡( ID:wanshui01)

作者:晚睡

01

前几天的凌晨1点,江苏淮安警方接到一个特殊的报警电话。

电话那端的人是遇到了险情,但这危险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他自己, “我不想活了,我想自杀。”

警方赶到现场,发现他试图割腕自杀,左腕已经被刀割破,流了很多血,好在神智还清醒,送到医院后成功脱险。

小伙子才不到20岁,正是花样年纪,为何就要轻生?警方详细了解后,听到了一个伤心的故事。

这位小伙子姓王,中学毕业后独自外出打工,没什么学历的他只能在一饭店里当服务员,累死累活每月工资才1800 元。

1800元自己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但小王家中还有一个弟弟,父母要求他每个月必须打回家1500元供弟弟开销,只给他留下 300 元生活费。

这样他也忍受了。作为家里的老大,帮助父母承担一些经济压力也是应该的。

更何况最近他还恋爱了,喜欢上了一个女孩,被爱情的甜蜜包围着,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

可是女孩的父母发现后,反对他们在一起,用各种方式阻挠他们,他这段宝贵的恋情即将夭折。

终于,在一个深夜,他越想越觉得人生艰难,生活无望,于是举起刀片,割破自己的左手腕准备离开这个世界。

疼痛唤醒了他残存的理智,他拨通了警方的电话, “我每个月只有300块钱用来生活,其他全被我父母要走给我弟弟,我女朋友父母还拼命反对我们在一起,我不想活了。”

听完小王的故事,民警也很难过,帮他垫付了医药费,还塞给他200元钱,希望能帮助解决他眼下的生活困难。

同时,负责任的警方还联系了小王的家人,劝说父母要多关心孤身在外的小王。父母表示感谢警方的救助,小王也眼含热泪,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振作精神活下去。

但父母会改变吗?我真的很怀疑。

02

小王的故事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读。

站在警方的角度,这是一次完美的出警,成功救下轻生的青年。

站在社会新闻的角度,这是一个不能理性看待分手的青年的冲动,是可以被拿出来批评,并号召大家引以为鉴的范例。

但站在小王的角度呢,这大概只是他人生里诸多崩溃中的一次罢了。

爱情的破灭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漠然接受命运,承认像他这样的人是不配爱人的。

割破手腕后,还懂得给警方打求救电话的人不是真的想死,他还想活下去,希望有人能够了解到他艰难的处境。

可仅靠警方的200块钱,一句暖心的话,就可以解决掉小王的问题吗?

“杀死”小王的,真的是贫穷吗?或者是爱情的幻灭吗?

都不是,是父母的偏心。

相信小王的父母经济上也不宽裕,否则也不会让大儿子养小儿子。

不过就算家境再困难,也挡不住一个事实的存在:他们太偏心了,小儿子需要钱,大儿子也只是个孩子啊。

凭什么大儿子一个人在外打工,远离家人,却只花300元,而小儿子每个月却要花上1500元呢?

有网友的猜测很靠谱,1500元看起来像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很可能是小儿子在上大学,然后让大儿子承包了他的生活费。

但大儿子都已经那么难了,小儿子为什么不能勤工俭学补贴一下自己的生活费呢?1500块钱,算是正常家庭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了,没条件少花一点,多给哥哥留一点不行吗?

我们这些旁观者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小王肯定也想不明白。

如果父母真的有难处,做儿子的支援一下是正常的,现在这笔钱直接给到了弟弟那里,性质就变了:他不是在替父母养弟弟,而是父母爱弟弟胜过爱他,宁可让他活得不像个人,也要保证弟弟活得体面。

这太伤人心了, “我也是你儿子,我就不配得到你们的爱吗?”被偏心的父母所伤害的孩子,都会像小王一样,发出这样无声地呐喊。

有网友说小王自己也有问题,为什么不懂得拒绝,为什么这么听话?

有这种质疑的人大概是幸福的,没有体验过那种在家里活成二等公民的孩子的感觉,这些孩子早已经被训练成了一个讨好者,他们相信只有努力付出才能赢得父母的爱,因为担心不被爱,他们会十分顺从听话,用尽所有的办法去讨好父母。

被爱的才会随时随地有肆无恐,不被爱的崩溃了也只敢偷偷去死一下。

03

在我看来,电视剧 《欢乐颂》最成功之处是塑造了 “樊胜美”这个角色,揭露了中国式家庭中隐秘不宣的不公平:父母会盘剥某些子女,然后偏心另外一些子女。

“樊胜美”们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小王在报道中就被称为男版“樊胜美”,但不管是男还是女,他们共同的特征是被迫对家庭做出超过自己能力和义务的奉献。

中国家庭中有两种父母盘剥子女的情况:

