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男版“樊勝美”用割腕自殺給父母傳遞心聲:“別看輕我,我也是你們的孩子”

來源:晚睡( ID:wanshui01)

作者:晚睡

01

前幾天的凌晨1點,江蘇淮安警方接到一個特殊的報警電話。

電話那端的人是遇到了險情,但這危險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他自己, “我不想活了,我想自殺。”

警方趕到現場,發現他試圖割腕自殺,左腕已經被刀割破,流了很多血,好在神智還清醒,送到醫院後成功脫險。

小夥子纔不到20歲,正是花樣年紀,爲何就要輕生?警方詳細瞭解後,聽到了一個傷心的故事。

這位小夥子姓王,中學畢業後獨自外出打工,沒什麼學歷的他只能在一飯店裏當服務員,累死累活每月工資才1800 元。

1800元自己能活下來就不錯了,但小王家中還有一個弟弟,父母要求他每個月必須打回家1500元供弟弟開銷,只給他留下 300 元生活費。

這樣他也忍受了。作爲家裏的老大,幫助父母承擔一些經濟壓力也是應該的。

更何況最近他還戀愛了,喜歡上了一個女孩,被愛情的甜蜜包圍着,覺得生活更有奔頭了。

可是女孩的父母發現後,反對他們在一起,用各種方式阻撓他們,他這段寶貴的戀情即將夭折。

終於,在一個深夜,他越想越覺得人生艱難,生活無望,於是舉起刀片,割破自己的左手腕準備離開這個世界。

疼痛喚醒了他殘存的理智,他撥通了警方的電話, “我每個月只有300塊錢用來生活,其他全被我父母要走給我弟弟,我女朋友父母還拼命反對我們在一起,我不想活了。”

聽完小王的故事,民警也很難過,幫他墊付了醫藥費,還塞給他200元錢,希望能幫助解決他眼下的生活困難。

同時,負責任的警方還聯繫了小王的家人,勸說父母要多關心孤身在外的小王。父母表示感謝警方的救助,小王也眼含熱淚,表示自己一定會努力振作精神活下去。

但父母會改變嗎?我真的很懷疑。

02

小王的故事是一則真實的新聞報道,可以從很多角度進行解讀。

站在警方的角度,這是一次完美的出警,成功救下輕生的青年。

站在社會新聞的角度,這是一個不能理性看待分手的青年的衝動,是可以被拿出來批評,並號召大家引以爲鑑的範例。

但站在小王的角度呢,這大概只是他人生裏諸多崩潰中的一次罷了。

愛情的破滅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漠然接受命運,承認像他這樣的人是不配愛人的。

割破手腕後,還懂得給警方打求救電話的人不是真的想死,他還想活下去,希望有人能夠了解到他艱難的處境。

可僅靠警方的200塊錢,一句暖心的話,就可以解決掉小王的問題嗎?

“殺死”小王的,真的是貧窮嗎?或者是愛情的幻滅嗎?

都不是,是父母的偏心。

相信小王的父母經濟上也不寬裕,否則也不會讓大兒子養小兒子。

不過就算家境再困難,也擋不住一個事實的存在:他們太偏心了,小兒子需要錢,大兒子也只是個孩子啊。

憑什麼大兒子一個人在外打工,遠離家人,卻只花300元,而小兒子每個月卻要花上1500元呢?

有網友的猜測很靠譜,1500元看起來像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很可能是小兒子在上大學,然後讓大兒子承包了他的生活費。

但大兒子都已經那麼難了,小兒子爲什麼不能勤工儉學補貼一下自己的生活費呢?1500塊錢,算是正常家庭大學生的生活費用了,沒條件少花一點,多給哥哥留一點不行嗎?

我們這些旁觀者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小王肯定也想不明白。

如果父母真的有難處,做兒子的支援一下是正常的,現在這筆錢直接給到了弟弟那裏,性質就變了:他不是在替父母養弟弟,而是父母愛弟弟勝過愛他,寧可讓他活得不像個人,也要保證弟弟活得體面。

這太傷人心了, “我也是你兒子,我就不配得到你們的愛嗎?”被偏心的父母所傷害的孩子,都會像小王一樣,發出這樣無聲地吶喊。

有網友說小王自己也有問題,爲什麼不懂得拒絕,爲什麼這麼聽話?

有這種質疑的人大概是幸福的,沒有體驗過那種在家裏活成二等公民的孩子的感覺,這些孩子早已經被訓練成了一個討好者,他們相信只有努力付出才能贏得父母的愛,因爲擔心不被愛,他們會十分順從聽話,用盡所有的辦法去討好父母。

被愛的纔會隨時隨地有肆無恐,不被愛的崩潰了也只敢偷偷去死一下。

03

在我看來,電視劇 《歡樂頌》最成功之處是塑造了 “樊勝美”這個角色,揭露了中國式家庭中隱祕不宣的不公平:父母會盤剝某些子女,然後偏心另外一些子女。

“樊勝美”們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小王在報道中就被稱爲男版“樊勝美”,但不管是男還是女,他們共同的特徵是被迫對家庭做出超過自己能力和義務的奉獻。

中國家庭中有兩種父母盤剝子女的情況:

