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是今年國家產業政策的焦點,也是中國未來幾年發展的一個起點和支柱。然而,到底什麼是“新基建”?“新”在哪裏?以哪些內容爲“基”?怎麼“建”?

帶着這些問題,北京鯤鵬聯合創新中心於近日舉辦了“新基建: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高端對話。此次活動邀請到了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爲主講嘉賓,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巡視員王偉、北京市朝陽區副區長暴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肖立志、華爲北京總經理劉陽爲對話嘉賓,財新國際董事總經理李昕爲對話主持人,縱論中國“新基建”的內涵和意義。

主持人:今年中國加大了對雲計算、AI、5G等領域的“新基建”投入,這對國民經濟運行和企業自身的發展有什麼好處,會帶來哪些影響?

肖立志:“新基建”的發展是一個逐步迭代的過程,一部分已經成熟,另一部分還有待繼續推進。比如這次疫情影響了很多行業,但高校的教學、科研還在有序進行,這得益於“新基建”已經成熟的那一部分,包括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這些影響今後還會繼續、逐步顯現出來。

王偉:上個月北京市發佈了新基建的三年行動方案,這個方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風口,將爲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增長點;二是新引擎,“新基建”可以拉動整個經濟的發展,一業帶百業;三是新動力,三年行動方案落到實處之後,會爲新業態、新要素、新經濟增添新的動能。

暴劍:“新基建”對各級政府來說是一個新的機遇,爲各地未來的科技發展指明瞭方向,提供了一個厚積薄發的新機遇。同時“新基建”也對政府帶來了新挑戰,因爲政府過去更擅長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建設,現在“新基建”的比重不斷加大、加重,進而重新整合、重新提升,對政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劉陽:“新基建”對國計民生髮生了很多潛移默化的改變,比如中國現在擁有約12.7億4G用戶、4.3億光纖用戶,背後是整個通信行業在過去幾十年裏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放到世界任何一個地區都是非常令人震撼的。爲此中國運營商部署了250萬個4G基站,架設了數以千公里計的光纖網絡,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因爲有強大的網絡爲支持,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依然可以在家辦公、在家上網課、在線購物等等,維持了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在此期間,華爲一直在爲北京地區30多萬個網元提供支持,在全國維持着上千萬個網元的穩定運行。所以說,“新基建”中的基礎網絡建設,確實爲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便利。

徐憲平:“新基建”最核心的首先是網絡連接,然後是計算能力。講到對經濟、對行業的影響,有機構預測,未來全球GDP中的60%以上都是數字化的。中國2019年部署了13萬個5G基站,預計2025年5G基站規模會上升到498萬個,投資規模會達到17.2萬億元,增長21.6%;相關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82.8萬億元,增長22.6%。從現在到2025年,預計年均增長率爲37%。未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會因爲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帶來很多的實惠。

主持人:“新基建”對各個領域和行業會有什麼影響?

劉陽:鐵路、公路、航空等物流是傳統行業增長的根本,連接則是數字經濟增長的根本,而要想數據跑的快,還需要提供充裕的算力。2019年全國高速公路宣佈取消省界收費站,取而代之的是沿公路設置的基於AI的邊緣計算節點。這些節點可以把車輛運行的數據連接起來、管理起來,節省車輛的時間成本。假設一輛貨車走一趟高速可以因此節省10-20分鐘,一年大概能節省300-500升油,相當於3000元錢。中國共有600萬臺大貨車,合計起來經濟效益非常可觀。還有一個例子,北京有一家合成纖維製造商,過去質量檢測需要經驗豐富的工人,而且只能檢測特定位置、特定長度的纖維質量。2018年起,華爲與這家公司聯合引入了AI監測技術,檢測長度、效率都有了極大改善,這就是人工智能和算力對行業應用的價值。

徐憲平:現在“新基建”存在突出的技術短板,應用場景開發得也不夠,所以企業還是要加大科技研發,突破核心技術。華爲5G能夠在全球排在第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華爲的研發投入非常高。根據2018年的數據,當時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在營收中的比重只有1.1%,這表明很多企業只是爲了賺大錢、賺快錢,不願意在研發上下投入。應用場景方面,政府可以發揮引領作用,對工業、農業、醫療、教育、養老等行業提出應用需求,但企業也要加大研發投入,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

主持人:北京市打算如何打造行業應用新生態?

王偉:北京市的新經濟行動方案,目的就是爲了開拓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一是着眼於通過經濟轉型,催生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二是鼓勵科研創新;三是切實支持相關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那些剛起步的小微企業,政府可以提供綠色通道,支持這些企業快速成長。

主持人: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新基建”創新企業來發展?

暴劍:數據是數字經濟的糧食和富礦,而政府是數據的最大擁有者和提供者,大概佔到80%左右,因此政府可以爲企業開發場景應用提供很多便利條件。朝陽區正在打造“數字經濟示範區”、城市大腦,同時圍繞“新基建”做了三年行動規劃、行動方案。對於城市大腦,計劃有三個方面的功能:一是安全大腦,確保數據安全、網絡安全,以及城市應急安全;二是常規的城市管理,在傳統互聯網的基礎上,引入物聯網技術、AI和算力,藉助這次“新基建”進行全方位的佈局和推進;三是城市的經濟大腦,把過去相互割裂的信息孤島連接在一起,爲政府賦能、賦力,使得政府更好地發揮對經濟發展的服務作用。

肖立志:“新基建”對教育行業提供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機會在於教學的內容和體系要發生很大的變革,這對教育行業是有益的;挑戰在於人才缺乏,而這又恰是高等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的目的就是培養新基建、人工智能人才,爲此我們跟華爲成立了油氣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這個創新中心既有基礎技術創新,也有人才培養創新,目標是滿足社會、行業的需要。

劉陽:“新基建”一般分三個層次。一是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大型計算中心、5G網絡、全光網絡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強調通過雲、大數據、人工智能去使能各行各業。這次疫情線上教育行業獲得了爆發性成長,過去默默無聞的企業突然就迎來了高達數億的用戶規模,在融合基礎設施方面有準備的企業才能抓住時機。三是一般企業的數字化建設,發展較快的企業往往會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比如餐飲行業的海底撈,疫情期間顧客無法到店消費,海底撈就能迅速轉型送外賣,做各種有特色的盒飯。這就是多年數字化、標準化建設的成果,遇到經營環境變化的時候,可以迅速適應。

主持人:新基建有什麼軟肋?

王偉:主要是缺少完善的標準。北京市經信局下一步要推進標準建設,與各區、各企業一起聯合探索,使之成爲行業、國家的標準。

暴劍:標準確實是一個問題,還有缺人才。我們引進鯤鵬創新中心,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人才。再有是缺政策,如何制定有利於新基建發展的政策,對政府來說是一個考驗。最後是缺場景,供需兩端還沒有很好地對接。政府對新技術、新基建把握不太到位,企業則不知道政府需要解決什麼問題,未來在這方面需要政企合作、政企聯合來解決。

肖立志:“新基建”本質上就是數字科技基建。我們缺乏真正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技術,同時也缺少強大的研究團隊來適應不斷變化、不斷迭代的技術和應用發展。

主持人:“新基建”在下一個5年計劃中會扮演什麼角色?

暴劍:未來5年,“新基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同時也會像疫情期間的數字化生存一樣,漸漸地讓人們習以爲常,顯得不那麼“新”了。

徐憲平:“新基建”推動全要素數字化轉型,實現全要素生產力提升。國家對此的原則是“長期規劃、有序推進”。

王偉:“新基建”對“十四五”規劃的作用肯定會越來越顯現,具體應該是引領和示範作用。

相關文章