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北京召开第148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在发布会上表示,截至7月9日24时,北京市有高风险地区1个,中风险地区降至12个。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当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北京疫情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在继续抓好各项防控措施不放松的前提下,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精准做好进(返)京人员健康管理服务,在常态化防控下,除全国中高风险地区进(返)京人员须持有到京前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外,全国其他所有地区进(返)京人员持健康码“绿码”,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动,不须在进(返)京时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最大限度服务人员便利出行,更好服务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工作大局。

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了一起因确诊病例污染居住场所公共环境和相互串门接触而引发的聚集性疫情:

该首发病例,男,57岁,为个体经营人员,每日到新发地市场进货,居住于海淀区永定路某小区楼,6月10日晚出现畏寒等症状,确诊前有同楼层邻居串门,且均未佩戴口罩。6月13日患者由120救护车转运至海淀医院就诊,6月14日确诊。首发病例确诊后,该楼中又有5名居民相继确诊,另有2名曾到该楼如厕的外来人员先后确诊。上述8名确诊病例中又有3人将病毒传播给5名家庭成员。至此,该起聚集性疫情共有13人确诊。

经疾控人员调查发现,该楼共5层,每层20多户,首发病例居住于3层,有3例居住于2层,2例居住于5层,2名外来人员曾到3层如厕。调查发现各户在楼道搭简易炉灶,各层的水房、厕所均为公共使用,并且各层住户之间存在共用厕所的情况;住户之间存在相互串门且不佩戴口罩的现象。

市疾控中心采集检测该楼环境样本,发现公共厕所环境样本核酸呈阳性。综合病例流行病学史和环境调查结果,判定此次疫情为与新发地市场有关的综合性聚集性疫情,既有人员相互接触导致的感染,也有厕所环境引发的感染。

这起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再次提醒市民,被污染的公共环境有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疫情期间或有传染病传播风险时,要注意公共环境清洁消毒,并加大频次。

大家不要扎堆聊天,减少串门,确需串门要戴好口罩,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社交距离,回家后要先洗手;一旦身体不适,要主动规范就医,并采取有效防护和隔离措施,避免将疾病传给他人。

常态化情况下,如何及时发现疫情传播扩散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在11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在常态化情况下,更多是基于流行病学资料,根据以往的经验来作出判定,做出风险的推断。这方面不能靠检测。

第一,加入有确诊病例到过高风险场所,肯定存在被病毒污染的风险。

第二,假若该场所人多又不通风,那么,这种情况下风险更高。应对的方法就是减少人员密集的情况,要加强通风换气。

第三,高风险场所里高频接触的表面,风险比较高。

张流波说,在常态情况下,如何及时发现疫情风险,更多是基于以往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关公共卫生知识,来作出科学的风险评估。

家庭如何购买、使用消毒剂?

张流波表示,建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安全有效的消毒剂。具体建议包括:

一是家里可以根据需要备一点消毒剂和消毒湿巾,但不要太多。消毒剂的有效期通常比较短,长时间存放会过期失效,且开封后也会缩短有效期。

二是购买的消毒剂应该是在生产商或进口商所在省卫生健康部门备案过的产品,注意选择信得过的厂家生产的产品。

三是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浸泡、擦拭、喷雾后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消毒效果。要特别注意消毒剂的浓度配比,浓度过低会造成消毒失败,浓度过高会对物品带来损害。消毒湿巾主要用于物品的擦拭消毒,多片包装的使用后要注意密闭。

四是家用的消毒剂主要用于环境、物品的消毒处理和手消毒、皮肤黏膜消毒。不要口服,不要滴眼,不要吸入,不要放在小孩能触及的地方。当然,消毒剂还是需要放在阴凉、避光、通风好的位置。

五是根据消毒对象使用不同的消毒剂。如季铵盐消毒剂主要用于环境表面,酚类消毒剂主要用于环境表面、衣物的消毒,酒精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剂主要用于环境表面、餐具的消毒,用于衣物消毒时要注意对有色织物的漂白作用。

内容来源:央视新闻、北京日报、中国新闻网

编辑:梁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