☉ 一種是老大。

在中國的傳統中,作爲第一個降生的孩子,本身就意味着對家庭有一種終身的責任。

將家中的老大作爲自己人生的幫手,代替自己承擔一些家庭責任,是很多父母習慣的做法。

“大的要讓着小的”,也是很多家庭中默認的規則,哪怕你是雙胞胎的姐姐,只比弟妹早出生5分鐘,在父母的眼中,你也必須天然的比弟妹懂事、聽話、順從。

之前有一個綜藝,是讓孩子們在講臺上說出自己心裏的話,然後一個女孩控訴爸爸:即使妹妹做錯事也會得到包庇,導致自己在家經常遭受不平等的待遇,還經常被妹妹欺負,自己很受傷。

女孩泣不成聲,爸爸卻很淡定:“女兒,你沒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嗎?你是姐姐,讓着點妹妹難道不應該嗎?”顯然這位爸爸也忘了,“孔融讓梨的前提,也是梨在孔融的手裏啊……”

當然,父母也會授權老大管理弟弟妹妹,讓老大擁有像父母那樣的權威,但在這樣的訓練下,他們早早地失去了自己的童年,提前進入成年世界,時刻憂心匆匆,擔心着那些本應該由父母擔心的問題。

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會成爲更具有責任感的人,可這樣的責任感會成爲一種沉重的負擔,他們會覺得自己有義務維持家庭秩序,會主動認同父母的價值觀,一輩子都放大別人的感受,放低自己的位置。

當父母把老大成功洗腦後,老大這一生都難以擺脫對原生家庭付出的使命,父母習慣指使他們,利用他們,沒有感激,只有喫力不討好和做得還不夠。

☉ 另外一種是女孩。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是重男輕女的典型產物,父母剝削女兒,溺愛兒子是中國家庭中最常見的陋習。

生而爲女人是“樊勝美”們的原罪,她什麼都沒做錯,只是因爲一個女兒身,就要承擔起各種沉重的家族使命。

這樣的故事太多了。

前段時間我接到一位讀者的情感諮詢,她也是普通工薪階層,卻被父母要求給弟弟還房貸、給彩禮,她不肯出所有親戚都跳出來指責她。

同樣都出來工作了,她就要給父母買這買那,而弟弟只管享受,父母還覺得弟弟可憐不容易,卻從來不會心疼她一點。

每當想起從小好喫的只給弟弟喫,她只有在一邊看着包裝盒的份,她就覺得自己的存在毫無意義,恨不得一死了之,還了父母這條命。

她其實很愛父母,希望父母幸福, “其實我不是不願意給錢,是我不服我的命。”

這句話讓我非常難過,這就是很多“樊勝美”們的心聲,爲自己鳴不平,卻又無奈接受一切。

他們最後都會變成過度付出的人,用金錢和行爲去換取父母的愛。

但這是一場猴子撈月的徒勞,被偏愛的不是因爲多可愛,或者多優秀,只因爲他們是男孩,而她是女孩。

04

在中國,父母的權威不容置疑,一旦批評父母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容易被打上白眼狼或者不懂感恩的標籤。

可父母也是人,也有着人的各種私慾和不足,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父母,當然,更沒有完美的孩子。

遭受父母盤剝和不公正對待的子女,會降低自我認知,認定自己是不配得到愛的人,這種低自我,會伴隨他們很多年,影響他們未來正常、健康的去生活。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提到過,“被忽視的兒童從來不知愛與合作爲何物。

當他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總會高估其中的困難,而低估自己應付問題的眼力和旁人的幫助及善意。他曾經發現社會對他很冷漠,從此他就誤以爲社會永遠是冷漠的,他不知道他能用對別人有利的方式來贏取感情和尊敬。他不但懷疑別人,也不信任自己,他不容易發展社會興趣,也很難對其他同伴有好感。被忽視、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兒童,他很孤單。”

父母的偏愛,是一場雙輸,既傷害到了那個得不到愛的孩子,也傷害到了那個得到更多愛的孩子。

父母過度寵愛孩子也會造成對孩子的傷害,這是已經被心理學證實的理論。

得到更多寵愛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理應得到別人的無限關注,別人都應該把他的期待看成是命令,這會讓他對自己缺乏客觀全面的認識。

一個只習慣得到的人也會喪失獨立性,每當遇到困難,只會乞求別人的幫助。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爲,只要別人承認自己是特殊人物,自己的處境就會得到改善。

等未來走出社會,來到一個不是以他爲中心的地方,其他人並不會像自己的家人一樣讚美他、推崇他,沒人會認爲他有多特別,這會給他帶來很大挫敗感,感覺世界虐待了自己,父母也欺騙了自己。

他會變得懷疑自我,不信任他人,漸漸開始排斥生活中那些認可他的人,因爲這會讓他聯想到父母曾經的欺騙。

我以前說過,現在依然要說, “只有最愚蠢的父母纔會偏心”,偏心是家庭中最大的不公平,不僅污染了愛,還毀滅了親情。

我想提醒天下偏心的父母,好好去愛你們的孩子,愛不是越分越少的東西,愛是陽光,可以灑在每個人的身上。

小王用輕生給父母傳遞了自己對愛的渴望,希望父母可以聽得進去,我想借用那位女讀者的一句話說出所有被父母盤剝的子女的心聲, “爲了父母我付出生命都願意,但是請他們別看輕我,我也是他們的孩子。”

作者簡介:晚睡:作家、情感分析師,江湖人稱晚睡姐姐,已出版《晚睡談心》、《幫你看清已婚男人》、《你配得起更好》、《你的愛怎麼了》四本暢銷書。原創公衆號晚睡(ID:wanshui01),侃八卦,講故事,聊情感,用文字引領你與更好的自己相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