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等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接生成功后,团长高兴得不得了,请他喝了酒,还递给他20大洋。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

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你小子太欺负人了!”

这是汪曾祺先生的一个短篇《陈小手》。前段时间,耗资1.5亿,刚向公众开放的汪曾祺美术馆,却被质疑抄袭木心美术馆

汪曾祺纪念馆(左)与木心美术馆(右)

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看到后,“笑出了声”,但又提到,木心生前是很喜欢汪曾祺的,尤为喜欢汪老的这篇《陈小手》。

木心像

汪老笔下的陈小手是乱世中的一位男妇产医生,而木心的一生流离红尘,被打断三根手指,几度下狱。生前做了祖国“局外人”的木心,死后却被模仿被封神。

因接生而丧命的陈小手为何引起木心如此大的共鸣?

也许,汪老这篇奇文正透露了木心的身世密码。

01 男妇产医生一双小手救活无数人,最后却因“摸不得”被团长一枪打下马

陈丹青问木心:《陈小手》为什么好?

木心回答四个字:游刃有余。

《陈小手》全文不足1500字,汪老却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讲了一个高潮迭起的传奇故事,写法上确实游刃有余。

汪老开篇便交代:“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

这句话像宿命论一样,为陈小手最后的悲剧收场埋下了伏笔。

汪曾祺先生像

陈小手作为一位出色的男性妇科医生,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

凭借这双小手巧手,陈小手不仅能治各种难产,而且还能减轻孕妇痛苦。

陈小手出诊时爱骑一匹浑身雪白的走马,俨然一位行侠仗义救死扶伤的医中侠客。

活人多矣。”这是作者对陈小手的简短评价。

汪老的文字一向不动声色,却暗含褒贬。

可是,陈小手靠着这双手救活无数生命,最终自己却因这双手赔上性命。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

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一个“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

于是找来陈小手,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

可出了天王庙,陈小手便被团长从背后一枪,打下马来。

忘恩负义的团长还觉得“怪委屈”,小说到此也戛然而止,给读者无限的悲怆和余味。

汪老想借陈小手之死说明什么呢?木心又为何酷爱这个短篇呢?

02 被打断三根手指,几度下狱,远赴纽约木心开启5年文学远征

可以说,陈小手的这双小手是技术更是艺术。

人无艺术身不贵,即使是一技傍身,那也不是一般人。

而1927年出生在江南大户人家的木心,一生为艺术而生,也为艺术而死。

木心童年遍览群书,著名作家茅盾是他的远亲,一代词宗夏承焘为木心的诗词开蒙恩师。

成年后的木心考取上海美术艺专,师从绘画大师林风眠先生。

从小接受中西艺术熏陶的木心,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木心曾说:我的身上住着三个人,画家,音乐家,作家,后来画家和作家两人合谋把音乐家给杀死了。

这是浪漫化的说法。真实原因是木心被打断三根手指,音乐离他渐行渐远。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木心几次入狱。头一次牢狱之灾,囚禁半年间,母亲心焦而死,不满六十岁。

多年后木心回忆起出狱后的场景,家没了,妈妈也去世了,一向倔强坚强的他念及此也眼泛泪花

一九六七年,木心四十岁,他的大姐姐也含冤去世。此后岁月,这份江南人家就剩木心一人活下来。

木心母亲像

出狱后的木心,在60年代又因为海涅的诗顶撞陈伯达:你也配对海涅乱叫!

权力经不起智慧的一声冷笑。

为了一个外国诗人,木心再次入狱。到了黎明升起的80年代,很多含冤之人纷纷平反,只有木心,不要求平反,他倔强地说:一个坏蛋整了你,你要他给你平反,那他不就是好蛋了吗!”

这就是木心,这就是先生。

不要求平反的木心,80年代孑然一身前往美国,继续追寻自己的艺术梦。

他也因此错过了80年代文坛的大爆发,成为大陆文学的“局外人”。

陈小手的那双手“活人多矣”,木心的这双手绘画,弹琴,写作无所不能,可是他俩的遭遇一个被打下马来,一个被投放下狱,远走他乡。

这便是《陈小手》隐含的第二层主题:在权力面前,人的高贵与智慧,手艺与艺术的尊严,常常被侮辱,被损害。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荒诞的人生,人该如何自救呢?

木心给出了他的答案。木心说:

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经历过动乱年代的木心,见到身边太多人困难一来,便辜负了“艺术的教养”。

通过艺术提升灵魂,不要违背艺术的教养,这便是最直接的自救之法。

木心在纽约的住所

对于木心而言,他不仅自救,还“要把金针度与人”。

在纽约时,木心遇见当时名声大噪的陈丹青。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的至交好友。

孔子有七十二门生,其中颜回最佳。陈丹青以木心为师,像极了颜回。

而木心的其他门生,便是纽约十一位顶尖的华人艺术家。

木心和陈丹青

那代人因为各种原因,年轻时无书可读。而木心的出现,就像一座移动而有趣的图书馆。

一场长达5年的“文学远征”开始了,木心凭借自己少年时的文学记忆,向12位艺术家传授从希腊罗马的史诗、神话,到近代以来的欧陆经典,包括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等国的文学。

木心上课情景

这堂世界文学课高山仰止,又妙趣横生。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

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就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

古今东西的典故人物,被木心信手拈手作配比较,他还时常夹杂私货跳出文学史传递他的深刻洞见:

“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

“美学是我的流亡 。”

“一个人要从远处回,从高处下,从深处出。”

“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

......这堂课被听课的陈丹青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后来出版成40万字的《文学回忆录》。

丹青听课笔记,后出版成《文学回忆录》

5年的课程,40万字的听课笔记,木心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又为他人提供了涉渡之舟。

晚年,木心被迎接回故乡。2011年,84岁的他度过了自己“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一生。

他为自己撰写的最后一副对联是:

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

木心人生的颠沛流离和艺术上的欲攀最高峰,让他最终有壮志未酬之感。但那5年的世界文学课,以及出版而成影响众人的《文学回忆录》,正是木心所喜悦的“私愿已了”。

03 现在,点击下方购买链接,一睹40万字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回忆录》

诚如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所说:“少年人一定要好的长辈指导。光是游历,没有用的。少年人大多心猿意马,华而不实,忽而兴奋,忽而消沉。 ”德艺双馨的木心无疑是一个好的长辈,他长达5年的世界文学课被陈丹青一字不落地记录,出版成《文学回忆录》一书。现在,点击下方链接,只需76元便能阅读到40万字金句不断的《文学回忆录》。

阅读此书,就是听一个好的长辈娓娓道来,指导暗夜行路,心怀梦想的我们。不管是学者李银河,还是第五代的谢飞导演,都提到了《文学回忆录》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不断读,经常读,没有学究气,金句不断。

木心的私愿是: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文学门内,不在门外。

推荐阅读

77岁拾荒老人,一生穷困却资助学生21年,进图书馆坚持洗手翻书

55岁大爷为翻身,疯狂捡垃圾、刷马桶,仅仅90天就成为百万富翁?

北大任职最长校长,狠弃原配另娶兄弟遗孀,晚年悲惨花50万打离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