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博大精深,不同地區的口味和烹飪技巧,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自帶標籤的美食也成爲當地的一張特色名片,更成爲人們旅遊行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體驗。

我們早已習慣用“色香味俱全”來形容一道美食,也成爲品評一道菜式的標準。但是,在美食體驗中“色、香、味”絕對不是評判的唯一標準。以地域來劃分食物的口味,也成爲一種新的美食體驗。就像糉子應該喫甜還是喫鹹?聞着臭的食物是不是喫着也臭?究竟好不好喫,試過才知道。

01誰,是食臭界的扛把子

廣西的螺螄粉,有人說它臭氣熏天3天都不能散去,但也有人說它的酸筍喫起來美味無比,是嗦粉兒的精華所在。

浙江的寧波三臭,更是把“臭”昇華到的新的高度。聽說寧波人會把上好的臭滷甏(beng四聲)當作“傳家寶”,還把臭菜當作是三伏天的下飯菜。

安徽的臭鱖魚,可算是險中求“鮮”的一種食物,臭鱖魚並非越臭越好,通常發酵6~8天是最好食用時間。經過微生物發酵之後形成的味道,據說異常鮮美。

不知從何時起食“臭”,引領了一股特別的飲食風潮,有人對它愛不釋口,有人卻對它不屑一顧。

如果說螺螄粉、寧波三臭和臭鱖魚各是雄霸一方的臭味霸主,那麼北方可以挑起臭味大旗的,一定是老北京的特色小喫。不是有那麼句話嗎?驗證一個人是不是老北京,灌一碗豆汁下去就知道了。

02味蕾上的北京

有人說,豆汁兒是老北京骨子裏的味道,根深蒂固也日漸“失落”。喜好這口兒的人,每天早上都會來上一碗,配上焦圈和鹹菜絲能舒坦一整天;但也有很多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都已無法忍受這種特殊的飲料,可以說豆汁兒絕對是一種“你之砒霜,我之蜜糖”的特殊美食。

數以萬計的朋友來到北京,都想挑戰一下豆汁兒的特殊味道,成功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您知道,這其貌不揚的豆汁兒曾經也是乾隆皇帝的最愛嗎!如果說豆汁是北京人的“身份證”,那麼可以與豆汁兒一決“臭”味雌雄的一定是臭豆腐乳了,特別是老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詳情)

03金榜落地成就御膳貢品

說起臭豆腐,人們很自然的就會聯想到王致和,這個傳承了300年時間的經典品牌,無論歷史怎樣變化,王致和臭豆腐都沒有衰落過,因爲它是屬於老百姓的平民美食。

王致和臭豆腐,完全超出了人們對美食評判的基本標準,“色香味”似乎都和它沒什麼關係。出於這樣的特殊原因,很多人對它敬而遠之。但這其貌不揚的外貌,絲毫不影響喜好這口兒的食客對它的迷戀。

您可知道,這以臭聞名並帶着濃郁北京標籤的特色美食,並非出自老北京人之手,甚至並非出自純粹的手藝人。它的創始人是飽讀聖賢的清朝書生王致和。

相傳康熙8年,由安徽進京趕考的書生王致和金榜落第,爲了可以留在京城參加下一次科舉,自幼跟隨父母學做豆腐的王致和,便開始了製作販賣豆腐的生活。

無奈生意時好時壞,時至夏季賣不掉的豆腐很快會發黴變質無法食用。出身寒門的王致和不忍浪費,遍尋了個缸子將晾曬後的豆腐加鹽醃製封存。

雖然王致和開始經商,但書生本色不改,並沒有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豆腐生意上,賺到了足夠溫飽的錢銀,就停下生意繼續讀書,自然也就忘了他還醃製一缸子豆腐的事情。

到了秋季身上的錢都花完了,書生只能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這時他纔想起夏天的時候還醃製了一缸的豆腐,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豆腐也變成了青灰色。

鬼使神差下王致和居然品嚐了這“變質”的豆腐,他覺得臭味之餘還有一股特殊的香氣。於是就把這些特殊的豆腐送給街坊品嚐,沒想到反響卻出乎意料的好。

而後看透科考的王致和棄學經商,專心經驗他的豆腐生意,而臭豆腐因爲價格低廉,並且是他獨家經營,逐漸打開銷路後生意日漸興隆。

隨着時間慢慢推移,到了清末時期,這種價格低廉的小喫在民間廣爲流傳,並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興趣,在秋冬時節皇太后也喜歡喫臭豆腐,還將其列入御膳小菜。並根據其外形賜名“青方”,也有稱“御青方”。

04臭味馳名300年

如今的王致和臭豆腐已經不止出現於北京地區,幾乎在全國乃至海外都可以買到王致和豆腐乳的系列產品。雖然創始人是安徽籍,但是人們似乎只記得王致和的北京標籤。

從清朝到現在的300多年間,有人覺得王致和臭豆腐臭中帶香韻味獨特,有人依然覺得它臭不可聞不忍直視,無論怎樣王致和臭豆腐一直存在於百姓的生活中。

現在的“老”北京更喜歡用剛出鍋的炸窩頭片,抹上拌有辣椒油和蔥花的臭豆腐,您要是在燒烤老店不點上這口兒,您說自個是北京胡同長大的都沒人相信,此處省略10000字,您就喫吧!

不知從何時起處“臭”味,超越了人們對食物“酸、甜、苦、辣、鹹”的基本概念,異軍突起佔領了美食界的一席之地。儘管食客們褒貶不一,但不得不承認這又香又臭的味覺體驗,確實是其他口味無法比擬的,您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