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消息,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未來金融論壇上,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托馬斯·薩金特表示,一些即將出現的應用正在構建超級架構,它們能夠有效融合金融和宏觀經濟預測模型驗證同樣的現有的平臺結果,且用一種可以保護隱私的方式降低數據共享的門檻。

托馬斯·薩金特認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的關係不是競爭而是互補。其中,區塊鏈最令人興奮的一個特徵在於它不僅可以用來驗證交易,同時可以用於分發數據和共享數據,此過程中數據完全是處於匿名狀態、且數據安全,可以保護隱私。如果區塊鏈用於分享人工智能程序,共享和協作計算任務,將非常可靠。

“而人工智能和區塊鏈都能夠幫助我們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並使我們能夠共擔風險,更好地評估風險,更好地應對這個不確定的世界。” 托馬斯·薩金特這樣談到。

而關於金融風險評估和對於不確定世界的應對,金融科技風控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據最新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風控報告2020》顯示,2013-2019年間,我國金融科技風控廠商融資事件數整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17年達到峯值,融資事件爲57起;但從2018年開始,連續兩年出現下滑趨勢,2019年融資事件數爲47起。融資金額也整體呈現增長趨勢,2018年披露事件的融資總額最高,爲418.6億元,2019年融資金額爲63.5億元。

具體來看2019年,上半年的融資事件數量爲21起,下半年爲26起,融資事件數量較多的月份分別爲1月、7月、10月和12月,其中1月份達到最高峯,融資事件數爲9起。

合合信息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啓信寶CEO陳青山表示,金融科技風控作爲傳統風控的一種升級補充,幫助金融機構改善整體風控水平,提高風控的效率值、精準度以及降低大量成本。

報告中闡釋了金融風控的三種常見場景,並對金融科技風控和傳統風控進行了對比。

在信貸場景上,主要分爲零售業務和對公業務。傳統風控在零售業務上的痛點主要是數據口徑單一、人力成本高企、無法覆蓋信用白戶等問題;在對公業務上存在缺乏規範判定標準、盡職調查成本高、真實性考證難度大等問題。

金融科技風控則在傳統風控的多個環節進行優化,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下,通過多維度數據和智能化分析模型,提升金融機構風控水平。

在第三方支付場景上,隨着掃碼支付,刷臉支付、聲紋支付等多個支付場景湧現,交易規模激增對傳統支付風控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戰。據前瞻產業院數據統計,2013年我國第三方支付規模爲13.9萬億元,經過6年的高速發展,2019年的支付規模爲372.3萬億元,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548.6萬億元的交易規模。

而金融科技風控能夠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新技術,在支付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後對風險事件進行實時監控。

在供應鏈金融場景上,傳統風控存在金融機構和核心企業需求存在錯配、金融機構在供應鏈金融的金融科技支撐較爲薄弱、政府等機構對金融機構的有關的資源配合力度不足三大痛點。

金融科技風控則可以幫助供應鏈金融風控貸前、貸中和貸後的信貸服務體系全流程。金融科技風控在貸前主要起到數據支撐、規則策略制定、黑名單篩查等作用;通過企業多維度數據,在貸中通過風控建模,構建中小企業信用模型,進行風險等級劃分,幫助審批和授信;在貸後可以進行風險監測,主要從司法、稅務、財務、工商、個人等多個維度就行預警,還可以對貸後資產表現進行評估,並迭代催收模型,以便調整貸後策略。

除了融資和場景應用之外,專利申請也能夠反映金融科技風控的發展。

根據SooPAT數據顯示,自2014年開始,國內與金融科技風控相關的專利申請持續上升。2014年金融科技風控專利申請數爲10項,2019年申請數達到118項,5年間專利申請數年複合增長率達63.82%。其中,在2012年至2019年間,阿里巴巴及支付寶共申請27項金融科技風控專利,涉及支付、投資決策、賬戶安全、信貸等場景應用,是申請專利最多的企業。

“未來金融業的發展風口是科技。”陳青山這樣說道。

但他強調,進入金融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但並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底層邏輯。他提到,目前應用在金融領域的AI和大數據的相關技術有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計算機視覺,應用於金融業務各個環節,有效優化流程、提升效率。

“如果說智能芯片技術是人工智能的底層,大家都熟悉的人臉識別技術,文字識別技術、傳感器技術,這些是屬於人工智能的中層;智能機器人,智能零售、智能家居這樣子的產業鏈,是人工智能的上層。”

在他看來,由於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這些技術的發展,以及即將到來的5G、區塊鏈等一些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改變包括以金融爲首行業的演進,從而發展出了信息金融、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金融,甚至還有智能金融和生態金融。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某知名風險投資機構預測,AI將很快成爲常規技術,超過50%的企業主認爲,人工智能將在三年內被整合到企業應用中。

(新浪財經 鄒沅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