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侠逊,1888年10月1日,出生于浙江温州平阳县凤巢乡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谢公出。名宣,小名卿源,原字弈算,以示个人爱好,后改字侠逊,号烂柯山樵。谢侠逊是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爱国象棋家,也是中国国际象棋的先驱。他的一生,是象棋活动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象棋史上一个重要侧面。

棋艺方面:

谢侠逊6岁时跟随父亲学棋,10岁时始读象棋古谱《韬略玄机》,棋艺享誉乡里,人称“棋中神童”。13岁时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声大噪。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中国象棋个人冠军;1926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称“中国棋王”。谢侠逊在国际象棋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1929年至1931年,三次国际象棋大赛中,斩关夺隘,势如破竹,连连夺冠。1934年访问新加坡,与英国军人国际象棋冠军亨特表演赛获胜,轰动一时。1935年在广州以18胜1和1负的成绩获得中、英、美、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冠军。

象棋推广:

1912年为上海《时事新报》象棋栏撰稿。1915年任上海《时事新报》馆办事员,后受聘为《时事新报》、《神州新报》、《新闻报》、《大公报》象棋专栏编辑。1928年首创介绍象棋比赛实况、可供观众欣赏的挂式大棋盘,此创造后被推广向全球。他触类旁通,初学国际象棋即连获胜局,上海“万国象棋会”董事英人杰克逊(J.A.Jackson)不胜钦佩,破例邀请入会,成为“万国象棋爱好者协会”中的第一个中国会员。

残局:共纾国难

爱国情怀:

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国家特使只身两度赴南洋诸国以弈棋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动员侨胞为祖国募捐,支援抗日,并动员3000余华侨青年归国投身抗战,为祖国神圣的民族解放大业作出贡献,被誉为“古今以来以象棋报国之一人者”,周恩来曾赞誉他为“爱国象棋家”。由于他积极宣传抗日,曾遭国民党特务殴打致重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侠逊历任上海市体委委员、第一届全运会棋类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象棋锦标赛总裁判、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等职。

棋王碑林

1985年,谢侠逊百岁寿诞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题词“百龄高手、永葆青春”,以示祝贺。1987年12月22日,一代棋王谢侠逊病逝于上海。棋乡人民为了纪念百岁棋王、爱国象棋家谢侠逊和弘扬中国象棋文化,修建了中国棋王碑。中国棋王碑林坐落在全国象棋之乡平阳县腾蛟镇的卧牛山南麓,收藏着20世纪政界、社会名人、书法家为谢侠逊先生题词的60块碑。碑林占地1800平方米、主碑是江泽民同志为谢侠逊百岁寿诞的题词及抗战期间周恩来同志在重庆与谢侠逊对弈的“共抒国难”残局。此残局乃一盘“和棋”,寓意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诗人江南靖士《观中国棋王碑林“共抒国难”残局》诗云:“恩仇可泯是同胞,共对腥锋外寇刀。我揖高人有深意,巧留残局隠兵韬。” 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为碑林题名,《人民日报》副总编、腾蛟人周瑞金撰写碑林题记,近代名流粱启超、于右任、章士钊、李济深、冯玉祥、李宗仁、林森、孙科、张治中等60余人留迹其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