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岁孩子是怎么一年花掉120万的?

在《老师,请回答》节目中,有一组家庭,让观众大为惊叹。

六岁的女孩晴晴,在姥姥和妈妈的安排下,上了六七个培训班。这些培训班包括表演、声乐、钢琴、芭蕾、走T台、珠心算等。

节目中,主持人根据姥姥和妈妈说的,列了一个费用清单:

公司签约:约13.8万

声乐表演:约40万

2次工体演唱会:约30万

纽约时装T台秀:约20万

其他零散的班:约10万

你能想到这是一个六岁孩子的培训费吗?

六岁的晴晴

晴晴对主持人说,他在学校属于最忙的,要学很多,确实挺累的,他很羡慕其他同学,不用上这么多课,可以玩。

晴晴妈妈是自己开公司,平时工作从早忙到晚,晴晴从四个半月开始就一直由姥姥带着。姥姥十分疼爱自己的外孙女,为了让孩子上培训班,姥姥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的一套房子。

妈妈起初也不同意对孩子投入这么多资金,让孩子学这么多,可是妈妈没有姥姥强势,而且孩子一直由奶奶主管,妈妈觉得在姥姥跟前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而且妈妈觉得既然孩子已经开始学了,那就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

于是姥姥和妈妈每天轮换着带孩子奔波在各种培训班的路上。

晴晴的姥姥

上培训班是让孩子选,还是听父母的?

节目中,最让人心酸的一幕就是,晴晴姥姥和妈妈叫晴晴去上珠心算,晴晴一度躲到桌子底下,哭着喊:“我不要去,我不要上珠心算。”

当主持人知道晴晴在学珠心算,就问六岁的晴晴:“9加6等于几?”

晴晴竟然半天没有回答,就连嘉宾蔡国庆的儿子庆庆都说,这很简单,应该幼儿园学的。可晴晴却半天没答,还说你觉得简单,我觉得好难。

可能妈妈和姥姥觉得尴尬,一再在晴晴耳边小声提醒。而晴晴却大声喊:“你们不要再提醒我了。”可以看的出来晴晴的内心对珠心算抵触的。

晴晴姥姥和妈妈是我们中国很多家长的代表。我们总觉得孩子应该学什么、学什么有用,却从来很少问孩子真正想学什么、喜爱什么?孩子总是必须按照家长画好的路线走,这导致了孩子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晴晴的妈妈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才会主动的去学习、去不断重复练习。就拿现在很多女孩都学钢琴为例吧。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钢琴,没有年复一年的练习是根本学不好的。喜欢学的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感到快乐、而对于不喜欢的孩子来说,那就是痛苦的折磨。

虽然晴晴的姥姥和妈妈付出了一切去培养孩子,可我们在节目中并没有看出孩子在唱歌等方面多有天赋,反而另一个嘉宾小女孩七七让人感觉更有唱歌的天赋。

蔡国庆是歌手,按理说他最希望儿子能在这方面有所长,而且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自己教他的儿子庆庆。可是,庆庆明确表示,他不喜欢学唱歌,蔡国庆说,既然孩子不想学,他就不会因为自己有这方面的优势而勉强孩子。相反,他的儿子很喜欢围棋、篮球等,蔡国庆都大力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关于孩子上培训班,我觉得蔡国庆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他说:“最根本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生命。”深以为然。

父母是孩子监管的第一人,祖辈教育应尽早退出

晴晴的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在晴晴小时候不能做到日夜陪伴,只能由姥姥带着,作为晴晴的妈妈确实应该感激自己母亲这几年帮自己带孩子。可是现在孩子六岁了,在孩子的教育中更多的需要爸爸妈妈参与其中。毕竟,孩子成长中,父母是第一监管人。

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姥姥的逐渐撤退。姥姥可以参与晴晴的生活养育,至于孩子的教育,可以交给晴晴的爸爸妈妈。然而这位姥姥由于不放心自己女儿带外孙女,从而剥夺了女儿教育孩子的权利,致使这个家庭中姥姥、妈妈,角色、界限的混淆。

节目中妈妈哭了,晴晴伸手够妈妈的脸,想为妈妈擦去泪水,安慰妈妈,可姥姥一直紧紧抱着晴晴不松手,孩子最终也没挣脱姥姥的怀抱。

可见,姥姥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同时也很固执,她坚信自己爱晴晴,可以为晴晴付出一切,哪怕生命,可姥姥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孩子更需要爸爸和妈妈。

正是姥姥的过多干预,让这个家庭出现了问题,让晴晴的妈妈痛苦万分,想改变又无力改变。

作为祖辈,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把育儿的重担交给孩子的爸爸妈妈,让他们自己学习、探索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或者进行分工,明确哪些事姥姥管,哪些事妈妈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

我们养育孩子的初衷是什么?

节目中,晴晴姥姥自豪的说她养育晴晴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可是,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位姥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许姥姥的心里是想让孩子成为有才的人吧。这样说出去多有面子。

可是我们的孩子真的有那方面的才能或者说天赋吗?如果没有,我们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孤注一掷、倾其所有去付出,结果只能是陷入无地可退的境地,那时候的我们肯定会极度脆弱,容易崩溃。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可以期望孩子成龙成凤,但仅仅是期望,孩子不是必须要成龙、成凤,能接受孩子的平凡,是我们家长必须修炼的。

写在最后的话:

看了几期《老师,请回答》,为节目中可怜的孩子,固执、自以为是的父母哭了好几次,发现孩子都没有问题,问题的根源都在父母。

“中国的教育,最该提升的是父母自身的提升。”深以为然。

从孩子几岁开始,我们家长就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可是天外有天,孩子将来一旦走上社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强烈的心理落差,孩子能接受吗?我们做家长的能接受吗?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家长需要思考的。

嘉宾中的一个小女孩朗诵了这样一段话:

“当你想到南方去,

却把车开向了北方,

当你整天在为孩子的未来忙碌时,

却一直在将孩子的现在忽略,

你以为你是在对他好,

其实确是让他更累......”

希望读过的家长有所感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