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东晋时期!

山东临沂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喜出望外,二胎还是儿子。

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恶劣,战乱频频,普通人家朝不保夕。

这户门第乃姓王,家中有伯伯名导在朝为官。

因为各种变故,小王父母年幼便离开了他。

王羲之童年算是在伯伯王导的教育下长大,小时候的他对书法便有特别爱好。

16岁时,王羲之被朝中大臣选为女婿,东床快婿典故便由此而来。

伯伯王丞相对王羲之如同亲生儿子照料有加。

在山东愉快的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家庭原因南迁至会稽一带生活。

此时的王羲之已经在书法方面有不错的造诣,可谓人人皆知。

特别是鼎鼎大名的兰亭序,就是在会稽这边出游喝酒吟诗完成的。

名声远播,人人都知道王羲之书法天下第一,特别是行书。

求字的人络绎不绝,王羲之忙于公务,自己也不可能天天写字送人。

正因为如此,只要有机会能求得王羲之笔迹的缝隙,都会有人找缝隙。

东晋时期,书法作为春联贴在门口还不是潮流,只有大户人家使用。

王羲之家门就喜欢帖春联,每年除夕王羲之都是亲手书写对联。

贴在门外的春联,等不到除夕就会被人揭走,管家无奈便求助王羲之。

早先几年,王羲之繁忙,也没有太多时间关注此事。有一年比较清闲。

除夕前便回到家中,高高兴兴写下了春联,让仆人贴到家门口。

果不其然,和往年一样,这春联天黑贴出去,半夜就不见了。

刚开始王羲之并没有想太多,以为是大风吹走了,于是叫仆人再贴。

明天就是除夕了,全家必须开开心心、红红火火。

贴出去不久,管家就发现春联又不见了,仔细去看门口,并没有被风吹走痕迹。

这种情况下,他又再次禀报了王羲之。王羲之再给一联贴上。

管家灵机一动,把守在暗处,看看到底是这么回事。

贴上去的春联并没有因为大风吹走,而是在路上无人时,从拐角处跑出2个黑衣人。

这几个人走路小心谨慎,一直盯着王家的大门,看起来要行窃。

管家没有发声,继续看着他们行事。过了一会,果然神速般把春联揭走了。

深耕半夜王羲之累了,也没有储存的对联了,需要亲手再写。

明天就是春节,必须要今晚贴上,礼节不能乱了。所以王羲之起身写春联。

灵机一动的王羲之没有像之前那样写春联,而是写了一副巧联。

这幅春联上联:福无双至;下联:祸不单行。八个字给到管家,管家看了一脸蒙圈。

这么不吉利的话怎么可以贴到墙上!王羲之说:但贴无妨。贴上去,管家命人守在附近,以免盗贼再来。过了一会盗贼还是来了,不过他们没有偷走春联。

第二天醒来,王羲之叫管家把另外一截春联贴上。分别是上联:今日至;下联:明日行。

春节那天,王羲之家门口的春联完好无损,分别是上联:福无双至今日至;下联:祸不单行明日行。 意思是福气都在今天聚集,里面的今日是指的当下,意思每天都有好福气。下联的明日行,也是不固定的时间,明天永远是明天,不指第二天。这一贴春联事件,流传民间。此后春联、巧联成了家家户户除夕必备礼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