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宇婷

來源:Tech星球(ID:tech168)

BAT、TMD互聯網巨頭闖關To B服務的“囚徒困境”。

一直被視爲“賺辛苦錢、發展慢”的To B行業,終於迎來了一波巨大的市場紅利。

Tech星球獨家獲悉,繼衆多的互聯網大廠之後,網易有道也上線了高清視頻會議應用“有道雲會議”,產品定位爲用戶提供高清多方的視頻會議解決方案,不限參會人數、支持多端靈活參會,用戶僅憑會議碼即可加入,支持語音、視頻、屏幕演示等多種方式。

無獨有偶,7月13日,百度旗下人工智能辦公平臺“如流”發佈全新版本,新增項目管理、會議管理、在線文檔等功能。

2020年儼然成爲了“線上辦公元年”,看中這塊巨大市場的顯然不止網易和百度。疫情期間,騰訊會議兩個月的日活過千萬,阿里雲和京東相繼推出“阿里雲會議”和Joymeeting。

到了5月下旬,釘釘宣佈用戶超3億、企業組織數超1500萬;翌日,企業微信宣佈用戶數2.5億,服務數百萬企業。隨後,百度推出“如流”移動辦公平臺,字節的飛書也加大了國內市場拓展的力度。

不僅To B產品的推新與漲勢高歌猛進,馬雲、李彥宏、徐雷等互聯網大佬們也開始密集爲自家的To B業務站臺和發聲。

Zoom的市值超過了百度,而且毛利極高,在服務1000個企業用戶時,其毛利達到80%”,一位To B企服賽道的從業者告訴Tech星球,這激發了互聯網公司“參戰”的鬥志。

互聯網公司做To B業務的節奏感越來越強,但吆喝聲越響亮,To B業務的“囚徒困境”也越顯著。

絕大多數To B企業仍未實現規模盈利,少數To B公司艱難上市,甚至如果釘釘沒有誕生在阿里,可能也需要思考如何商業化。

市值超過600億美元的Zoom和市值1800億美元的Salesforce都已實現盈利,國內上市且盈利的To B 企業在哪裏?國內互聯網巨頭能以免費模式顛覆To B市場嗎?

流量和賺錢是一對矛盾?

疫情期間,互聯網公司推出的協同辦公和在線視頻會議產品全部免費。如果說互聯網公司在電商、出行、外賣等領域打的是價格戰,在To B領域則直接打免費戰。

但互聯網流行的免費策略,真的在To B領域適用嗎?互聯網巨頭給出的答案,是依舊適用。只是這次逆趨勢而動,它們有更深層級的思考。

一位行業人士告訴Tech星球,“高峯期,某互聯網大廠的一款To B在線會議產品,一天的開會人次大約2000萬,每個參會者的帶寬成本和雲端、主機等成本加在一起算3塊錢,一天的成本將近6000萬,如果用免費的形式做,難以持續。”

“在線會議鼻祖”Zoom一直實行免費策略,疫情期間的戰略調整別有用意。

在中國互聯網公司大行免費之時,Zoom在5月停止了中國的新用戶申請,收縮了免費使用範疇,安全因素和營收是主要原因。

Zoom設置了參加會議前40分鐘免費策略,也是爲了引流新用戶和教育市場,本意並非要免費。

Tech星球瞭解到,儘管飛書此前宣稱,爲中小企業提供3年的商業版免費服務,其線下團隊也一直在國內不同區域拓展企業用戶,未來用戶規模起來後是否收費還未知。

另一位行業內人士告訴Tech星球 :“面對華爲、釘釘推出了協同辦公的硬件設備,字節跳動也在和一家蘇州的會議降噪公司,名爲蛙聲科技的企業合作推進硬件研發”,賣硬件,也是賺錢的方法之一。

暫時的免費只是表象,互聯網公司也必須符合商業的本質——盈利。

“互聯網公司做會議視頻,是希望反哺核心產品線,帶動公司整體市值。騰訊、阿里的大策略就是把所有應用最終拉到自己的雲上,這是一個公有云的大平臺策略。積累很多數據後,產生聯動,對廣告業務也有幫助。”科天雲高級副總裁、大客戶及戰略伙伴部總經理粘清澤亦告訴Tech星球他的看法。