☉ 一种是老大。

在中国的传统中,作为第一个降生的孩子,本身就意味着对家庭有一种终身的责任。

将家中的老大作为自己人生的帮手,代替自己承担一些家庭责任,是很多父母习惯的做法。

“大的要让着小的”,也是很多家庭中默认的规则,哪怕你是双胞胎的姐姐,只比弟妹早出生5分钟,在父母的眼中,你也必须天然的比弟妹懂事、听话、顺从。

之前有一个综艺,是让孩子们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心里的话,然后一个女孩控诉爸爸:即使妹妹做错事也会得到包庇,导致自己在家经常遭受不平等的待遇,还经常被妹妹欺负,自己很受伤。

女孩泣不成声,爸爸却很淡定:“女儿,你没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你是姐姐,让着点妹妹难道不应该吗?”显然这位爸爸也忘了,“孔融让梨的前提,也是梨在孔融的手里啊……”

当然,父母也会授权老大管理弟弟妹妹,让老大拥有像父母那样的权威,但在这样的训练下,他们早早地失去了自己的童年,提前进入成年世界,时刻忧心匆匆,担心着那些本应该由父母担心的问题。

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往往会成为更具有责任感的人,可这样的责任感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会觉得自己有义务维持家庭秩序,会主动认同父母的价值观,一辈子都放大别人的感受,放低自己的位置。

当父母把老大成功洗脑后,老大这一生都难以摆脱对原生家庭付出的使命,父母习惯指使他们,利用他们,没有感激,只有吃力不讨好和做得还不够。

☉ 另外一种是女孩。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是重男轻女的典型产物,父母剥削女儿,溺爱儿子是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陋习。

生而为女人是“樊胜美”们的原罪,她什么都没做错,只是因为一个女儿身,就要承担起各种沉重的家族使命。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前段时间我接到一位读者的情感咨询,她也是普通工薪阶层,却被父母要求给弟弟还房贷、给彩礼,她不肯出所有亲戚都跳出来指责她。

同样都出来工作了,她就要给父母买这买那,而弟弟只管享受,父母还觉得弟弟可怜不容易,却从来不会心疼她一点。

每当想起从小好吃的只给弟弟吃,她只有在一边看着包装盒的份,她就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恨不得一死了之,还了父母这条命。

她其实很爱父母,希望父母幸福, “其实我不是不愿意给钱,是我不服我的命。”

这句话让我非常难过,这就是很多“樊胜美”们的心声,为自己鸣不平,却又无奈接受一切。

他们最后都会变成过度付出的人,用金钱和行为去换取父母的爱。

但这是一场猴子捞月的徒劳,被偏爱的不是因为多可爱,或者多优秀,只因为他们是男孩,而她是女孩。

04

在中国,父母的权威不容置疑,一旦批评父母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容易被打上白眼狼或者不懂感恩的标签。

可父母也是人,也有着人的各种私欲和不足,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当然,更没有完美的孩子。

遭受父母盘剥和不公正对待的子女,会降低自我认知,认定自己是不配得到爱的人,这种低自我,会伴随他们很多年,影响他们未来正常、健康的去生活。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提到过,“被忽视的儿童从来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

当他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眼力和旁人的帮助及善意。他曾经发现社会对他很冷漠,从此他就误以为社会永远是冷漠的,他不知道他能用对别人有利的方式来赢取感情和尊敬。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信任自己,他不容易发展社会兴趣,也很难对其他同伴有好感。被忽视、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儿童,他很孤单。”

父母的偏爱,是一场双输,既伤害到了那个得不到爱的孩子,也伤害到了那个得到更多爱的孩子。

父母过度宠爱孩子也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这是已经被心理学证实的理论。

得到更多宠爱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理应得到别人的无限关注,别人都应该把他的期待看成是命令,这会让他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个只习惯得到的人也会丧失独立性,每当遇到困难,只会乞求别人的帮助。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只要别人承认自己是特殊人物,自己的处境就会得到改善。

等未来走出社会,来到一个不是以他为中心的地方,其他人并不会像自己的家人一样赞美他、推崇他,没人会认为他有多特别,这会给他带来很大挫败感,感觉世界虐待了自己,父母也欺骗了自己。

他会变得怀疑自我,不信任他人,渐渐开始排斥生活中那些认可他的人,因为这会让他联想到父母曾经的欺骗。

我以前说过,现在依然要说, “只有最愚蠢的父母才会偏心”,偏心是家庭中最大的不公平,不仅污染了爱,还毁灭了亲情。

我想提醒天下偏心的父母,好好去爱你们的孩子,爱不是越分越少的东西,爱是阳光,可以洒在每个人的身上。

小王用轻生给父母传递了自己对爱的渴望,希望父母可以听得进去,我想借用那位女读者的一句话说出所有被父母盘剥的子女的心声, “为了父母我付出生命都愿意,但是请他们别看轻我,我也是他们的孩子。”

作者简介:晚睡:作家、情感分析师,江湖人称晚睡姐姐,已出版《晚睡谈心》、《帮你看清已婚男人》、《你配得起更好》、《你的爱怎么了》四本畅销书。原创公众号晚睡(ID:wanshui01),侃八卦,讲故事,聊情感,用文字引领你与更好的自己相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