目前一旦大規模收費,用戶很可能快速跑到對手平臺上。這就不符合互聯網公司想要通過To B獲得用戶增量的目的。開始的時候,互聯網公司要的是用戶和流量,收不收費不是重點。一旦有流量和用戶,用戶在平臺裏花的時間更久,就能鞏固整個公司的大平臺策略。

以用戶思維導向的互聯網巨頭平臺,在To B領域嘗試了免費做規模的打法。這與微軟、Goole和IBM等科技公司的傳統打法都不同,國內互聯網巨頭試圖搭建To B服務生態,但如何盈利有待驗證。

用戶10%的稀奇古怪想法

沒有互聯網巨頭“掌控雷電”的能力,獨立發展的To B選擇了接地氣的服務盈利模式。但是這種“地派”打法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用戶10%的稀奇古怪想法”成了每一單的難題。

一個企業客戶再大也就是幾萬人。如果想拓展到幾億用戶,一家家企業攻堅下來,一年下來也不可能完成目標。做企業級客戶,一般到年底用戶只能增加十幾萬。

然而,想要收費,卻必須向真正的大企業收費,滿足大企業細碎的需求。

“企業級軟件是一個商業邏輯系統,場景更復雜,客戶總會有10%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要去實現。每一個採購都對應着一個明確的問題,企業採購不會是隨意的消費。這就是做企業軟件的複雜性”,人力資源科技公司北森的聯合創始人、CEO紀偉國向Tech星球表示。

紀偉國在企業級服務領域創業超過18年,他告訴Tech星球,因爲堅持收費和大客戶,幾年前他逆着行業的做法,讓他受到了很多“嘲笑”和“不理解”,但現在來看,北森這樣的企業確實穿越了幾個經濟週期,活得比較好。

“互聯網公司想通過一個標準化的產品驅動用戶,無法深入To B領域。To B行業需要大量的定製化開發。這種需求甚至產生在企業級用戶使用產品一年後,也就是說真正能夠和客戶走多遠(用戶的持續付費),可能要一年以後纔看得出來。”

紀偉國認爲,客戶定製化的毛利非常低,企業不是爲了賺這些錢,但這是解決客戶問題不可或缺的一環,“企業級客戶的需求個性化、多元化且客製化,這和互聯網公司想通過大一統的產品網絡用戶是矛盾的。”

中國的企業級向來低調而“不性感”,這與躬身服務大客戶的底層基因有關。北森等To B企業的商業模式,與互聯網強調邊際效應的商業模式不同,這是兩種物種,也難以用同一邏輯對比。

To B企業在服務客戶的時候,其客戶的採購和使用決策鏈複雜多變,服務過程瑣碎,安全性要求高。既要要幫助客戶做數據打通;又要考慮客戶的碎片化垂直場景。這也是To B公司難以形成用戶線性增長的原因。

「大一統」平臺是未來,還是幻想?

互聯網公司也試圖用平臺化的方式,滿足用戶的定製化的需求,並找到下一步收費模式。

“通過應用商店的模式收費,通過第三方應用去賺錢,目前看這個挑戰是蠻大的。”

“大家都說要開放API,問題是誰來整合,誰來付錢,誰來保證互聯互通的穩定性和數據安全?”上述企業級資深人士亦表達。

一位在企業級工作多年的從業者告訴Tech星球,“平臺集成已經不是門檻。但如果你是一個集成平臺,數據是割裂在不同供應商那裏的,企業客戶需要的是緊緊圍繞場景,能夠一體化使用的業務平臺。”

“騰訊會議、釘釘會議、Polycom寶利通(視頻會議硬件提供商)的用戶是不可能打通的。一個比較現實的例子,如果騰訊會議有一天要和釘釘打通,出現斷線或者會議被竊聽,誰來承擔責任?”

在To B領域做大統一平臺,釘釘探索的相對成功。今年5月,釘釘第一次推出了企業“專屬釘釘”名稱、logo、界面、功能、存儲、安全……直至整個APP,企業、學校、政府定製化。在官方宣傳中,強調到:它不再用消費互聯網時代的中心化思維來服務客戶,它把自己視爲基礎設施,願意爲客戶做出最大程度的改變。

長期看來,“大一統”依舊是To B領域共同的願景。但夢想要有,互聯網公司做To B的近憂也不能忽視。

“疫情過後,用戶高頻次的使用率會下降,不具備連續性。在獲得大量客戶之後,To B行業要關注如何做轉化。企業最終要靠To B這個工具賺錢,吸引更多的客戶,把客戶留在這個工具上,從而有更多盈利的機會。”容聯雲通訊CPO熊謝剛認爲。

“我並不認爲疫情結束後,在線會議仍然會持續很久,如果互聯網公司進入這個領域只是爲了佔領會議市場,我對此存疑。會議市場比較單薄,即便把存量市場喫掉以後,真正能走多遠?”

粘清澤認爲,“To B需要考慮三點:第一安全性;第二數據的打通;第三則是碎片化的垂直場景。B端用戶的最大考慮是安全和商業機密”。

“互聯網公司做視頻會議,最終數據在其公有云上,這一點對於特別注重安全的大公司客戶來說,是一個阻礙。設想一個傳統公司的老闆,對於把核心的行業數據放在公有云上,是不會安心的”,粘清澤補充道。

破解「囚徒困境」的摸爬滾打

儘管有種種挑戰,互聯網To B剛邁出一小步,卻有着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在熊謝剛看來,互聯網巨頭有一些天然優勢,阿里、騰訊研發出來的工具,可以通過自己的渠道,推薦給To C的用戶,進而轉化成爲內部To B應用。這是任何一個單純做產品的公司所不具備的能力。因此,騰訊會議、阿里釘釘等在疫情期間用戶數量快速起來。

“互聯網公司的優勢,首先在於技術研發能力,能夠以足夠快速的速度推出產品;其次,能夠承受很便宜甚至免費的價格”,粘清澤也認可互聯網巨頭有無可取代的優勢。

“互聯網廠商進入這個領域對我們也是個好事。越大的廠商殺進來,越會一起推動產品做得更好。大家也會更好地推動從安裝版到SaaS雲模式的轉型,市場會變得更大。肯定對我們也有更多的利好。”紀偉國認爲,客觀看待,互聯網巨頭搶食To B市場,但也帶來了市場擴容的紅利。

今年5月,釘釘和企業微信比拼着自己的用戶量,折射出C端用戶使用To B產品的門檻降低。

其次,社交裂變在產品中的價值凸顯出來。疫情之後,互聯網產品中騰訊會議起量明顯,這和其能夠在微信中分享社交鏈接有很大關係。

“互聯網公司還有to C的渠道,可以把工具直接推給自己的客戶。特別是騰訊會議,因爲可以通過微信分享,社交屬性更強,在這一輪增長中起量明顯。”一位企服從業者告訴Tech星球。

此外,互聯網公司的進化速度不容小覷。釘釘的2週一迭代,企業微信的迅速擴容8萬臺服務器,這些能力也都彌足珍貴,證明企業服務也有機會、也有能力打大戰。

“這一波互聯網公司做To B業務,在產品上給傳統To B行業響亮的一擊。To B的產品也要看用戶體驗,需要用戶覺得‘爽’。”漢能投資董事總經理、投行併購業務負責人朱海認爲。

除此之外,大公司做To B的打法策略也略有不同,但都沿着自己的能力半徑做業務,以期儘早走出To B業務的“囚徒困境”。

朱海向Tech星球分析了幾家巨頭的打法:

“相對百度、騰訊和阿里,京東商業模式比較重,物流和服務屬性讓京東在做To B業務時,相對其他互聯網公司更容易些。”

“阿里的體系根植於中小企業,是服務中小企業和C端商戶起家的,其核心業務向外延伸,擴張到To B領域,通常會採取收購公司的方式,再逐漸滲透。”

“騰訊的風格是連接,騰訊To B領域的觸角主要是騰訊雲,加上騰訊投資了上千家公司。”

美團的基因主要在於餐飲商家,餐飲行業足夠大,美團還沒有碰到邊界。它向供應鏈、共享充電寶等拓展,空間正挖得越來越深。”

紀偉國認爲:“從國外經驗看,企業級服務還沒有從免費的模式賺到錢的,國內的情況不太一樣,希望能走出不一樣的路。”

中國的Salesforce將誕生在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企業級公司裏?這值得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